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 :(1895-1953)现代绘画艺术大师,江苏宜兴人。四岁入塾,从父习画。年甫弱冠,东渡日本,翌年赴法,师事达仰,继入徐梁学院及巴黎国立美术学校1921年游学德,1927年归国,任中大艺术教授。1933年在巴黎画展,法政府选购十二幅,辟专室陈列。旋赴欧,在德、意及苏联举行画展。抗战后,屡在国内广州、长沙以及香港、印度、星洲等各地为救济祖国难民,举办画展。历任北京大学、桂林美术学院教授。后,任北平艺专校长。解放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
《奔马图》
作于1941年秋季,此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战略相持阶段,侵华日军想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彻底打败中国,故而倾尽全力发动长沙会战,企图打通南北交通。第二次长沙会战后,日寇占领长沙,此时正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办艺展募捐的徐悲鸿听闻国难当头,心急如焚,他连夜画出《奔马图》以抒发自己的忧急之情。
徐悲鸿擅长以马喻人、托物抒怀,作品表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和满腔的爱国热情。徐悲鸿笔下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所以他的马成为正在觉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负伤之狮》
创作于1938年,当时日寇侵占了我大半个中国,国土沦丧,生灵涂炭,徐悲鸿怨愤难忍。他画的负伤雄狮,回首跷望,含着无限的深意。他在画上题写:“国难孔亟时与麟若先生同客重庆相顾不怿写此以聊抒怀。”表现了作者爱国忧时的思想。
这是一幅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杰作。中国被称作东方的“睡狮”,现在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东北大部分国土,“睡狮”已成了负伤雄狮。这头双目怒视的负伤雄狮在不堪回首的神情中,准备战斗、拼搏,蕴藏着坚强与力量。
[ 此贴被贝壳在2007-11-22 16:17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