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
http://www.cfi.net.cn/p20070324000069.html申银万国称一个月跌到2500 投资者小心高位接盘
2007年03月24日 10:09:00 中财网
申银万国:大盘未来一个月将缓慢下跌到2500点
紧缩政策或触发市场调整
股指期货管理条例出台对市场整体影响不大。
其一,海外经验、投资者参与度不明确等因素都表明期货出台对现货市场影响并不大;
其二,有一定偏负面影响,在估值较高的背景下,股指期货的出台,让投资者获得卖空盈利机制。期货市场出台也会分流部分现货市场的资金;
其三,股指期货可能提高大盘股的流动性,增加大市值股票的投资吸引力,打压目前市场疯狂追捧小市值低价股的局部"泡沫"。
央行加息对A 股产生负面影响的原因在于:加息毕竟是种资金紧缩行为,央行的这次举措一方面希望抑制信贷与投资过快增长,另一方面希望抵御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并不直接针对股票市场的资金,因为A 股目前的流动性来自居民储蓄的分流。而居民对股票投资的预期远远高于目前的存款利率。但是,毫无疑问,加息提高了市场无风险利率水平,对A股产生了估值压力。个人投资者对加息的认识可能不足,如果他们把加息理解为一种紧缩信号,或者管理层对所谓"股市泡沫"的态度,一旦个人投资者选择减持股票,将会加大市场波动幅度。
加息对投资者预期的最大伤害在于,这不是最后一根稻草。在"两会"结束以后,各个部委都将陆续出台政策来响应"两会"精神。例如,证监会推出了股指期货管理条例,央行实施了加息。后续,商务部可能出台政策试图缓解巨额贸易顺差,包括进一步降低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甚至禁止部分商品出口;建设部可能出台更详细的细则,来落实"30/90",推动廉租房建设,甚至会选择部分城市进行物业税的试点; 国家外汇投资管理公司将成立,向央行或者商业银行发行巨额人民币债券,再购买国家外汇,投资海外等。
自2003年以来,每年的4、5月份都是宏观调控政策出台的密集期。因为这个时候,决策层总是看到过快的经济增长,过热的投资热情,过大的外贸顺差。2007 年也不例外。宏观调控的基调一出,各项政策纷纷出台,投资者的预期将在各项政策面前出现紊乱,在不确定性上升的过程中,A 股自然会出现调整。预计未来一个月A 股市场将缓慢下跌,上证指数将下滑到约2500 点附近。
资产注入 小心真经念歪
近来的股市上,可真的说得上是热闹非常。而尤为引人注目的,则是在近年来一直被市场所唾弃的垃圾股来了个"咸鱼大翻身"。望着一个个坐上火箭腾空驾雾趾高气扬的垃圾股,不禁使得刚刚领悟到"价值投资"理念真谛的投资者顿生感慨:到底是我们改变了股市,还是股市改变了我们。
证券日报报道,据有关数据统计资料表明,仅仅就在上周,有100多只个股创出了一年来的历史新高,其中绝大部分是低价股。很多低价股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里,股价上涨了 50%以上。目前,市场上3元以下个股已经被彻底消灭。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在已经几乎被所有投资者遗忘的三板市场上,近来也是涨势如虹,很多三板上的股票出现了只有买盘没有卖盘的奇观,有的股票一拉就是十来个涨停板,简直就像是一匹脱缰的野马闯入了无人之境。
在低价股和垃圾股横冲直撞的背后,高高耸立着两面大旗,其中一面上绣的是"资产注入",另一面上绣的则是"业绩预增"。正是在这两面光彩夺目的大旗照耀下,低价股才能一飞冲天,而卧槽其中的机构庄家则是张开了血盆大口,利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上的不对称,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把中小投资者的血汗钱鲸吞于腹中。
资产注入,这个"看上去很美"的专业术语,是随着我国上市公司股改的逐步深化而逐步流行起来的。其本意是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把自家的最优质的资产注入到上市公司里面去,以有效改善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进而提高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与股价,从而达到控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双赢"的目的。例如,云南铜业集团把自家的铜矿山资产注入到上市公司云南铜业里边,使得云南铜业的盈利能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促使云南铜业的股价一路走高。而宝钢集团的整体上市,则使得我国投资者可以分享到我国钢铁生产第一巨头的超额利润。
资产注入带来的业绩与股价齐飞的良好示范性,使得更多的投资者对具备资产注入题材的上市公司趋之若鹜。特别是对具备央企背景的上市公司,其股价稍有一点点风吹草动,满市场便是资产注入的谣传纷飞。传言最为嚣张之时,一天之内竟有7家上市公司公告澄清其并无整体上市或资产注入之事。一时间,不论是市场内的大小机构,还是广大中小投资者,一个个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纷纷是削尖了脑袋四处打探上市公司的消息动向,以便及早抱上资产注入这个能下金蛋的胖娃娃。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资产注入这棵浑身放射着金光的大树,也自然而然地引起了场内资本的关注。特别是对那些前几年深陷熊市泥沼不能自拔的私募资金而言,由于其所持有的股票大多是低价股或是垃圾股,在2005-2006年的大牛市里,这些股票由于缺乏投资价值而不被市场主流资金如基金所看好,造成其股价涨幅甚微,私募资金无法从其中安全获利而出。在这种背景下,私募资金要想从低价股或垃圾股中全身而退,不得不走"设局"或是"挖坑"的老路。
恰恰就在此时,有着央企背景的上市公司或是资产注入,或是整体上市,在市场上得到了主流资金和投资者的高度认可。资产注入,这个本来看上去与低价股或垃圾股没什么缘分的新概念,成了私募资金操盘人眼中的一根救命稻草。
既然绩优类上市公司可以借助资产注入攀上百元股价的新高峰,那么只要玩好"资产注入"这盘棋,低价股的股价也能借此翻上几个跟头。现在的关键就在于怎么布好低价股"资产注入"这盘棋局。
长期沉浸于股市的投资者都知道,低价股之所以低价,主要是因为其资产质量太差。而其控股股东也因为缺乏足够的实力,对上市公司爱莫能助。在这种状况下,要想玩好"资产注入"这步棋,还真的好好花一番心思才行。
一是娶新驱旧。由来闻得新人笑,有谁听到旧人哭。从资本逐利的本性出发,对于低价股那些原有的控股股东而言,找一个有钱或是有题材的新东家取而代之是最为常用的方法,而且只要是市场上喜欢的题材就先不分青红皂白地装进去再说。例如去年以来矿产资源类的资产注入最受市场投资者的喜爱,山东的一家上市公司通过把亏损资产置换出来和把铁矿资产的注入,股价自去年底起在短短的三个月内翻了一番,涉足其中的资本赚的是眉开眼笑。可当爱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投资者对该公司注入的资产细一思量,却发现其矿产资源可采量维持不了几年。不过当注入的矿产资源竭尽时,这些"玩一把就走"的游资也早就开溜啦,没准正坐在屋里数钱呢。
二是大玩"莫须有"的游戏。这里面玩得最好的当属炒作杭萧钢构的机构啦。机构嫌单玩"资产注入"还不够过瘾,干脆制造出一个在安哥拉接到一个300多亿元项目大单的故事。促使杭萧钢构一连拉出了10个涨停板,创造出中国主板市场上又一个新纪录。不过,再大的牛皮也有吹破的时候,凡事过则不及。这不,机构到手的利润还没搬回家,就被证监会抓了个现行。
三是偷天换日。为了攀上"资产注入"这棵大树,游资们是有资产要往上市公司里面装,没有资产创造虚拟资产也要往里面装。利用如今便利的互联网,游资们雇了一些枪手在网上四处煽风点火,一会说这个公司有优质资产要注入,一会说那个公司要整体上市,挠的投资者心里直痒痒。并借机在二级市场上兴风作浪,总之就是一个目的,那就是"骗你没商量"。游资们打着"消灭 3元股"的大旗,在"资产注入"的幌子下,把那些扭亏无望的老垃圾公司策划包装为一个清纯秀丽的新可人招摇过市,趁机把看客们的腰包洗了个精光。
从国际金融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上来看,"资产注入"本来是上市公司通过优质资产的注入做大作强的手段,可当它被引进到中国证券市场才一年多的光景,在游资的软硬诱导下,这本原本用于发展我国证券市场的"真经"正在被念歪。投资者,可要睁大你们的眼睛,学会孙悟空的火眼金睛辨妖术,让那些"假注入、真敛财"的机构们无处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