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近期央行屡屡出手调查进入股市银行违规贷款?这说明已经有相当规模的资金以各种隐蔽的方式从银行里溜了出来,进入了股市。但调查的结果却一直没有下文,这种现象有没有得到有效的扼制,人们不得而知。只是我们看到,前一次调查的结果尚不得知,新一轮的调查风暴又开始了。另一方面,说明了种这种灰色通道正加速变换着面孔,躲避监管。股市的致命诱惑将在很大程度上抵消来自宏观层面的调控,“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中国的悠久传统。
在股市中,可以肯定的是,相较于银行资本只能“打枪的不要,悄悄地进村”,产业资本更是早已大举进入了。与此类似的是在房地产领域,火爆的行情导致其它类别的产业资本纷纷掉转船头,驶向房地产这片暴利之海。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就是有着成熟产业战略规划的海尔,也最终禁不住诱惑,面对房地产市场来了个急速的华丽转身(有消息称海尔地产2008年的总投入将接近100亿元)。
暴利与资本心有灵犀,它们会冲破一切障碍,快乐地结合在一起。
来自QFII的消息也同样令人大跌眼镜。这些漂洋过海远道而来的“投资专家”们,现时正经历着传统投资理念与现实疯狂行情的痛苦煎熬。于是,在世界顶级投行的高盛身上发生这样一件有趣的事情:8月上旬,它调低了工行的评级,却又买进了工行的股票。
他们原本是来中国“传经布道”,但上了岸才知道,这片土地上还有着许多需要他们学习的,闻所未闻的所谓的“东方智慧”。
这是一个奇特的现象:所有股票市场的定律,在中国全部不适用。
我们将此称之为“中国特色”。
忘了说,这场热闹的大戏里,还有另一个主角:*Z*F*。只是这个主角已经越来越难演下去----它被别人抢了太多的戏!
股市已经变成了一个淘气的孩子,“*Z*F*妈妈”越来越气愤。但每次举起“藤条”要打时,却只能举得老高,打得很轻,生怕把他打伤了。这样的后果是,淘气的孩子学“聪明”了,你把“藤条”举起来我还有些怕,但真正打下来,我就放心了。一旦打完,我就撒着欢向前跑!
为此,我们取一个很“中国特色”的名字:利空出尽。
宏观层面的妥协事实上已成为股市上涨的另一股推动力,各路资本有持无恐,他们深知决层策的脑袋里铭刻着这样一句话:稳定压倒一切!
平头老百姓将此翻译过来,说道:明年要奥运,我就不信你敢让股市垮!
只是,没有人问:奥运过后呢?
面对这种具有单方面优势的欺压力量,决策层似乎很难找到还击的方法了。
看空的人似乎都是愚蠢的。今天股市大跌了4%,但可以确信,人们并不紧张,不出三天,多方就会把它拉回昨天的水平。全民皆大欢喜,而我,不知怎么却在脑子里冒出了这样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
有多少人把全副身家投进了股市?比例多大?
有多少人是在贷款炒股?比例多大?
有多少人是在利用职务之便挪用公款炒股?
有多少人是受持续暴涨的指数刺激而投身股市?比例多大?
有多少企业将主业资本投向了股市?资金规模有多大?他们的投资意愿能够持续多久?
有多少银行在违规贷款?资金规模有多大?具体有哪些方式使这些资金改头换面?为了逃避监管又有多少方式被新开发了出来?
QFII为了获取投资额度,自然要说“我们会长期坚守中国股市”,但他们的话可信度有多高?他们长线投资,与中国股市共患难的意愿有多大?
全流通后,大股东套现的数量有多少?比例有多大?套现资金规模有多大?他们套现的原因有哪些?
最近一次半年报,很多公司一年之内纷纷“咸鱼翻身”业绩大涨,这里面有多少水份?有多少公司为了增发圈钱和为大股东套现服务而做假帐?
上市公司在高价位上IPO、增发所圈得的巨额资金,是否能真实地投向“募集说明书上”说的项目中去?他们真能带来持续的高盈利率支持日益放大的市盈率?
以上这些,或许都是些“愚蠢”的问题,因为很多是根本没办法统计得到的。但如果真能真实有效地统计出来并放在一起,相信没有人会怀疑目前的股市已经变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赌局。
当这个赌局里丢下了越来越多的筹码时,最后一个问题是:有多少人在铤而走险?
2007年9月11日 于重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