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主题 : 老两口北美之行:孩子教育跟中国相比差太远了
ericsony 离线
级别: 铜牌会员
UID: 1836
精华: 25
发帖: 2623
在线时间: 2015(时)
注册时间: 2007-04-07
最后登录: 2016-08-09
楼主  发表于: 2007-08-20   

老两口北美之行:孩子教育跟中国相比差太远了

老两口北美之行:孩子教育跟中国相比差太远了     
--------------------------------------------------------------------------------
作者:当归 在 海外拾萃 发贴, 时间: 2007-8-20 周一, 下午12:41


第二次见到老夫妇的时候,也是在一个周末,那一天天好阴,也不暖和,接到Amy的邀请电话,着实吓了一跳,不是说

天热的时候吗?这种天,坐在Amy 家的那个大大的、空旷的,种满了绿色植物的后院里,还有那个让Amy自豪了很久的

“大喷泉”旁边,实在需要很大的勇气。大家一见面,就不约而同,很无奈的说,Amy就是与众不同,这种天就是她感

觉的热天了。


一见面,Amy就告诉大家,是公公婆婆的主意,他们在这里闷坏了,平时也没有什么朋友可以说话,迫不及待的等到周

末和大家再次聚会呢。

Amy家住在一个非常幽静的小区里,到最近的超市开车也要15分钟。老人皱着眉头说,好闷啊,整天对着老太太,都没

有话说了。天好的时候,俩人出去转转,也不敢走远,深怕迷了路。可是整天都在这个小区里看,也没有什么意思。

由于天气比较冷,Amy邀请大家去地下室小坐,这个小地下室装修的非常漂亮,当初买这个20年的老房子时,这间小房

子是个很大的卖点。地下室完全在地上,光线非常的好,老人非常喜欢这里,坐在窗户旁边的沙发上,喝茶,聊天,看

看书,上上网,看看听不懂的电视,感觉很惬意。

大家刚刚坐好,老人就迫不及待的从壁柜里拿出一个箱子,还故作神秘状。大家都露出了渴望的眼神,老人笑着说,让

你们看看也行,不过我啊,都几十年没有练习了,让你们见笑了。老人从箱子里拿出了一叠四四方方的红纸,打开一看

,福。老人笑着说,这几天真是不知道干什么好了,看到儿子的墨盒和一堆红纸,突然想起春节的时候,儿子说加拿大

没有福卖,不吉利,不喜庆,多写几个给儿子,留着春节用,大家临走的时候,都带几个。春节的时候,也热闹,不过

很多年没有写了,手抖的厉害。Amy的老公立刻说,小的时候,家里的春联,福字,结婚用的喜字都是父亲写,连附近

的乡亲们也喜欢拿着红纸让父亲写几笔。

老人坐在沙发上,摇着头说,不服老不行了,岁月不饶人啊,老了,没有用了,什么也帮不上忙,光会吃闲饭了,人啊

,千万不能老,看看你们年轻多好。我们俩出来看看也知足了,坐过飞机了,到过外国了。

我们老俩口,一到这个加拿大,头痛,上火。小孩子看电视,我们也听不懂,看着孩子笑得东倒西歪的可爱样子,我们

也乐了,也不知道孩子乐什么呢,反正看着喜兴,我们也爱看。

小孩子的中文说的不是很好,很多词都不会说,怎么感觉我们就好像在和老外说话,使劲看看,不对啊,这不是自己家

的那个黑头发,黄皮肤的小孙子吗?怎么说起话来,都是那个调的,用词颠三倒四的,成语也不会说,让他背个锄禾日

当午,他说,爷爷你说什么呢,慢点说,我怎么听不懂,你是在说普通话吗?让他写 10个字,错8个,罚他一个写10遍

,孙子居然说,他有权利拒绝这种无理的要求。

孙子说中文夹杂着大量的英语单词,就好像当年儿子刚刚开始在外企工作一样,一句中国话都说不完整,真是让这个当

了几十年的老师郁闷。

孙子耳朵上天天带着耳机,走路一颠儿一颠儿的,就好像鞋底有弹簧一样,裤子又肥又大,都拖到地上了,磨烂了的裤

边像拖布。那天他奶奶一看,这破裤子都这样了,膝盖上两个大洞,赶紧趁着晚上,洗了洗,早上天没亮,赶紧起来,

把裤子底下拖着地面的布条都剪掉了,找了合适的布把那两个大洞补的漂漂亮亮的,看上去就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

样,这老太太的手艺,村里有名的。

哪里知道早上一拿给孙子,孩子看着裤子,眼睛一闭,连声的喊道:“卖镐的,卖镐的 (my god) ”。儿子看了,笑着

对老爸说,下次不用管了,这条裤子他费了大功夫才弄成这样,时髦。虽然不知道孙子说的什么,看的出,小家伙非常

的愤怒和无奈。从那以后,孩子把自己的衣服裤子都藏起来,生怕爷爷奶奶再有什么新动作。

孙子过生日,老俩口非常高兴,很多年没有一起过生日了,盘算着怎么好好给小孙子庆祝一下。一问孙子,人家孩子说

,要举行一个“怕踢”(party),请同学来一起过。儿子也说,每次孩子过生日都是这样的。

生日那天,老俩口穿上了新衣服,准备给孙子庆祝生日。等孙子的好朋友都到齐了,老人一看,好家伙的,这都是什么

孩子啊,那裤子都拖在地上,耳朵上,嘴上,鼻子上,眉毛边上都带着小铁圈。更厉害的,孩子一笑,舌头上居然还有

一个铁圈。男孩子留着披肩长发,带着耳环,女孩子烫着头发,头发染的五颜六色,抹着浓妆,穿着少了一截的上衣,

没有腰的裤子,抹着红指甲,简直是把老人气炸了,什么学生啊,孙子怎么能和这些孩子在一起?

这还不算,一群孩子闹得厉害,放着那种震死人的音乐,老俩口一个劲的埋怨儿子和Amy没有好好管教孩子,这样下去

,孩子就完了。哪里知道,儿子和Amy笑着说,不用担心,他是大人了,自己知道该做些什么,不该做什么。

老人生气的告诉大家,孙子有女朋友了,小小孩子,不好好学习,有女朋友了,将来能考上大学吗?两人天天上学,放

学都在一起,还经常电话聊天,周末也一起出去,真是不像样子。和孙子聊天,想让这小子改邪归正,哪里知道反而被

他用乱七八糟的中文批判了一番。什么这里是加拿大,不是中国,爷爷,你的那个老思想,不好;她是我的女朋友,不

是女朋友,哎呀,怎么你听不懂啊,爷爷你的理解能力好差啊,爷爷,你不要总是偷偷的跟踪我们,我有我的权利。

老人无奈的说,这个加拿大啊,看看,我的小孙子,都变坏了,你们做父母也不管,将来出了什么事情,要后悔的。孩

子的朋友,真是够差劲的,来家里玩,一点都不尊敬老人,我给他们送饮料,他们就坐在沙发上,纹丝不动,一只手接

过饮料,一声谢谢都没有,最起码的礼貌都不懂,连小学生都知道,要用双手去接长辈的东西,真是缺乏教育。

你们总说这是加拿大,可是加拿大也要有起码的礼貌,最可恶的是,我和小孙子说到他的同学没有礼貌,孩子居然说,

爷爷,人家21岁了,都是成人了,人家懂得什么是礼貌,再说人家也是父亲了,有两个孩子,教育的很好,怎么说人家

没有礼貌。21岁,两个孩子,乱套了,这个孩子毁了。

孙子利用放学时间,送起了报纸。老人一看,告诉Amy说,如果家里不缺钱,就让孩子安心学习吧,放学回家,看看书

,预习一下功课,跑出去挣什么钱啊,当时自己家的条件多么艰苦,都没有动孩子的念头。Amy一边答应老人,一边说

,这也是个锻炼啊。

老人看着拿着滑板要出门的小孙子,郁闷的说,看看,从来没有看他读过书,这怎么能行啊,这加拿大的教育和中国相

比,还差的很远,这是让人担心啊。




真实揭露:貌似平等的美国教育的虚伪一面 (32 reads)      时间: 2007-8-20 周一, 下午12:17 

--------------------------------------------------------------------------------

作者:当归 在 教育 发贴, 来自【海归网】 http://www.haiguinet.com

真实揭露:貌似平等的美国教育的虚伪一面

--------------------------------------------------------------------------------

中国青年报 2007-08-18 12:51:24


美国学生自由轻松的背后是从课内忙到课外的繁重

“给每个人最适合的教育”在公平背后隐藏着不公平

“你好我好大家都好”背后是走出校门后的收入差距

“如果爱他就送他去美国……”,套用这句经典的台词来形容想去美国受教育人的心情,再贴切不过了。美国的教育在

很多人心目中,就是轻松、自由、平等、能力、素质……“很多人看到的是美国教育的表面。”王文说。王文,一个在

中国做过多年教师,现在又在美国当小学老师和中学老师的空中飞人,想用自己多年的经历还原一个真实的美国教育。


轻松背后的繁重

“很多十一年级的孩子,夜里要忙到两三点才能睡觉。”

“轻松,是很多到美国上中学的中国学生的错觉”,王文说,“中国学生只把课堂学习看成学习,习惯于完成那些老师

布置的任务”。

美国的学校则不同,学校给学生提供了不同水平和层次的各种课程,美国学校把学生选什么课程看作学生自己的权利,

学生想学什么可以自己选择,“当然,学生要想轻松的话,完全可以选择那些轻松的课程”,王文说。

王文曾经接触过这样一个中国学生。

这是一个初中时到美国的学生。高中时他选了王文的中文课,而且一选就是三年。“来美国的时候他的母语水平已经相

当不错了,所以,学习中文对他来说实在太容易了。”王文说,这个孩子每次考试都能得A,但是平时的作业却从来不

做,“他确实非常轻松,但他太不了解美国的教育了,这种选课方式对于他上大学没有一点儿帮助”。

顶着“妨碍学生选课”的压力,王文给这个孩子的家长打了电话。

“我儿子考试成绩不是很不错吗?不做作业又有什么关系?只要到时候考试成绩好不是就可以了吗?”这是孩子家长听

了王文的话后的第一反应。

“很多中国的学生和家长根本没有去真正了解美国的教育制度”,王文说,他们在按照自己惯常的中国方式接受美国教

育。

在美国,一个孩子想考大学的话,他需要做的准备一点儿不比中国孩子少。

美国的高中要上4年,9年级~12年级。从上高中那天起,每个准备上大学的孩子就要好好设计自己4年的高中生活了,首

先是选课,尤其是想上一、二流大学的学生,选课就更为重要了。美国的大学都非常重视考生高中四年的课程,这些大

学以学生高中四年所选课程的难度、挑战性来推测考生的学习基础以及将来大学学习的潜力。而且那些难度高的课程学

分也高,所以,目标是一、二流大学的学生会尽量多地选择那些难度高的课程。

除此之外,学生课外和校外的表现也是大学的重要参考指标。

大卫是个出生在美国的中国孩子,今年暑假他来到中国,到一家专门帮助残疾人的国际NGO组织做志愿者,“从上中学

开始,美国的孩子就要经常参加这种活动,这些活动是算学分的,对上大学是很有价值的参考”,大卫介绍,除了这种

专门帮助残障人士的国际组织以外,他还经常到社区的敬老院做志愿者。

“不少美国高中生在暑假里到暑期学校提前修一门课程,也有的参加美国大学组织的各种夏令营,或者课程学习,还有

的上SAT补习班(SAT是美国大学录取新生时的一种标准化考试,类似中国的高考)、或者去打工、参加各种志愿活动等

等”,王文老师介绍,“没有哪个孩子会让自己的大学申请表上的暑假生活是空白的”。

“十一年级是最繁忙的一年”,王文说,很多美国高中生在这一年修完了高中毕业所要求的所有课程,大多数学生在这

个年级考完SAT和ACT考试(两个都是美国大学录取考生的标准化考试),同时,还要参加各种课外活动。

“很多十一年级的孩子,夜里要忙到两三点才能睡觉。”王文说,曾经有一个美国学生这样对王文说:“都说中国学生

累,其实他们只忙学习这一件事,不算什么,我们要从课内忙到课外”。

平等背后的不平等

一、二流大学招生时看重的校外活动需要较高的费用,穷人家庭很难支付

“美国教育确实有一个非常完善的体系”,王文说。只要有受教育的需求,任何人都能接受到较高水平的最基本的教育



王文刚到美国时曾经历了这样一件事。

王文所在学校的社区有一个高度残障的孩子,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有上学受教育的权利,于是把孩子送进了学校。

为了让这个孩子能有一个适合的环境,学校专门为这个孩子准备了一间教室,教室布置得完全像一个家,并且配备了相

应的康复设备。“这个孩子一个学期的教学计划只有一个:学会说hello。”王文说。

“在美国,任何人只要想上学就一定能接受到免费的教育,而且是最适合的课程”,王文说。

王文刚到美国时从事特殊教育。

美国的特殊教育与中国有所不同,包括我们熟悉的对残障人士进行的教育,同时也包括对有特殊需求学生的教育,比如

,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

如果一个孩子在普通学校里出现了任何一点儿学习上的问题,学校通常要把他们送到这样的特殊学校来接受教育。到特

殊学校后,学生马上会做一份问卷,学校会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给学生的阅读水平、数学水平等进行评定,再按照评定

的结果给孩子配备相应的课程。

“当时,我的班上共有12个学生,每个学生评定后的结果都不一样,仅以每个学生备两门课计算,这12个学生我就要备

20多门课”,王文说,“这就是美国教育的公平,给每个人最适合的教育”。

正是这样的逻辑——“给每个人最适合的教育”,又使得美国公平教育的背后隐藏着明显的不公平。

“‘最适合每个人的教育’就使得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成了个人选择的结果”,王文说,很多孩子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被

自己“选择”出了竞争的队伍。比如那些要在特殊教育学校学习的学生,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很早就放弃了考大学的念头



美国的基础教育是完全免费的教育,但是,“在美国的高中,没有任何一个学校和任何一个老师会给学生提供SAT或ACT

的考试辅导”,王文说,要想得到辅导就要上课外的辅导班,“这些班的费用相当高”,富人家的孩子能支付辅导班的

费用,SAT的成绩自然会更好。

另外,那些一、二流大学招生时十分看重的课外校外活动也需要较高的费用,王文的儿子上高中时参加了一个暑期的辩

论夏令营,三个星期的费用高达几千美元,这对于穷人家来说无疑是很难支付的。

“有钱就意味着能接受更好的教育。”王文说,美国公平教育的背后隐藏着明显的不公平。

“美国人最不希望有人说他们办的是精英教育,但事实上他们的教育就是精英教育”,只不过这种精英教育外面有一层

朴实的公平外衣,王文说。

真诚笑脸背后的虚伪

哈佛、耶鲁毕业的孩子与普通大学毕业的孩子或者没有上大学的孩子相比,收入差距可以达到几倍甚至十几倍

“每一个初到美国的中国人都会被美国人的友好感动”,王文说,在美国读书的孩子们听到最多的就是表扬和称赞。

每天早上校长和老师都要站在学校门口迎接学生,并且给每个学生一个大大的拥抱,还会再加上一句“今天你真漂亮”

,或者低下头帮孩子系紧鞋带。王文描述着自己在美国当老师时每天都要做的事情。

美国的这种处处都是笑脸对于比较内敛的东方人来说,多少有些不习惯。“刚开始的时候,我很不习惯这种做法,甚至

觉得很肉麻”,王文说。

“时间久了,适应了,却发现这种看起来很真诚的笑脸掩盖着的是虚伪。”

“夸奖和鼓励已经成了美国人的习惯”,王文说,但是当你真的遇到困难的时候,会发现每天都让自己“感觉良好”的

笑脸突然消失了。

美国教育同样沾染了这种只重表面的虚伪气息。

王文老师一直从事特殊教育的研究,她指出,这种虚伪在特殊教育学校体现得尤为明显。这些在特殊教育学校上课的孩

子,还会留在普通学校,因为美国人要让“每个孩子都尽量在主流社会中生活”,所以,这些孩子每天只到特殊教育学

校上一两节课,其他时间还在普通学校,“其实这些孩子虽然人还留在普通学校,但是那些学校的老师对这些孩子基本

持放任态度”,王文说,即使在特殊教育学校,让一个老师每天备20多套教案几乎是无法实现的,对于这种无法实现的

任务,学校不允许老师抱怨,但是老师们是否真的能按照规定的那样给这些学生完全适合他的教学,则没有人真的深究

了。

就在这种“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气氛中,美国教育维持着自己真诚、友好、公平的形象。

当孩子们走出校门,一切都在金钱面前变得残酷起来,哈佛、耶鲁毕业的孩子与普通大学毕业的孩子或者没有上大学的

孩子相比,他们的收入差距可以达到几倍甚至十几倍。

这些共同长大的孩子脸上可能仍然挂着真诚的笑容,但是他们的生活却在无声无息中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描述
快速回复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