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6.07 16:17】
作者:广州万隆
提要:暴跌挤走的非但不是市场泡沫,反而是广大中小投资者的理性投资信心。行政干预并不能保证中国股市健康发展,反而可能刺激借助政策等信息资源的内幕交易和部门利益争斗。只有完善市场制度从而让监管者和政策归位,才能将中国股市培育成为优化资源配置的场所。
本栏目认为,本轮暴跌挤走的非但不是市场泡沫,反而是广大中小投资者的理性投资信心。行政干预并不能保证中国股市的健康发展,反而可能刺激借助政策等信息资源的内幕交易和部门利益争斗。只有完善市场制度从而让监管者和政策归位,才能将中国股市培育成为优化资源配置和反映基本面的健康市场。
一,中国股市的泡沫是什么
中国股市的泡沫是什么,是指数的疯狂上涨吗?是市盈率的高企吗?我们认为都不是。中国股市的泡沫是在制度体制缺陷和这种缺陷下利益驱动的内幕交易行为,以及在这种内幕交易行为引导下的大量违规操作,这才是制造股市泡沫的根源所在。在这里,制度问题是根本,而各类违规投机行为只是表象。
从这一点上来说,中国股市的泡沫根本在于没有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机制来保障其规范运行,在制度约束力弱的情况下,上至部门、下至机构等“权贵”阶层的利益是影响和推动股市发展的潜规则和阶段性的决定因素。另外制度制定和影响者同时往往是市场的直间接参与者,那么市场制度的公正性自然会受到这些潜在规则的挑战和颠覆,这样的市场机制从根本上就难以超脱投机市的本色。
而广大中小投资者则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只有被动的接受“高层们”制定的市场规则,那么理性投资的理念自然难以找到适合生存的土壤。
二,行政方式导致的暴跌不能挤走市场泡沫
如本次完全依靠行政方式强行打压股市,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泡沫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一是没有完善的制度体制,尤其是监管制度上可能存在的严重漏洞,所以这种行政干预顶多只能阶段性的让投机资金退出(但不久又将卷土重来),即治标不治本。二则是,非制度化的频繁干预反而可能让接近政策资源的利益集团上下其手,获得不公平的投机优势。而在号召理性投资的“口号”下,客观事实却会不断助长投资者探听消息更胜于研判基本面的投机心理。所以,依靠行政手段而不是合理的制度建设来挤压泡沫非市场之福。
客观来说,本次管理层试图挤压泡沫的初衷是好的,但是我们看到的实际结果却是投资者理性投资信心和血汗钱的损失。要达到管理层构建一个有效市场的目的,制度体系(如监管体系和公平公开的信息公布制度)的完善远比行政性控盘更为有效。在资本市场这个风云动荡的领域,长期发展更加需要是制度基石的打造。
三,行政调控最终可能沦为机构针对中小投资者博弈的利器
根据交易所的统计数据显示,本次出台严厉的调控政策之前,广大中小投资者的成交量已经占据整个市场成交量的60%-70%,散户们空前高涨的投资热情让其已经处于政策悬崖的边缘而浑然不觉。但是机构们尤其是和几大部委联系紧密的大机构会不会由于接近政策优势先知先觉,从而能够从容应对本次严厉的调控,甚至间接影响调控的整个过程。至少从成交量和开户等方面数据来推断,中小投资者已经客观上成为打压的主要“牺牲品”,政策再次成为机构和散户博弈过程中“权贵阶层”手中的一把利器。
在目前市场的资金结构下,机构为谋取最大自身利益出发自然会将中小投资者做为最主要的博弈对手。所以如果目前政策不能恰当的应对市场局面和稳定投资者心态,那么显然在市场情绪极端混乱的情况下,很容易再次出现中小投资者的非理性抛售,从而最终为机构们从低位攫取到大量廉价筹码奠定基础。所以本栏目一直强调,短期来说,清晰的阐述政策初衷从而稳定市场预期,才能有效防止市场的混乱。而长远来说,建立合理的制度体系则是不可或缺的。
而由于以上的实际状况,基本面和政策意图只能作为决定市场发展方向的一些长期决定因素。而大机构博弈的需要、市场对政策的误读、投资者心态都可能在某一阶段扭曲市场的理性运行,这就是中国股市的特色,离一个健康的股市还相去甚远。
[ 此贴被玉门关在2007-06-07 18:04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