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主题 : A股牛市未死 -- 陶东BLOG
honghaier 离线
级别: 特级荣誉会员
UID: 1421
精华: 9
发帖: 2617
在线时间: 385(时)
注册时间: 2007-03-30
最后登录: 2010-02-08
楼主  发表于: 2007-06-27   

A股牛市未死 -- 陶东BLOG

首先我要说一句.老油条的唱空和看熊.我其实是很不赞同的.但是我对事不对人.没骂过他.看到有人注册先ID骂老油条.我更鄙视这种马甲小人!

    在第一次冲上4000点时的两个月前(4月份)陶东先生在其新浪BLOG上发表了著名的"A股将在三个月内大跌到期3000点上下".之后在连涨半月后从4500暴跌至3400.相比于老油条.我不得不说陶东先是的确是个经济研究专家.我希望对于看多或看空.每个人都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理由.

    今日,陶东的BLOG再次发文:

A股牛市未死

2007-06-27 10:09:08

大中小
香港首富李嘉诚最近认为中国的A股市场出现了泡沫,估值偏高,风险日增。如果李老先生将自己的长江实业、和记黄埔放到上海证券交易所买卖,相信它们的股价也会比在香港的股价高出一截。



中国五月份通货膨胀率为3.4%,一年期银行储蓄利率却只有3.06%,还要缴20%的利息税。存放在银行的17.2万亿人民币储蓄,正面临着负利率的煎熬。储蓄出走,寻找其它投资机会,是中国经济的大趋势。然而,中国的资本项目并不开放,普通民众也没有通畅的渠道投资海外市场。李老先生在香港的上市公司,对于大多数手头只有几万元的中国小股民、小「基民」来说,是可望不可及的,遑论伦敦的石油期货、纽约的对冲基金。



缺少进军海外市场的渠道,使得中国多年高储蓄率下积累起来的资金,不是流向楼市,便是流向股市。笔者看来,资本项目不开放,海外投资渠道不通畅(目前通往香港的渠道在形成,并可能对A股造成短暂的影响,但总规模仍小),资金必然滞留国内股市。利率过低,资金成本过低,市盈率必然偏高。在目前的经济架构下,将A股的价值与国际价值标竿比较,既不合理也无必要,对市场的走势更不具指导意义。



连续对A股市场发出预警的另一个金融界名人,是前美国联邦储备局主席葛林斯班。他认为A股市场投机炽热,“不可持续”,近期会有较大调整。葛林斯班是财经领域的奇才,他的洞察力、透明度打造出战后最长的全球经济繁荣,为市场所称道。但是葛林斯班并非中国问题专家,相信他看见了中国的高PE,但并不知道A股上市公司第一季度平均盈利增长达130%。



中国正在经历现代经济史上罕见的经济转型。它的高速增长和出口竞争力广为人知,除此之外还出现了许多重大的结构性变化,加入WTO、扩建基础设施、银行改革、资本市场改革、企业管理层引进激励机制等等,这些对提高生产力和企业盈利能力十分重要。○八年起的企业减税,更直接影响上市公司的利润。这是葛林斯班以及许多境外人士所没有看到的。



笔者认为,中国股市有过热迹象,但不要轻言泡沫。A股有调整的空间,但未必大跌。



所谓过热,指的不是与国际比较相对偏高的估值,而是潮水般涌入的资金。这轮资金潮中,相当一部分不了解股市风险,不知道PE为何物。而且有退休人士拿出毕生储蓄炒股,有人抵押房产借钱炒股。一旦股市逆转,不仅财富遭劫难,更可能影响社会安定。这是政府担心所在,是接二连三出招为股市降温的本意。



五月三十日财政部调高印花税,导致股市大跌,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股民对股市风险的看法(许多股的跌幅远远超过指数的跌幅)。接下来四天的暴跌,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政府对股市调控手段的看法。调控的本意是,自行出击为股市降温,减低大市一旦逆转可能带来的冲击。但是连续的急跌本身恰恰在制造对社会和财富的冲击。这轮急跌冲击之大,连政府也没有料到。面对股市的狼藉,相信北京也感到担心,于是阵型一转,开始喊话托市。笔者认为,中国政府担心的不是高估值,而是可能出现的社会风险;政府要调控的不是大市的上升趋势,而是股价上升的速度、幅度。


政府与股民的一轮博弈之后,市场对风险的意识已有所增加,股民心态已发生变化,资金流入股市的速度已明显放缓,相信短期内推出类似利得税这样政策猛药的风险已大幅下降。北京对股市的走势,还会不断施加影响,不过可能以温和政策为主,如取消利息税、加息、检查违规等。



解决中国股市的长远方法在于增大股票供应和加强流动性管理。过多资金追逐有限资产是一个全球性的课题,不过它在中国更显得突出。在初步稳定住股市之后,笔者认为政府会增大股票供应量,在供需层面上重新制造平衡点。不仅新股IPO步伐会加快,国有股减持也将陆续出台,同时在香港上市的H股、红筹股也在回归A股。



在A股市场上,大型股、蓝筹股的估值水平往往比较低。大量引进大型股,一方面稳定住A股指数,另一方面将估值水平理性化,使股价贴近价值。中国股市调整的一种可能是,大市受蓝筹股业绩的支持和资金的追捧,成分指数稳中向上。不过受新股稀释的影响,基础面不佳、股价严重偏离价值的公司,则逐步遭到边缘化。这种“温水煮青蛙”式的调整,新闻冲击性不大,社会影响也较小,又利于整顿股市秩序,相信是北京所乐见的。



综观基础面因素,中国经济形势大致良好,流动性依然过剩,资金成本严重偏低,结构性改革此起彼伏,这些是大市长期向好的基础。



下半年股市笔者关注两点。第一,上半年极其亮丽的企业盈利能否维持。下半年盈利的基数比较高,为盈利增长带来相当的难度。但是,整体经济环境比想象的更好,订单走势似乎不错,宏观调控政策又相对温和。盈利增长有无惊喜,是下半年第一大看点。



第二,企业重组、整体上市能否成趋势。资本市场大旺,为国资委(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的国企改造制造出有利的环境。笔者相信企业重组、整体上市的消息会陆续传来,并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不过重组概念能否变成拉动大市的趋势性故事,目前则不得而知。



目前,市场对紧缩政策已到了杯弓蛇影的地步,并出现了“周五综合症”(大市忧虑新政策周末出台,逢周五必跌)。市场的自行调整,正中政府下怀,于是政策便引而不发。某种意义上,市场与政府之间达成了博弈学上的暂时均衡,重大强硬政策出台的风险短期内其实在下降。



笔者相信,股民与政府的博弈在下半年会进一步深化。资金供应与需求之间的角力在下半年会愈演愈烈。大市在震荡中上行,股民在不安中快乐,是笔者对二○○七年全年A股形势的预言。这一观点维持不变。
[ 此贴被honghaier在2007-06-27 18:00重新编辑 ]
描述
快速回复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