地产股调控传闻凶猛 高官称最终开征资本利得税[摘要转贴]
2007年06月02日 08:03:31 中财网
地产板块几乎全线跌停 新一轮调控传闻未获证实
传闻房地产新一轮调控措施即将出台,地产板块几乎全线跌停,记者多方求证
调控传闻未获证实
深圳商报报道,昨日午后,受有关房地产调控措施可能下周出台的传闻"突袭",两市股指在地产股杀跌带动下一路下行,截至收盘,地产板块整体平均跌幅近9%,共62只地产股跌停。尽管记者昨日就此多方求证未果,但有资深研究人士昨日在采访中表示,数据显示,下半年房地产市场加大调控力度的可能性仍然很大,投资者须警惕该板块中住宅开发类公司的风险。
地产调控传闻未获证实
记者昨日了解到,诱发地产板块盘中集体跳水的传闻主要来源于对全国将统一征收20%二手房个税的猜测,而引发联想的主要依据是杭州、上海等地此前爆出将从严征收二手房交易20%个税以抑制房价泡沫的消息。据相关报道,5月24日,上海市曾出台意在加强监管、从严征收二手房交易20%个税的文件,指示上海市二手房交易个税将按买卖差价20%的税率强征,不可再自行选择总价1%至2%的核定征收标准。据了解,市场普遍预测认为,出台该项政策的目的旨在提高交易成本,其中一个重要理由在于股市火爆将引发楼市回暖,而目前调控政策尚未取得平抑房价的明显效果。此外,有关房屋按揭首付比例提高至四成的传闻也在坊间流传。
然而,上海地税局有关负责人昨日在采访中就上述传闻再次予以澄清,现行的个人住房转让所得税政策没有发生变化,并表示尚未接到有关全国统一实行上述报道标准的通知。记者此后辗转多位业内人士,亦对此表示并不知情。
中信证券地产行业首席分析师王德勇在采访中指出,昨日地产股的过度反应一定程度源于市场对政策面的担忧,虽然上述传闻目前无法获得证实,但可以肯定的是,今年下半年出台直接针对楼市的调控措施的可能性仍然很大。王德勇认为,今年宏观调控的重点可能直指开发商的利润。
天相投顾行业分析师杨兴风则明确表示,全国统一执行上述二手房交易所得税政策的可能性不大,理由之一是目前有关的调控政策仍有进一步深化的空间。而再度通过增加交易环节税收成本的方式调控楼市只会导致二手楼价进一步上升,无法达到稳定楼价的目的。
地产股价值被高估
尽管调控的利空传闻未获证实,但王德勇仍提示称,目前国内地产股估值已明显偏高,房地产整个板块高达72.6倍的静态市盈率已经接近房地产板块最乐观的上限。数据显示,截止到今年5月中旬,国内一线地产股平均静态市盈率接近52倍,而香港地产股静态市盈率仅为22.5倍。且以目前一线地产公司30%的平均增速计算,2007年动态市盈率接近40倍,2008年为30倍左右。
"2007年针对地产的宏观调控刚刚起步,未来还可能出台很多的政策!"王德勇表示,随着保障性住房供应量的增加,房价上涨幅度有望放缓,而地产行业净利润增长率有望逐渐回落到五年来的平均水平即10%左右。
而面对行业可能出现的波动,王德勇表示,地产股仍存在三大类机会:一是母公司实力较强,但还没有整体上市的公司,如上实发展、中华企业等;二是业绩良好,估值相对较低的个股,如深振业、泛海建设、栖霞建设、冠城大通等;三是具有特殊题材,足以抵御行业风险的个股,如金融街、天鸿宝业等。
关注调控"组合拳"方向
"别以为靴子都掉下来了。"对于昨日地产股与垃圾股"泥沙俱下"的行情,一位业内人士昨日在盘后提示称,目前不宜将着眼点放在局部板块的下跌上,从指数上看此次调整最终所要实现的效果并非全线暴跌,而是缓慢调整进而化解结构性风险。
事实上,在昨日坊间流传地产行业调控传闻的同时,有关近期加息及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传闻也不绝于耳。
该人士表示,本轮调整很可能将采取"组合调控"的形式,并在今年三季度陆续推出,而调控手段可能包括持续"小幅度"提高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印花税率,发行特别人民币债券组建外汇投资公司,红筹股存量回归A股,适时推出股指期货等。
此外,国内证券业逐步对外开放,以及国内银行业查处违规资金入市的逐步深入也将对市场走势构成影响。但该人士强调,目前的调控措施很大程度是为了股指期货推出后,以及未来一年内市场的平稳运行,并不会改变市场持续走高的最终预期。
中国证监会高官:中国最终会开征资本利得税
东方早报报道,印花税引发的市场暴跌恐慌犹存,证监会官员又发出终将推出资本利得税的声音,这一消息混杂着取消利息税的传闻,致使中国股市在昨日午盘后再次陷入恐慌性杀跌。 资本利得税"狼来了"的恐慌始终未散。早报记者获悉,中国证监会市场监管部副主任胡冰周四在纽约参加一会议时表示,他认为中国最终会开征资本利得税,从而部分减轻低收入居民在此方面的负担。
印花税引发的市场暴跌恐慌犹存,证监会官员又发出终将推出资本利得税的声音,这一消息混杂着取消利息税的传闻,致使中国股市在昨日午盘后再次陷入恐慌性杀跌。
但昨日国家税务总局以及财政部官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有关近期将征收资本利得税的消息纯属谣传,没有根据。
面对资本利得税是否推出及对市场可能的影响,学者和市场人士看法也出现明显分歧。某基金公司投资部人士和学者华生都认为目前不是讨论资本利得税的时机,而学者哈继铭则认为应逐步推出资本利得税,对过热的市场进行调控。
开征言论又起
据报道,在纽约举行的一次会议上,当被问及中国政府是否会引入资本利得税时,中国证监会市场监管部副主任胡冰表示,他认为中国最终会开征资本利得税,并会部分减轻低收入居民在此方面的负担。
胡冰表示,由于未开征资本利得税,现阶段的市场状况实际是加大了收入差距,因为较富有的投资者能获得更好的信息渠道,从市场获得更多收益。但他同时表示,引入资本利得税是一个长期过程,因为这是个将取决于市场发展状况的重大问题。
受此利空消息影响,沪市综指昨日午盘一度下跌逾3%,最终报收于4000.74点,跌近109点,跌幅达2.65%。本次大跌,距上次股市暴跌仅两天。
不过,国家税务总局以及财政部官员昨日接受采访时已对近期征收资本利得税予以否认,称市场传言是没有根据的。
但这一否认并不能安抚股民的恐慌情绪。因为稍早前,财政部对印花税辟谣后仅三个工作日,便宣布推出印花税,"出人意料"的举动已导致国内市场暴跌。5月30日,由于中国财政部于当日凌晨宣布,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由现行的0.1%上调为0.3%,沪综指当日收盘重挫逾6%,当天近千只股票跌停。
专家意见分歧严重
对资本利得税是否应推出及推出后的效果,学者之间、学者与市场人士之间争议很大。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是资本利得税政策的赞成者。他认为,资本利得税对市场的影响,关键看征收多少,可以按循序渐进的方式推出,开始推5%至10%,逐步推进至20%。
哈继铭称,目前国内市场对股价上涨预期都很高,超过合理范围,资本利得税推出有利于市场稳健发展。对于何为合理的上涨,哈继铭认为应该与利润增速基本一致,"国内上市公司每年的利润增长大约是30%至40%。"哈继铭说道。
而对于资本利得税对市场的可能影响,哈继铭称如果税率不高,则影响有限,甚至可能比印花税的影响小。哈继铭称,台湾增加资本利得税引发市场暴跌只是个案,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包括美国、澳大利亚、德国、日本、印度在内的很多国家,并没有因为资本利得税的征收而发生股市暴跌,而只是放缓了增速。
然而,燕京华侨大学校长华生对征收资本利得税持反对态度。华生分析认为,对于中国,资本利得税完全是一项新税种,应该从长计议,综合规划。
华生表示,他不赞成根据股市短期表现推出这一全新税种,对于资本利得税推出的利弊,目前国内学者之间有着不同看法,而实践上,也有些国家没有资本利得税,还有些国家推出后又取消了。资本利得税是否符合国情,还有待论证。
中国股市经历了四年熊市,两年牛市,征收资本利得税要把投资者若干年的损失计算入内(按照国外经验,征收时间要计算5年的收益),"这个工作量非常繁重艰巨,有些甚至难以计算。"华生说。
他还称,现在不是讨论资本利得税的时机,资本利得税也不是解决资本市场过快上涨的方式,市场应该由供需来调节,市场过热可以通过增加供给来调控。
"资本利得税一旦推出,在牛市要收,熊市也要存在,不可能熊市就取消了。因此,对一项长期政策的推出,需要多方考虑。"华生说道。某基金公司负责投资的副总经理也反对用征收资本利得税的激烈方式调控市场。"台湾就是一面镜子,资本利得税推出初期,股市肯定暴跌,股市调控,没必要用资本利得税。"
"各项税种是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不能为了股指涨跌临时推出某一税制,股指爆跌也不利于市场稳定发展。"该基金公司副总表示。
延伸新闻
证监会官员胡冰:股市过热是"结构性问题"
是否推出资本利得税,或许最终要取决于资本市场的发展状况。对于资本市场目前的状况,证监会官员给出的结论是,股市过热是结构性问题。
证监会市场监管部副主任胡冰表示,流动性过剩是造成中国股市过热的重要原因;他指出,通过非法渠道涌入的热钱进一步加剧这一问题的严重程度。他表示,解决流动性问题是一个长期工程,仅靠提高利率无法解决;因此结构性问题必须通过结构性举措来解决。
"中国资本市场依然年轻,面临着深度和广度发展的黄金时机。"他说,大多数散户投资者依赖市场传闻与内幕消息进行投资决策,这导致了股市的投机性上涨。他称,中国政府正加大力度打击内幕交易;但这是新兴市场中的过渡性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