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信:也许不仅仅是财富传奇?
2007-06-26 16:10:52 来源: 南方报业(广州)
特别是在公司上市后,我相信在吸引高科技人才方面,我们的激励机制,是竞争对手、包括跨国公司都无法相比的。我们计划把中层骨干股权量化,希望能得到批准。
人物访谈:
自今年3月28日以发行价18.9元价格在中小板挂牌上市以来,不到三个月的时间,荣信的股价已经上涨了四倍,达到百元人民币左右,而此前在2005年底增资的时候,按每股1元的价格认购,有不少股东都曾摇头放弃。——荣信9年的发展历程,一直这样显得颇具戏剧性而跌宕起伏。
1998年,从事节能大功率电力电子设备的设计和制造业务的荣信在辽宁鞍山成立,当时国内SVC市场基本为西门子、ABB等国际巨头所把持,荣信从开始去恳求工程单位“给个参与竞标的机会就行”、到成功升级国际同行的SVC产品而得到对手的认可,并在目前占有56%以上的国内市场。
近日,素来低调的荣信创始人兼总裁左强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这位清华大学的工科毕业生,除了因个人习惯不愿意被拍照之外,在谈起9年创业路的时候,则带有举重若轻的从容和一丝幽默。
按照左强的说法,当初是因为创业的时候工资都开不出来了,觉得SVC产品好,才撞进了这个领域,而随后SVC、RGM(大型煤矿瓦斯安全监控与排放自动化系统)又“恰好”与国家节能、安全的政策“合拍”,才有了目前的资本市场所瞩目,但对荣信来说,在SVC之后又将靠什么来维系高速发展?在变数极大的高科技行业,荣信是将昙花一现还是基业常青?
不过不容否认的是,那个当初差点因铁路事故而夭折的创业公司,随着SVC产业的发展进入快速增长期,(预计未来两年荣信股份销售收入和年利润增长率均不低于30%),正有计划地通过环环相扣的研发体系与产品布局,以巩固目前的领先优势。
“荣信设立的目标是成为受‘社会尊重的有国际竞争力的公司’,我现在考虑的主要问题,一是国际化,把我们的产品卖到国外去,现在我们的海外收入太少,占公司收入不到10%,为此我们很快要成立上海分公司,希望先从周边市场打开局面,并在发达国家寻找代理;第二是希望高压变频(HVC)尽快产业化,技术研发,希望HVC能在明年成为继SVC之后,另一带动收入增长的的支柱产品。”
如果说,目前的荣信,更多的还是因“财富传奇”而为大众熟知的话,也许有一天,这家民族高科技企业将带给人们更多的启示。
左强:辽宁荣信电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1970年出生,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本科毕业,工学学士,清华大学EMBA,高级工程师,辽宁荣信电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主要创始人。1995年11月-1998年11月任鞍山创联电力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1998年11月至今,担任辽宁荣信电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我国第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SVC的主要设计者,发起制订了我国两项SVC国家标准,也司“矿用智能瓦斯控制系统(专利号:ZL200520090117.X)”等多项专利的主要设计人员。全国电压电流等级和频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委员。
荣信招股说明书显示,左强所占公司股份为972.8435万股,上市后持股比例为15.20%。
名词解释
SVC(高压动态无功补偿装置)
目前占荣信收入约85%左右的SVC产品主要应用于冶金、电力、煤矿、有色金属、电气化铁路等重点耗能行业,用以补偿电力传输系统中的无功容量以改善电能质量,提高电网的传输能力,节能降耗。
MABZ 智能瓦斯排放装置
该项目依托荣信自主研发的高压变频调速技术研制的矿用安全装置,主要应用于煤矿,通过自动检测各关键点瓦斯浓度,智能调节风量,实现自动地快速排放瓦斯的目的,减少瓦斯爆炸事故,同时能改善井下工作面工作环境,达到节能的效果。
根据2005年国内MABZ产品订单统计,荣信目前占有92.6%的市场份额,而由于采煤系统差异,国外相关产品一直未能进入中国市场。公司预计到2010年,MABZ产品的市场容量年平均增长率可达50%以上。
HVC(高压变频调速装置):HVC可与MABZ一道构成RGM(大型煤矿瓦斯安全监控与排放自动化系统)的主要部件,可广泛运用于各大高耗能产业节能降耗效果设备。荣信计划在一两年内令目前尚处研发中的HVC成为公司的主要产品。
旁边报道:
荣信公司创始人左强自述创业当中的“三道槛”
——SVC技术最早是在吸收、消化乌克兰的技术基础上自主创新研发的,1997年样品从乌克兰运来的时候,因为铁路包装的问题产品几乎散了,高压线已经断掉,而当时公司还对引进的技术尚未完全消化,根本没有把握复原产品,这场事故几乎使这个创业公司“夭折”,直到3个月后,产品才重新组装成功。
——2003年荣信遭遇一次人才流失危机,当时荣信为了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开始上新产品HVC(高压变频装置),而内部有人认为此举是自寻死路,在与团队成员有了充分的沟通之后,荣信再次渡过难关。
——2004年荣信的国有大股东破产,2005年底,在荣信正计划为RGM产业化项目融资的同时,荣信国有股开始拍卖,遭遇当地的一家竞争对手、一家民营企业恶意抢拍,(颇具戏剧性的是,对方派出了六名身穿黑西装戴墨镜的代表到现场,),随后对方提出控股荣信,左强随即表示,“控股是肯定不可能的。”荣信马上召开紧急股东会,启动此前早有准备的原股东增资计划,一方面抵御收购,另一方面加快企业新项目上马。
会上左强明确对股东说明,增资可能有风险,希望股东5分钟后决定,厉伟以及所在的深港产学研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当即决定认购460万股,该公司也由此成为荣信第一大股东。左强抵房借债认购600万股,大多数中小股东放弃增资。
一个星期后资金到帐,当时,竞争对手找到厉伟,希望高价收购厉伟公司持有的股份,但结果是厉伟“差点掀了桌子”,并明确表示支持左强,“跟你们干到底”。竞争对手见到公司股东和管理层态度如此坚决,就弃标了。
“高股价对我们来说是双刃剑”
“现在荣信的激励机制是竞争对手远远赶不上的。”近日股价冲破百元,成为‘深市第一股”之后,在荣信(002123)创始人兼总裁左强看来,上市后的高股价、以他酝酿中的中层骨干持股计划,更有利于荣信在高科技领域吸引人材。
不过与此同时,左强也把高股价称为“双刃剑”,
“从积极的一面来说,股价对荣信的销售、品牌效益的提升确实有好处;另一方面,我们希望自己能以业绩来不断迎合这种投资预期,随着股价的升高。而这根弦也有点越绷越紧。”
“白热化竞争:来得越早越好”
南都:SVC的市场是国产厂商从ABB、西门子等国外竞争者手中抢回来的,目前国内厂商占90%以上的市场份额,其中荣信占有56.2%的份额,荣信的招股说明书也显示,未来5年国内SVC产品的市场价值将超过155亿元,有这样爆发性增长的市场规模,会不会有过度的竞争出现?国外竞争者会不会想一些方式来收复失地?
左强:以往我们竞争对手,象ABB、西门子等跨国公司,他们都没有把SVC当作主流产品来做,因为以往市场规模不大,中国公司的意见又不能及时反映到总部,所以从1998—2003年,基本是我们的产品替代国外产品,最开始他们的一套设备开价大概是500万欧元,而我们大概是500万人民币,我们是凭借产品的性价比、售后服务以及稳定性从跨国公司手中抢回了中国市场。
而2003年,可以说是我们与跨国公司开始正面作战的时期,以往他们的售价往往是在3千万左右,从来不降价,从2003年开始,他们的价格大幅降低,有荣信开始参与投标的,通常都是两套价格体系,有时相差超过一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几年,荣信为国家节省了几亿美元的外汇。
有时跨国公司的做法,在我们看来可以说是恶意竞标,他们希望不计成本打回中国市场。最近我们刚刚签一个单子,跨国公司的标底就比我们少了150万元,但最后客户还是让荣信做了,因为考虑到售后、附属合同等综合因素。其实很多以前找跨国厂商的单位,现在SVC产品的更新换代都是荣信接手的,国内外的技术已经是在一个水平线上。
也是因为中国市场具有吸引力,除了竞争之外,在荣信上市前,也有跨国公司与我们谈过合作的事情,但在跨国公司要求控股收购问题上而没有达成一致。
未来几年国内迎来SVC发展的高潮,SVC可以改变重点耗能产业的粗放式经营,节能可达三分之一。据我们所知,目前已经国内有十几家到二十多家的企业想进入这个行业,的确有可能产生过度竞争,但白热化的竞争来得越早越好,因为现在荣信等民族企业的优势比较明显。
特别是在公司上市后,我相信在吸引高科技人才方面,我们的激励机制,是竞争对手、包括跨国公司都无法相比的。我们计划把中层骨干股权量化,希望能得到批准。
南都:是计划把你自己的股权拿出来激励员工吗?
左强:至于采用何种方案,需要得到有关部门的批准。我自己确实不需要那么多股份,股份的多少并不重要,关键是把企业作好,我想美国的高科技行业能作大,就是骨干成为股东,这是最好的激励机制。新来的人是创业者,为企业打工,但他离开企业的时候是公司的股东,利益有资本市场的保证,这是财富效应与企业产业发展之间的完美结合。
“研发:其实就是一层窗户纸”
目前SVC收入销售收入占荣信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为85.43%,而高科技行业发展永远是日新月异,虽然荣信现在有NABZ等产品专利,不过在招股说明书也提到研发与技术被淘汰的风险,如何保证公司的研发水准?
左强:我们从研发上来说,每个产品都是环环相扣的,从SVC到MABZ,再到HVC,这种产品上的相通性也会很大程度上减少阻力。我觉得其实研发就是一层窗户纸,我们研发人员绝对不比国外的差,关键在于信心,比如说,书上有关于电路板的知识,但是实践中研发人员没可能作过,可能会想,万一失败了,器件的损失怎么办?我们需要真正为研发培养好的机制和环境。
在研发问题上,我觉得很多公司还是比较考虑成本,但其实应该看主要矛盾,鼓励研发人员不怕失败损失,荣信科研上的项目经理,就是几乎可以作决定的高层;在研发的时候,我们都使用最好原材料,损失算公司的,绩效算他们的,让研发人员轻装上阵,能少走很多弯路。
此外,我们也很注重嫁接现有技术,中小企业研发政策相对灵活,我们的产品技术,其实很多大学做过,也有企业做过,但90%失败了。失败的教训对我们来说,其实也是很宝贵的财富,比如我们以前曾经50万收购一个厂的高压变频使用权,买的其实就是它5年的失败教训。
我们企业里还有来自ABB、西门子的专家。技术总监不明白的地方,我们让他去交朋友,周围的研究机构、企业,缺钱的给钱,缺感情沟通的感情沟通,愿意一起发展的一起发展。公司还要上马行业内最好的实验平台,其他企业都是模拟装置,而我们是复制现场1:1的变电站环境。
我们以前经常说自己打攻坚的战水平最高,不过现在我们也希望成为黄埔军校,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人才,目前的激励机制对我们也很有帮助,我们要培养一批人把企业撑起来。
“深市第一股:兼顾社会价值与资本价值”
南都:如何看待荣信目前的高股价?从今年三月挂牌上市以来,荣信已经成为深市第一股,怎么看待资本市场的这种追捧?您自己每天看股价吗?
左强:要说不看是不可能的,因为要防止恶意收购。对于股价,我们不是资本行家,不如专家看得明白。积极的一面来说,股价对荣信的销售、品牌效益的提升确实有好处;从不利的因素来说,外界对我们的预期不断在增加,我们希望自己能以业绩来不断迎合这种投资预期,随着股价的升高而这根弦也有点越绷越紧。
荣信目前的成功,除了产品、核心团队因素、股东和管理层和谐之外,也是因为我们的行业正好与“节能、安全”国策发展合拍,比如MABZ上马后,能减少一半的煤矿事故。荣信的目标一直是希望作“社会尊重的有国际竞争力的公司”,在挣钱的同时,要做对社会有贡献的事情,我想这也是知识分子和我们这一代创业者的理想。
南都:如何评价风险投资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左强:我当年找风险投资的时候,就三个要求,“不该分红的时候别要求我分红;管理上别插手;该投入的时候要投入。”——能做到这三点其实很不容易,而且我的性格喜欢简单直接,不喜欢国外风险投资的那套层层上报的决策体系,我认为关键是看双方有没有共同语言,通常就是大家谈半个小时就决定。
美国的高科技行业的快速发展,是与风险投资的分不开的,活力最强的中小企业往往是从银行贷不到款的。风险投资一是给了企业急需的资金,使我们达到效率最快,其实厉伟的公司在2003年初、2005年底增资时,都是荣信公司以及风险投资行业最困难的时候,但他们还是义无反顾地支持我们;二是能够优化股权结构,象风险投资2000年进入的时候,就把我们的股权结构搞顺,改变了当时“一股独大”的局面;第三是能够带来新的理念,因为90%的创业者都是擅长销售和技术,但在宏观管理上比较弱,但这恰恰是风险投资所擅长的。
在上市之后,关于荣信也有些不实说法,我想最终企业上市,让它成为一个公众公司,不管股权结构如何,其实就是对公司最大的保值。(李宽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