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99年,深交所就着手筹建创业板,2000年后甚至停止了主板的IPO项目。然而创业板却自此陷入难产之中。2004年5月17日深交所推出了权宜之策--中小企业板,不过它一问世便存在着定位不明的问题。其IPO条件与主板一样,仅在股本规模上有所区别。IPO发行股份在1亿股以下的企业(金融行业除外)放在中小板,1亿股以上的大企业在上海交易所挂牌。
由于中小板是国内小盘新股发行的惟一平台,目前市场投资主体---中小投资者云集于此地。相对于资金的充裕,小盘股供应不足,今年中小板上市的新股在首日股价、涨幅、市盈率等方面呈现了突出的"三高"现象。首日"三高"之后,新股后续走势则大面积下跌,中小板风险骤增。从降低投资风险角度看,增加上市渠道、拓展上市企业资源、扩大股票供应已经迫在眉睫。
另一方面,过去数年间创业板迟迟难以推进的情况下,场外交易市场先行一步进行了探索。2006年1月23日,设在深交所的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增加了中关村科技园区非上市股份公司股份报价转让平台,希望为那些达不到上市条件的中关村创新型高科技企业提供一个股权转让和融资渠道,并尝试成为高科技企业的场外市场,一旦企业成熟后转板主板市场。
该平台计划先期从中关村科技园区的企业试点,之后拟向全国高科技园区企业推广。然而该平台依托于俗称"三板"的代办转让系统,原是STAQ、NET两网历史遗留公司和退市公司挂牌之所。由于报价转让平台市场定位不明确,相关配套制度不完善,致使该平台缺乏市场吸引力,挂牌试点公司难成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