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主题 : 何为“次贷”及对中国影响
贝壳 离线
级别: 一级荣誉会员

UID: 4961
精华: 30
发帖: 6174
在线时间: 1686(时)
注册时间: 2007-05-31
最后登录: 2017-08-02
楼主  发表于: 2007-08-17   

何为“次贷”及对中国影响

“次贷”是美国抵押贷款市场以借款人信用等级为划分界限的住房抵押贷款。相对于“优惠级”贷款,这类贷款主要是信用级别低的借款业务,其贷款利率高于“优惠级”2到3个百分点。对贷款机构来讲,这类贷款是高风险高收益。由于金融创新,美国贷款机构把这类贷款打包做成债券卖给投资机构。各类投资机构包括基金大量购买了“次贷”转化的“次债”。在房地产市场兴旺时,经营“次贷”和“次债”的机构由于高利率当然收获高。但是,随着“次贷”规模扩大和房地产市场降温,“次贷”坏账大量出现,截止2006年美国“次贷”还款违约率高达70.5%,是“优惠级”市场的7倍。可是经营“次贷”和购买“次债”的金融机构便发生经营危机,并波及国内外的投机机构,特别是上市的金融机构,相关股价便下跌。由于“次贷”占全部住房抵押贷款市场比重目前只有20%左右,所以,对美国来讲,“次贷”危机不具有全局性,完全在可控范围。

对于我国,产生“次贷”危机的条件还不具备。虽然近年来商业银行住房抵押贷款规模迅速扩大,但这些贷款基本上没有“零首付”和“零文件”贷款,房贷款最多只能贷七成。商业银行风险相对小。这些贷款也没有打包作为债券出售给社会投资机构。一旦遭到房地产市场降温,其风险局限在商业银行部分贷款业务中,因为住房抵押贷款占商业银行全部贷款还不足20%。而且我国房地产市场与股票市场具有资金分流效应,一旦房地产市场降温,社会游资会加速流向股市。所以,无论从何种角度看,沪深股市不可能较长时间或较大幅度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

对沪深股市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是国内经济增长的基本面因素。目前,经济强劲增长,上市公司业绩提升,是牛市做多的基本态势,但近期物价普遍上涨,成了股价单边上涨的制约因素。多空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便形成大盘指数在目前指数区间相对平衡的格局,从大趋势、长时间角度看,平衡之中略微偏向多方。但是这种偏多格局不是单边的,大盘指数上涨是震荡式前进,是结构性牛势。如果8月和9月消费物价指数得不到有效控制,大盘指数连续上涨的势头便难以为继,市场不确定因素便会增加。
贝壳 离线
级别: 一级荣誉会员

UID: 4961
精华: 30
发帖: 6174
在线时间: 1686(时)
注册时间: 2007-05-31
最后登录: 2017-08-02
沙发  发表于: 2007-08-18   
左晓蕾:美高调救助次级债危机的背后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7日 05:40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美国向来自称是市场经济规则的捍卫者,也是“政府干预市场”的激烈抨击者。比如,最近刚刚通过的关于汇率操纵国的重新界定的法规,矛头直指中国政府干预汇率。但是不曾料到,面对此次次级债危机的突袭,美国政府却几乎毫不犹豫地高调出手向市场投放货币,稳定市场的信心。同时请出美国总统发表电视讲话,用国家信誉向市场担保。

  作者认为,美联储的这种作法,是否能挽救危机还有许多质疑,而且炒作带来的虚拟效应肯定是短暂的。因此,随着次级债危机的演变,美国政府可能还会有进一步的拯救措施。但是旁观其第一轮的表演,应该承认决策是果断的,思路也是清晰的,大有不费一枪一弹,成功“攻城略地”和“一本万利”之感。虽然戏还没有演完,但这种调控,却值得我们借鉴。

  □左晓蕾

  最近,次级债危机的影响一波接着一波,道琼斯指数不断大起大落,引发全球市场的一轮一轮大幅波动。亚洲市场也不能幸免,日本、香港都遭遇“池鱼之殃”。

  如何应对次级债危机,近期美联储联手欧洲央行、日本央行向市场的注资行为为全球瞩目。美国从来是经典市场经济规则的捍卫者,在国际市场上从来是“政府干预市场”的激烈抨击者。比如,最近刚刚通过的关于汇率操纵国的重新界定的法规,矛头直指中国政府干预汇率。

  但是不曾料到,次级债危机突然袭击美国市场,美国政府几乎毫不犹豫地祭出“最后贷款人”的大旗,高调出手向市场投放货币,缓解流动性风险,稳定市场的信心。同时请出美国总统布什发表电视讲话,用国家信誉向市场担保。美国政府拯救市场的信息一时间堪称新闻之最。

  如此张扬的手法大有似曾相识之感。油价、金价、股价、房价的炒作,与这次“小钱大做”的夸张何其相似。

  但是,不得不承认,美国政府的“炒作”是一着高招,成功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杠杆效应,以620亿美元的区区资金,成功地暂时稳定了市场,让次级债引发的市场波动,不至于迅速蔓延成大面积危机。美国政府的这一手法,大有值得回味的地方。

  我们注意到,许多报道都使用“投放资金”的措辞,对这次全球主要经济体的中央银行的市场拯救行为进行描述。我们认为“投放”的表述可能带来一些误解。

  首先,“投放”的表述带来些许无偿划拨的幻觉。实际上,全球中央银行的任何货币投放都是通过三种方式进行的,第一降低利率。这是通过降低资金成本,鼓励企业扩大投资,增加银行信贷,利用银行信贷周转创造货币的机制,增加经济运行中的货币供给。但是,这个过程受投资周期和资金循环周期影响,有半年到一年的滞后。

  第二种方式,公开市场操作,通过在银行间市场买回国债,把货币直接从中央银行投放给银行,甚至是银行间市场的其他参与主体,包括非银行金融机构。这种方式使中央银行增加的货币供应量直接进入经济运行,特别是对于那些有流动性困扰的机构,马上可以变现持有的国债,缓解流动性不足带来的风险。而对于出现坏账拨备需求的银行也是直接得到资金支持。

  第三种方式,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角色,直接向在其他的地方借不到钱的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相当于我们的“中央银行再贷款”。其贷款利率,对市场利率有指导作用。

  三种方式,在经济学上都有许多分析和研究。正常的情况下,利率是全球主要中央银行最主要的货币政策的工具,公开市场操作是在利率调整后,对市场反应货币政策目标不到位的进一步调整。由于三种方式的不同特点和运行规律,这一次由于是“救市”行动,并非正常宏观经济调控,我们认为主要是以第二和第三种方式进行了货币的市场投放。不论哪一种方式,都不是无成本注资和划拨。

  其次,美联储的货币投放可能并非什么“新闻”,可能是一次“正常操作”的“特别报道”。因为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实际上应该是一种常规运作。有很多原因可能导致中央银行会有比较频繁地买卖国债的举动。比如,为了持有不同期限的国债和票据,更灵活地调整市场达到货币政策的目标,中央银行也会采取公开市场操作的手段,合理调节持有的各类国债。当然这种非直接货币政策目标的公开市场操作,一定不会是大规模的买卖行为,一定是一种温和的、不着痕迹的举动,比如第一天380亿美元买入3年期国债,第二天240亿买回3个月的票据,等等,小量的操作,属于货币当局的正常行为。

  换句话说,这次美联储的拯救行动,可能完全是正常运作的一部分。不同的是,过去这样的行动是静静地操作,不会影响市场也不希望影响市场。但是,在当前市场受次级按揭贷款危机的冲击,出现巨大波动时,市场需要恢复稳定的信心的支持。这样美联储的一些“正常行为”就被赋予特殊的意义,让正常运作变成专门拯救行为,更重要的是需要通过媒体,连同和欧洲央行、日本央行的行动一起报道,刻意大涨旗鼓大肆张扬,让全球各大市场获得政府信誉的支持,获得政府出手拯救的感觉,稳定市场恐慌的情绪,避免出现不理性的羊群效应,导致大起大落。

  如果美联储的操作是定向操作,直接拯救机构的目的可能比较明显。但是没有报道显示是定向操作。可能市场上没有发生什么增量资金的大幅投放,只不过是正常运行的舆论化和公开化而已。美国债券市场日交易量达万亿美元以上,620亿美元的投放,实在是微不足道,远远不足以影响市场实际层面的运行。而大张旗鼓地报道,显然是“醉翁之意不在投放货币”,而在稳定人心和市场。

  事实上,在美国几十万亿的债券市场上,在万亿之巨的日交易量下,依靠货币投放来稳定市场的作用,远不如政府的信誉通过舆论发挥的导向作用来得更大。

  随着次级债危机的演变,美国政府可能还会有进一步的拯救措施。但是旁观美联储第一轮的表演,应该承认决策是果断的,该出手时就出手;思路是比较精彩的,技术上也是很高明的。大有不费一枪一弹,成功“攻城略地”和“一本万利”之感。当然戏还没有演完,次级债影响究竟有由多深还不得而知,是否能够顺利如愿收场还要静观次级债危机影响的变化。不管怎么样,美联储这次的做法,是否只是延缓危机也有许多质疑,而且炒作带来的虚拟效应肯定是短暂的。但是面对眼前金融市场的现状和宏观经济大环境通胀的压力,这样的做法可谓一箭双雕,既没有对当前的货币政策有任何重大改变,不会对总体经济,特别是由石油价格引起的对通胀的担忧有任何负面作用,又解了稳定市场的燃眉之急,这种调控艺术,应该值得学习和研究。
描述
快速回复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