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歧路(部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2年12月30日 13:38 证券市场周刊
拟上创业板公司已分流
有受访者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说创投公司和创业公司就像两桶已经备好的水,可惜就是没有等来创业板这根挑它们的扁担;因为扁担迟迟造不出来,创投这桶水日渐干涸,而创业公司这桶水目前则出现了“被动的分流”。
关于2000年的拟上创业板企业名单,时有若干种版本在业界流传。目前,记者手上拿到的是一份“168家”版本,该版本被有关专家“鉴定”为“源于2000年下半年的一次创业板主题论证会”,与当时各地券商上报集合而成的“238家”版本相比,该版本范围稍小一些。
这份“168家”版本显示,拟上创业板公司地区主要分散于北京、广东(主要是深圳)、上海、浙江、湖北、湖南、江苏、陕西、福建和安徽地区,涵盖了电子、生物、网络、软件、新材料、环保等主要“新兴行业”,而“主承销商”的名单中则出现了银河证券、华夏证券、申银万国、北京证券、平安证券、安徽证券、特区证券、大鹏证券、河北证券、国信证券、西南证券等大中小各类规模券商的名字,但大券商承揽的项目数量明显较少。 提供该版本的人士一直供职于上海一家创投机构。该人士称,其所在的创投机构的兴趣早已从创业板转向了其他领域。
“当时确实对创业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该人士透露,“但是最终,我们没有对其中任何一家创业公司进行投资。”具体原因是,该机构在将近一年的调查过程中,发现有的创业公司规模极小,有的则名不副实,而且,当时该机构从“大气候”分析判断,认为境内证券市场的主要功能“不在这方面”,创业板如果开了,对主板冲击将比较大,开设的可能性非常小,因此没有进行实际的投资。他说:“现在看来,判断正确,值得庆幸。”
“我们了解的情况是,当时拟上创业板的公司,目前有的上了主板,有的消失了,有的上了香港创业板,大部分则在无奈地等待。”该人士说,“当时那些已经投进去的资金,如果赶上质量好的公司还可以,比如可以有机会转到主板,或者等待分红,否则就很被动了。”
曾经接触过大量拟上创业板公司、今供职于银河证券的祝捷告诉记者,太太药业、用友软件等已经上了主板的公司,在当时拟上创业板公司中都属于比较大比较强的,之所以这些公司当时对创业板十分钟情,也是缘于当时关于创业板的“丰富传言”,比如全流通、信息流畅、激励机制灵活等等,而媒体的造势更激发了这些企业的热情。
在谈到拟上创业板公司的同途殊归时,祝捷有一种看法与其他受访者不同。他认为,这两年其中有些公司倒掉了,本质上与创业板开不开没有必然联系;如果是好公司,创业板不开它也照样发展,只是在融资方面需要做些变通,如果是不好的公司,即使创业板开了,公司也上了,很快也会垮掉,徒增市场风险。
董辅则提醒记者:“虽然我没有做过具体统计,但由于创业板没有开起来,这两年确实有很多好的科技项目、很多好的新兴企业都遇到了困难,而它们都曾经为创业板做了很多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