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板试验田
一个有趣的命题,如果没有登陆中小板,苏宁会在扩张竞赛中输给国美吗?
2004年7月7日上市的苏宁电器(002024)是最早登陆中小板的企业之一。当时它发行2500万股,定价16.33元,首发市盈率11.26倍,融资额3.95亿元。2006年6月20日,再融资新规颁布后,苏宁又第一家定向增发2500万股,被7家基金管理公司以48元/股(相当于两年前的216元/股)认购,募集资金12亿元,融资额是首发的3倍。2007年9月,苏宁再次定向增发,募资24亿人民币。截至9月26日,其收盘价65元,如果根据历次送配情况进行复权,两年半后,其实际价格应为1151元,比发行价格上涨了69倍,比上市首日收盘价上涨34倍多。总市值900亿元,市盈率81倍。而在香港借壳上市的国美电器(0493.HK),其市值只有430亿港元,市盈率37倍。
如今的苏宁,凭借着610亿元的流通市值,已经成为深圳中小板的头号明星,在整个深圳市场也名列次席。
被中小板改变的不仅是苏宁,“深圳创新投资集团投资的同洲电子在股改上市前已经到了经营难以为继的边缘,”鹏城会计师事务所主任张光禄透露。
当时,同洲电子(002052)正全力开发数字电视机顶盒,但手头资金紧缺,负债率又很高。董事长连身家都压进去了,也难以再增加一点儿贷款;厂房也紧张。企业又面临生产转型,当时国内没有市场,机顶盒销售基本靠出口,如果不改制上市,光凭当时进入的风险投资根本支持不了。在那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发展,公司的人才流失将在所难免,很多人都打算出去自己做了。
2006年改制上市后,不仅公司运作规范了;深圳市*Z*F*也将位于科技园内2000平方米的厂房批给同洲电子。直接融资的渠道一打通,按照张光禄的说法,同洲从“以前求着银行行长,变成现在躲着银行行长”。目前,同洲电子董事长袁明持股9548.5万股,总市值接近21亿元,位列中小板富豪榜第三位。
自2004年6月25日,深交所中小企业板第一股浙江新和成(002001)上市,到今年9月3日,中小板上市公司达到164家,IPO融资总额500亿元,平均3亿元,最高40亿元,最低7751万元。IPO总发行规模60.5亿股,平均3688万股,最高4.5亿股,最低1260万股。发行后平均总股本1.76亿股。
《华尔街日报》近期发表的一篇题为《深交所VS上证所》的报道中,认为中小板已经成为深交所抗衡上证所的关键力量,中小板上市公司的股价表现也超过了那些登陆沪市的大盘蓝筹股。
本刊2007年度的“21未来之星” 之一的广电运通(89.40,2.01,2.30%)(002152)于今年8月上市中小板。该公司董秘罗年铎对于选择深交所IPO原因的解释很具有代表性: “我们现在的主要客户是在国内,在深交所上市有利于提高知名度,同时,上市成本也比较低(内地企业到海外上市的成本比在内地上市高出8~10倍)。”
中小板的爆炸式成长不仅使得像百度、金蝶软件这样已经投身海外资本市场的企业有意回归,也带动了整个金融生态圈的繁荣。深圳创新投资集团总裁李万寿告诉《中国企业家》:“股改、全流通之后的中小板,使国内一度沉寂的创投业进入了一个高峰期。”创新投集团所投资的企业中有5家已在深交所上市,但尚未打算退出。
尽管大盘蓝筹股被中金、中信、高盛、高华等证券公司垄断,但招商证券的投资银行部也没闲着。自从把目标对准了二线成长蓝筹股和准备上市的中小企业后,他们的承销业务在2006年下半年突然放大。其投行部执行董事帅晖声称,他们手头还储备有七八十个项目,准备上主板、中小板或者将来的创业板。
在帅晖看来,今天的中小板集中了一批国内优质企业。很多上市公司都具有全球竞争能力,是细分行业的龙头企业。比如:海特高新(12.98,0.60,4.85%)——国内现代飞机机载设备维修规模最大、用户覆盖面最广、维修设备量最大;鑫富药业(37.55,0.80,2.18%)——国内第一、世界第二的D-泛酸钙生产商,全球市场占有率19.76%;凯恩股份(6.99,0.34,5.11%)——电解电容器纸全球市场占有率20%;东信和平(12.80,0.51,4.15%)——世界充值卡生产规模最大的厂商之一,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
“这么多的隐型冠军,当他们既具备现金能力、也具备管理能力的时候,便开始做行业整合,而且并购的速度在加快。我所了解的中小板企业很多人都在考虑这方面的事情。”帅晖说,“比如福建众和,从招股说明书上看,其融资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行业整合,做中国最大的印染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