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证券翻案难道已回天无力
http://www.jrj.com 2007年11月12日 09:30 南方都市报
破产案将于下月24日开审,汉唐证券行政托管将结束 [醇香注:汉唐案最终解决,*将摆脱原有股东的纠缠]
秋日午后的阳光下,华侨城汉唐大厦24楼的汉唐证券公司门前一派宁静。一场被媒体称为汉唐证券欲借尸还魂“翻案”的最后一搏,将于今天在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上演。经一轮延期之后,汉唐证券最大的股东――润达实业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润达公司)诉汉唐证券清算组贱卖公司优质资产之讼今天正式开庭,这也是证券公司股东与托管人首次对簿公堂。
两张合同书引发诉讼
5月18日,对汉唐证券来说,仿佛是一个数字的魔咒。2004年5月18日,汉唐证券包销的长航债让其深陷泥潭,更多的业内人士认为那一天是汉唐证券恶梦的开始。而今年的5月18日,对汉唐来说,又是一个快速奔向破产程序的风向标。
这一天,在汉唐证券被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以下简称信达公司)托管2年零8个月之时,汉唐证券清算组两纸合同转让了汉唐证券的大部分家底。为此,持有汉唐证券近20%股权的汉唐证券第一大股东润达公司也开始了用诉讼方式让汉唐证券免于破产的最后一搏。
5月18日,信达公司指定的汉唐证券清算组与信达公司下属单位――信达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筹)签署了《汉唐证券有限公司(贵州地区以外)证券类资产转让合同书》,将汉唐证券(贵州地区以外)的主要优质资产,包括“20家证券营业部、2家证券服务部、经纪业务管理总部、资金管理中心(清算中心)、财务会计总部、信息系统管理总部的实物资产(包括但不限于交易系统、通讯网络系统、财务核算系统、办公设施及其他设施)及必须的交易席位”,以4299.58万元的低价出售给信达公司。
同一天,汉唐证券清算组与另一家经纪类券商签署了《汉唐证券有限公司贵州地区证券类资产转让合同书》,将2007年1月至4月手续费收入合计为7097.98万元的汉唐证券贵阳北京路营业部和贵阳新华路营业部,以1000万元的价格出售。
而正是这两份转让合同让汉唐证券的第一大股东――润达公司一刻也坐不住了。就在合同书签署的同一天,润达公司以汉唐证券优质资产被贱卖,且股东毫不知情为由,一纸诉状将汉唐证券的托管单位信达公司诉至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当日深圳中院受理此案,这也开了国内证券公司股东状告托管单位被法院系统立案的先河。
在向深圳中院递交诉状的一周之后,润达公司又在北京递交了状告证监会的行政诉状。这份5月26日提起的诉状,请求法院判令证监会行使监管职责,立即纠正其授权组织信达公司及其清算组的侵权行为,并要求证监会撤消《关于同意汉唐证券有限责任公司证券类资产转让方案的函》,重新指定独立、公正的评估机构对汉唐证券的证券类资产进行评估。
一南一北发起的两份诉请,旨在阻往汉唐证券走上破产之路。润达公司认为汉唐证券早在股市回暖之后,摆脱了“资不抵债”的窘境。这两份诉请之后被业内人士称作是汉唐证券正式破产前欲借尸还魂的最后一搏。
“翻案”以贱卖为由
曾出资1.8亿元,持有汉唐证券近20%股权的润达公司是汉唐证券的第一大股东。在“5・18”的“翻案”之讼中认为:清算组“涉嫌将汉唐证券的优良资产以低廉价格,贱卖给了信达公司下属控股子公信达证券公司”,且除此之外,信达公司还侵犯了股东的知情权。自2005年月6月,清算组成立以来,信达资产一直将汉唐证券的全体股东排斥在外,在长达近两年的清算期间内,从未向股东提供过财务会计报告表、清算方案、步骤过程及阶段性结果,从未知会股东,有进行暗箱操作及恶意的关联交易的嫌疑。
而为了证实优质资产被贱卖,今年7月,润达公司还委托江苏纵横会计师事务所对汉唐证券公司下属的22家营业部进行了价值评估,润达公司提供了汉唐证券清算组制作的汉唐证券下属22家营业部去年末至今年4月底的资产负债表及相关的利润情况。
评估公司得出的结果显示:汉唐证券下属22家营业部至今年4月底的价值为10.3436亿元。
润达公司的代理律师王海对媒体称,他无法想象这价值逾10亿的优质资产以5299.58万的价格售出,这简直就是“大甩卖”,而以超低吃进的买主就是信达公司自己。他认为信达公司有恶意让汉唐证券破产之嫌。润达公司甚至认为“信达是想用编造的虚假财务报表,掏空汉唐证券优质资产”。
而润达公司的起诉书里称,随着证券市场回暖,包括汉唐证券在内的任何一家证券公司经营状况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好转,至2005年底,公司在被托管一年之后,汉唐证券也摆脱了举步维艰的窘境。其证券经济收入每月高达数千万,原自营的重仓股的市值,至2007年4月底,约为39.57亿人民币,扣除全部应付债务及所有债权,汉唐证券的净资产约为人民币20亿元,不再“资不抵债”。
但亦有业内人士并不认同被贱卖的看法。据《财经》之前消息称,有证券人士证实,汉唐的证券类资产转让的确采用了询价的方式,针对有条件的创新类券商进行了询价。且大约有七八家券商参与,最终的成交价格比评估价格高出了30%,但也有知情人士则认为“询价”不过是走一个过场而已,因为信达从成为托管人的第一天起就被内定为收购人。
破产受理公告已出
原本定今年7月17日在深圳中院的首次交换证据和7月25日的首次开庭被告知延期,具体的时间安排未有说细说明。
但时隔一个多月后,就在润达公司仍在为翻案之讼心存希翼之时。9月10日,深圳中院的一纸受理破产案件的公告几乎宣告了“汉唐证券”翻案之讼回天无力。
当天的公告称,深圳中院9月7日依法受理了申请人汉唐证券清算组申请汉唐证券破产清算一案。自本案受理之日起有关对汉唐证券财产的保全措施依法解除,执行程序依法中止执行。已经开始而尚未终结的有关汉唐证券的民事诉讼或仲裁依法中止,在管理人接管汉唐证券的财产后,该诉讼或仲裁再继续进行。第一次债权人会议定于今年12月24日在深圳中院召开,要求汉唐证券公司的债权人90天内申报债权。而根据深圳中院的案件排期表显示,汉唐证券破产案也将于12月24日上午在深圳中院开庭。
一纸汉唐证券案进入破产程序的公告,不仅重挫了券商股东“翻案”之希翼,也意味汉唐证券行政托管行将结束,正式进入破产阶段。
而与心怀希翼、北上南下兴讼不甘走上破产之路的汉唐证券股东相比,汉唐证券的员工们早在两年前灰心之态已现。2005年3月,汉唐的员工在大鹏折翅之时,就已发出了“大鹏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之叹。
重组梦几番破灭 汉唐证券破产案下月开审
继大鹏证券折翅、南方证券黯然谢幕之后,汉唐证券破产案也将在下个月24日在深圳中级法院开庭。这是2003年一度被称作证券市场“新贵”的券商,将成为第三个走向破产清算程序的深圳券商。
曾经的市场“新贵”
尽管在今年的9月才正式奔上破产之途,而早在3年前的9月,这个一度被称作市场“新贵”的券商,在刚刚过完自己4岁生日时,就迎来大厦将倾的迷茫。
2004年9月3日,中国证监会一纸《关于委托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托管经营汉唐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的决定》将汉唐托付给了信达公司,规定托管经营期间,除客户证券交易结算资金外,所有债务停止支付,由信达公司负责进行债务登记、确认。同时,根据托管组发布的债权登记公告,债权登记时间从当年9月13日至12月13日。
媒体当年称:谁曾想到,近年来一度以市场新贵姿态崭露头角的汉唐证券,竟然仅是昙花一现。
2001年汉唐证券成立之初成绩斐然。即便在被行政托管的前一年2003年,当年的券商年度排行榜显示,汉唐证券的业务综合价值排名由2002年的32位上升到2003年的第16位,在注册资本10亿元以下的综合类券商中排名第二。
行业人士普遍认为汉唐的恶梦始于2004年5月18日。当天,长江航运集团发生04长航债,作为主承销商的汉唐证券,组织了中信证券、国泰君安等证券公司进行分销。由于种种原因,汉唐证券最终不得不包销了5亿元之巨的债券。不想04长航债上市后大幅跌破面值,交易冷清,造成了汉唐证券资金链的紧绷。而2004年8月26日,上市公司赤天化状告汉唐证券下属营业部挪用了其5000万元国债,将汉唐证券又一步推向深渊。
“8・16”成最后一击
但压垮汉唐证券的最后一击源于“8・16”汉唐曾经的风云人物――顾翠华的“逼宫”发难之举。汉唐证券长航项目组成员曾经称,汉唐上海总部下属华山路营业部提前兑付8亿元左右客户委托资金,上海总经理顾翠华率众于2004年8月16日向汉唐董事长吴克龄、总裁丛蔚发难,后者随即向证监会及警方报案,才是汉唐突然爆发危机的导火索。
当年8月16日,当汉唐证券的董事长吴克龄和总裁丛蔚再次来到上海中华路营业部,顾带领十多家客户代表,在华联大厦围堵吴、丛二人,要求解除委托合同,未果。随后,顾令手下配合客户将委托理财的8亿元左右国债卖出,并在当天就转成客户名下的股票和可转债。知情人士认为,顾翠华“在公司立场和客户利益之间,顾最终选择了客户”。
这就是当天短短的半个小时内,这个营业部柜台的“热键委托”――汉唐证券7.8亿未到期回购对应的国债现券被全部卖出,与此同时,分别在深、沪交易所买入相应数额的股票,从而造成汉唐证券当日国债回购欠库8.9亿元,登记公司深、沪公司清算透支9.6亿。
之后的48小时,汉唐证券的资金以惊人的速度流失,先是两家银行闻讯迅速抽回此前提供给汉唐证券的3.5亿资金,之后8.6亿元被质押的客户保证金存款中6.5亿元被强行划走。
8月17日,中央国债登记公司正式通知汉唐补库,本已绷紧的汉唐资金链戛然而裂。连夜从沪赴深的吴克龄直奔深圳证监局,向张云东汇报危情。随即,证监会调查小组进场。
18日,公司可动用银行存款仅为1.8亿元,只占当天客户保证金余额的10%,资金存量已经达到券商可以维持正常业务的极限,柜台支付风险一触即发。
8月31日,深圳中院接受申请到上海交易所等地将汉唐名下的所有资产实施冻结。9月3日,证监会宣布信达公司托管汉唐证券。
自8月16日公司危机爆发,到9月3日,中国证监会下文被托管,前后仅有19天。当时专家甚至认为,汉唐证券风险爆发之突然,以及蓄意违规之恶劣,为中国证券市场之首例。其风险处置之迅速,也创下了中国证券市场之记录。
截至2004年9月3日,汉唐证券被托管之际,账内外总资产为74.41亿元,负债总额为105.88亿元,净资产为-31.47亿元,证券交易结算资金缺口合计24.26亿元,其中对登记结算公司清算备付金账户透支8.54亿元,挪用客户保证金15.72亿元。
2005年5月14日,中国证监会发出行政处罚决定书,取消汉唐证券的证券业务许可,并责令其关闭。
重组无力奔上破产之途
2004年9月3日,100多名清算、法律、财务、计算机、证券等专业人员组成的托管经营组,赶赴深圳汉唐证券总部及各地分支机构。
在信达公事托管汉唐之初,原定6个月的托管期至2005年3月结束。直至托管期行将结束,汉唐往哪里去,一直是业内人士揣测的话题。
2005年3月8日,在北京召开的汉唐证券债权人大会给了外界揣测一个明确的答案。尽管当天托管组将托管期再延长3个月。但托管组已在会上明确将汉唐证券破产清算。“托管组现在的工作重点是分拆汉唐证券的主要业务,并对个人和机构的债权进行甄别”。
托管组的工作人员说,托管之初,“信达也是想全力救汉唐,但因汉唐隐瞒了亏损情况,令潜在的投资者畏难怯步。”信达曾有意通过引入大股东的方式保全汉唐这个实体,也曾与德意志银行、美林证券等国际巨头展开谈判,但最终均因汉唐亏损巨大而放弃。据已经查实的金额,汉唐隐瞒的亏损额在30亿左右,挪用客户保证金12亿元,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债权属于个人投资者。但亦有人称,因谈判对手所出方案均以债方打折为前提,几次上报方案均未通过。
而汉唐公司的员工则认为“没有一个强有力的股东,加之没有政府背景”才导致汉唐重组无力,无奈奔上破产之途。
除掉引进国际巨头,在汉唐重组梦中还曾寄望于刚设立的证券投资者风险补偿基金。这笔基金的动议谓之用于“买棺材”和“治病”。即其中的绝大部分用于解决证券公司破产清算,另有部分用于疗肌体之伤。
但之后证监会的工作人员明确表明“汉唐和德隆的几家证券公司肯定不在线内”,即便真可动用风险补偿基金也轮不到汉唐的头上。汉唐只能自救,“重组不成功肯定就要破产”。至此,“汉唐”重组之梦几乎告灭。
而随着2005年股市回暖,包括汉唐证券在内的多家被托管券商开始跃跃欲试,希望在正式宣告进入破产程序之前,汉唐证券还有借尸还魂的最后“翻案”机会。
今年5月18日,就在汉唐证券清算组将汉唐的大部分家底出售之后,汉唐的第一大股东润达公司开始了其南下北上“翻案”的诉讼之旅。状告清算组贱卖之诉将于今天在深圳中院开审。但两个月前的破产案件受理公告已昭示了这份翻案之诉的悲观结局。
■相关链接
官方析汉唐8大问题
早在汉唐证券被托管的当年,深圳证监局局长张云东在当年证监局召开的监管工作会上道出了汉唐证券风险爆发的直接原因有二。一是国债融资业务的内部管理极为混乱,严重失控,柜台系统管理严重缺失;二是客户保证金存款通过预留空白支票等形式被大量质押,致使公司出现紧急事件、客户保证金存款被强行扣划后支付风险突然爆发。
此外在进一步探究汉唐证券的运作机制、内部管理等各方面,发现汉唐证券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
1、股东出资不实,真实股东不清,多数股权被操纵利用。
2、治理结构严重失衡,内部人控制,管理粗放。
3、高管人员失职、渎职,甚至蓄意违法违规。
4、大量挪用客户资产,形成巨大支付风险。
5、高息融资,重仓持股,操纵股价,巨额亏空。
6、通过壳公司把证券公司作为融资平台和证券操作平台,转移资金,转嫁风险和损失。
7、通过关联公司占用资金和进行实业投资。
8、严重账外经营,以虚假信息欺骗监管部门,混淆视听。
但证券业内人士则认为,这不仅是汉唐证券的问题,甚至是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之前先汉唐而倒下的南方证券,以前更早前折翅的大鹏证券。几乎无一例外或多或少地存在这些问题。
4负责人羁押深圳
2005年11月,证监会公布了对汉唐证券董事长吴克龄、总裁宋建生、财务总监刘家明以及资金管理中心总经理金斌、代总裁丛蔚的行政处罚。
今年6月7日,吴克龄在医院被警方带走,此外宋、刘、金也在汉唐证券总部汉唐大厦被警方带走。警方开出的拘留通知书称,4人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据知情人士称,目前4人现仍被羁押在深圳市第三看守所内,但亦有消息传吴克龄已被取保候审。
■名词解释
汉唐证券“黑马”跑进高风险券商名录
2001年8月,经中国证监会批准,汉唐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是在贵州证券公司吸收合并湛江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基础上并增资扩股后成立的。
汉唐证券被业界认为是中国证券界极具活力的新型券商,一度被誉为“黑马”。在成立之初其市场化的薪酬激励制度,吸引了很多业内优秀人才加盟。2003年券商年度排行榜显示,汉唐的业务综合价值量排名由2002年的32位上升到2003年的第16位。在注册资本10亿元以下的综合类券商中排名第二。
但之后很快,这“黑马”也因违规操作跑进了监管当局的高风险券商名录――
2004年9月3日,中国证监会下文由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托管汉唐证券。
2005年5月14日,中国证监会发出行政处罚决定书,取消汉唐证券的证券业务许可,并责令其关闭。同年6月15日,汉唐证券清算组成立。
2007年5月18日,清算组将汉唐证券的大部分家底转让,同一天,汉唐证券的第一大股东润达公司以贱卖为由,将清算组诉至法庭。
2007年9月10日,深圳中院公告受理汉唐证券破产案。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 秦鸿雁
制图 张春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