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idyll
-- 发布时间:2005-5-17 16:23:12
--
公告追踪:ST鞍一工 无可奈何花落去
2002-04-29 中国证券报
去年年末,ST鞍一工(600813)自导自演的那幕“卖地保壳”悲喜剧,终因注册会计师不予确认利润而寿终正寝,从而不得不直面巨额亏损的厄运。2001年该公司亏损76423.1万元,并因连续三年亏损,即日起将暂停上市。
ST鞍一工1994年1月上市,八年的上市历程用“八年抗战”形容一点也不为过。上市当年,该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仅完成计划的44.81%,同比下降35.9%,净利润完成计划的68.28%,同比下降11.6%;1995年实现净利润161万元,比1994年再度下降96%;1996年亏损4483.7万元,从而一蹶不振。迄今为止,该公司已四年亏损,五年被“ST”,经营每况愈下,“保壳”之战一天也没有停止过。公司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这些年公司并没有对生产经营投入太多资源,一直在忙资产重组。”
因为主业颓废,在这场旷日持久的“保壳”之战中,ST鞍一工也不断花样翻新。1996年初,联合省内十多家企业组建辽宁工程机械集团,辽工集团成为其第一大股东;1996年5月,以100万元象征性价格托管辽工集团三家合资企业的中方股权;1998年初,在地方政府支持下,剥离铸钢、铸铁、轧钢等资产,并对医院等辅助经营部分进行拍卖分离;1998年8月,鞍山市政府给予其连续五年应交地方税“先征后返”政策,帮助其解决退休职工劳动保险问题,对其4.6亿元贷款进行展期、转贷和剥离,等等。这一切,使得ST鞍一工1998年依靠地方政府1718.3万元补贴收入,实现盈利144万元,逃过“PT”处理。但显然补贴收入没有从根本上去解决公司资金、管理、债务等问题,使公司的主营业务有所改善,也不可能最终改变ST鞍一工继续亏损的命运。1999年、2000年公司再度陷入亏损的泥潭。
与1998年靠政府补贴“保壳”同出一辙,连续两年亏损后的ST鞍一工,2001年末抓住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卖地保壳”。按照当初的设计,这笔关联交易可以使ST鞍一工获得近亿元的利润,从而完成“保壳”任务。但是,这一方案,不仅受到了投资者的猛烈抨击,而且遭到了注册会计师的坚决否定。“卖地保壳”胎死腹中,说明证券市场已有了大发展,投资者更加成熟,中介机构更注重诚信、坚守规范,证券市场再也不容不得任何虚假滥竽充数了。
上海立信长江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报告中指出:因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无法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对存货进行核实,以确定其对会计报表整体的影响程度。公司本年度亏损76423.10万元;截止2001年12月31日,公司净资产-80375.02万元,借款总额79073.91万元(其中逾期贷款71174.89万元),欠付利息18449.16万元,占负债总额的66.92%;尚欠职工工资及集资款合计5781.62万元,以致注册会计师无法确认该公司“依据持续经营的原则编制的会计报表的合理性”。ST鞍一工主营业务瘫痪,大量应收款回收无望,巨额银行贷款无力偿还,生产经营基本停顿,已是不争的事实。
两天前,记者驱车来到鞍山市城区西北的ST鞍一工,距厂区正门不远处一挂有“鞍山第一工程机械有限公司销售部”字样的大门已锈迹斑斑,闭门谢客。稀稀拉拉的上班人流告诉记者,这个原来近万人的大型企业目前能上班的充其量也只有几百人。办公楼里,破损的墙皮到处可见,偌大的厂区没有了机器轰鸣、车来人往的喧嚣。据记者了解,今年3月份该公司仅生产整机8台,不足其生产能力的5%;前任董事长沈铁芳为“红拖集团与美国渣打资源国际有限公司、香港志远发展有限公司设立合资公司”的种种努力,也随沈铁芳离任而告失败;公司一季度亏损已成定局。按照公司目前的基本面情况,ST鞍一工能否在两个月内完成重组并使公司在中报扭亏很难说。根据《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修订)》和《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规则》,如果不能扭亏,等待ST鞍一工的只有一条路——退市。
从当初国内最大的工程机械企业,到连续亏损,资不抵债,短短八年,ST鞍一工似乎即将走完自己的上市之路。究竟是谁受损失?谁之过错?目前没有人能说清楚。此间公司一位领导说:“有好事时,大家都抢着来管,出问题时,没有一个人负责”,或许这才是真正的悲哀。
ST鞍一工“走了”,但ST鞍一工的故事并没有完。一方面,退市后公司还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努力,达到上市要求,重返证券市场;另一方面,从ST鞍一工身上所折射出来的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改革中面临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还有待于有关方面总结、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