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决策必须坚定地维护民族利益(新浪开博的第十五篇文章)
2007-06-12 16:30:11
大中小
历史上很多重大的经济与社会进步,往往都是由一些突发的与重大的事件促成。中国股市的“新五卅惨案”就属于这样一类重大的特殊事件。2007年5月30日政府在国际投行的力促下出手打压股市,既使国际投行的形象遭受重大损害,也使政府的威信受到严重伤害。全面反思这一段时间以来的市场状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市场、投资者与政府的权力边界与市场界定,中国股市就可能重回市场化运行的发展轨道,否则,就会陷入“政策市”的泥潭而难以自拔。
不可否认,国际投行以QFII的方式进入中国股市,给中国股市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与市场信念,并对中国股市的健康发展与规范运行起了明显的促进作用。但也不可否认,国际投行进入中国股市,并不是什么“高风亮节”地来促进中国股市的市场化与国际化进程,而只是或者说更多地是为了利润。这一点,在最近一段时间的股市运行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在进入中国股市之初,为了获得尽可能低的市场筹码,国际投行曾经大举做空中国股市:“中国股市只有12只股票有投资价值”,“股市在未来六个月内有机会跌至700点”,看空的声浪可以说是不绝于耳。而在这个时期,也正是国际投行拼命争取QFII额度、大举进入中国股市的建仓时期。在仓位建好以后,国际投行在去年一年中对中国股市的评价都全面转为积极,并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获取了500%的让整个世界都瞠目结舌的利润。在上海股指突破3000点的关口以后,国际投行开始大举出货,本来指望能以自己的做空带动整个市场的做空,把股指打下来后再抄一次大底,但没想到的是,中国股市不但不跌反而一路高歌猛进,并一举突破了4000点的关口并且继续呈现出上涨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国际投行的心态由踏空所导致的不平衡而逐步转为扭曲,开始联袂出场大肆唱空中国股市并违背自身市场理念与发展信念地力劝政府对股市出手,就连从来不对本国股市表态的格林斯潘也异乎寻常地被请出场并对中国股市的现状做出了极为负面的评价。在强大的国际压力下,政府终于对股市出手打压,使得市场出现了这一轮牛市以来前所未有的暴跌,国际投行也终于盼来了一个市场调整幅度达到30%的建仓空间与获利机会。对国际投行来说,这样的空间与机会可谓非同小可,因为在成熟的国际市场上,国际投行的年平均利润率也不过10%左右。而在“冒着损失20%的风险”大肆抄底以后,几乎在一夜之间,国际投行对中国股市的评价就都由负面转为正面,直至做出“中国股市会连涨三年”这样的超级判断。从2007年5月30日到6月12日,上海股市又恢复到历史高点,深圳股市甚至还创造了历史新高,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国际投行对中国股市的态度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唯一的解释就只能是:政府打压使得国际投行又抄了一个大底并已建好了仓,股市上涨能够给国际投行带来巨额利润,因此国际投行又纷纷加入了先做多后唱多的行列。一方面强压人民币升值,另一方面又全力扩大QFII额度;一方面根据自己的持仓状况来调整对中国股市的市场判断,另一方面又通过各种途径对股市决策施加中国本土力量所无法达到的巨大影响,国际投行在中国股市中究竟在干什么并且已经干了什么,每一个神经正常的人都不难对此做出客观的与公正的判断。
虽然不能说是主观故意,但中国股市这一轮的重大决策失误确实在客观上帮了国际投行的大忙并导致了本国投资者的难以估量的重大损失。谁都知道,强大的资本市场对中国、对中国经济与中国人民意味着什么。政府与管理层必须明白,在中国股市历尽艰辛的制度变革中,真正承载着股市的灾难与苦难的并不是国际投行,而是中国股市中土生土长的千千万万的中国投资者。正是这千千万万的中国投资者在人为大熊市的腥风血雨中以自己羸弱的身躯挺起了中国股市的脊梁,使得中国股市在严重的制度走偏与离奇的政策走偏中能够残存下来并且终于迎来了新市场、新体制与新机制的曙光。虽然我们不能否认国际投行在中国股市发展中的正面作用与积极作用,但也不能不切实际地指望国际投行会倾心尽力地帮助中国建立一个强大的资本市场并且引导中国经济走向更高、更快、更强的发展阶段;虽然中国本土的资本力量还相对弱小并且还处在发展与壮大的过程中,但他们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民族之魂与中国股市发展的市场之梁,是真正能够与中国股市与中国经济同呼吸、共命运的力量之源与发展之泉。如果在中国股市与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中忽视了对本土力量与民族利益的保护,听任国际投行为所欲为地兴风作浪并唯国际投行的马首是瞻,那就会犯下难以原谅也难以容忍的重大错误,就会造成市场的灾难与民族的悲剧。
决策失误没有赢家。“5.30”重大决策失误所造成的近4万亿元的市值损失是中国股市乃至所有经济决策的前车之鉴,它从一个重要的侧面告诉人们,在中国经历了28年的改革与发展之后,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失误的发现机制与错误的矫正机制是多么重要也是多么刻不容缓!就像1996年政府出手对股市进行打压那样,这一次的出手也不可能达到行政当局的期冀与期待,近两周来的市场走势就足以说明了这一点。最为重要的是,市场为决策失误所付出的惨痛代价不能白白支付,政府与监管当局必须与时俱进地进行全面的反思与深刻的反省。不如此,中国股市就不能真正走出旧体制的阴霾而走向新体制的晴朗,中国经济也就不能真正摆脱旧思维的羁绊而走向新发展的坦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