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主题 : 传统人体健康知识
顺其自然 离线
级别: 铜牌会员
UID: 7171
精华: 8
发帖: 3275
在线时间: 0(时)
注册时间: 2007-08-07
最后登录: 2008-09-30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4   

传统人体健康知识

经络

    经络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功能及与脏腑互相关系的理论。指导着临床实践,特别是针灸方面和经络学说的关系非常密切。经是经络系统的主干,叫经脉,多循行于人体深部;络是经脉的分支,象网络一样联系人的周身,循行于人体浅部。经脉的组成有:正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奇经八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以及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筋经等。其中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是经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脏六腑

    五脏六腑,是人体各内脏的总称。心、肝、脾、肺、肾,叫五脏;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叫六腑。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器血量的功能。脾有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并运输全身的功能。肺“管呼吸,主气”,肾有“藏精”、“生髓”、“主骨”的功能。小肠主要功能是接受食物后分别清浊。胆分泌胆汁,有助于消化食物。胃受纳食物,再经脾将营养输出,以供养全身。大肠的功能是传导糟粕之物,通过肛门排出体外。膀胱主要是贮藏和排泄尿液。三焦不是一个独立的脏器主体,而是按脏腑部位和功能分为三个部位:心、肺为上焦,脾、胃为中焦,肝、肾、大小肠、膀胱为下焦。

天人相应

    “天人相应”说的是人要保持健康不生疾病,就必须顺应自然,适应四时气候和昼夜规律,以保持人体内外协调。反之,就会生病。四季气候按时变化的。春、夏属阳,秋、冬属阴,人们一定要注意四季变化,注意生活起居,否则就有可能发生疾病。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不同地区气候不同,因而有不同的地区性疾病,北方多有咳嗽、气喘一类疾病;东南气候温和,地卑多湿,因而多有肢节酸痛等湿症。还有,一般疾病大都清晨清爽些,白天比较平静,黄昏时加重些,夜晚可能更为厉害,这几乎是规律性的了。所以,中医治病,既掌握病情发生与发展,还注意自然环境的外界因素对病人的影响。

五行说

  五行学说应用于中医,具有很重要的价值。这是生克变化规律,与人体的五脏、六腑等等广泛联系起来,构成一个理论体系,指导着医学与临床实践。如木克土,联系五脏,肝属木,脾属土,那么肝就可以抑制脾,治脾往往肝脾共治,因而有“扶土抑木”的原则。再如,肝色属青,味属酸,如有面色发青,喜食酸味等见症,一般可诊断肝经受病。象这样的例子很多,不胜枚举。总的说来无论在诊病、辩证、治疗、用药等各方面,都离不开五行学说的。

阴阳说

    阴阳说在中医的应用是很广泛的,它渗透在中医学的各个方面,中医学虽然复杂,但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的,所以《黄帝内经》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以生理病理来看,正常的生理活动,全依靠人体内的“阳气”和“阴精”保持协调的结果,如果阴阳失调,发生阴阳偏盛偏衰现象,就会生病。就诊断治疗来说,正确的诊断,首先要分清阴阳。 从以上所说来看,中医是离不开阴阳来说理的。《黄帝内经》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治病必求于本”,这个“本”,就是阴阳二字。
无为而为
顺其自然 离线
级别: 铜牌会员
UID: 7171
精华: 8
发帖: 3275
在线时间: 0(时)
注册时间: 2007-08-07
最后登录: 2008-09-30
沙发  发表于: 2007-11-24   
秘方验方

  常言道:“千方易得,一效难求。”这说明要得到一张治病的方子,虽然容易,但是否有效,还要经过实践的检验。秘方验方是劳动人民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结晶,或见诸于中医典籍,或流传于民间,或只为家传而秘不外授。这些确能治病救人的现成方子,通称为验方。
    需要说明的是:因为有些病症比较复杂,所以我们也收集了少量药味较多的验方,大家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加以选择。
    另外,患病与治病的过程难以一概而论,常常因人而异。大家按照秘方验方所说明的疗程,如果效果不显著,则应请教一下有关的医生,再作定夺。
无为而为
顺其自然 离线
级别: 铜牌会员
UID: 7171
精华: 8
发帖: 3275
在线时间: 0(时)
注册时间: 2007-08-07
最后登录: 2008-09-30
板凳  发表于: 2007-11-24   
颈锥病验方四则
    颈椎病多发于老年人,预部长期疼痛,活动受限,常伴有一侧肩臂麻木,肌肉萎缩,或心慌、胸闷等,下面向本报读者介绍几种验方,不妨一试。
    一、用葛根、黑豆、蛇蜕、黑芝麻、人参、鹿茸、熟地、黄芪、核桃、枸杞、甘草、白酒各适量。
    用法:药浸酒内一个月,服15毫升,一日两次,1月为一疗程。有效率可达95.1%。
    二、用川芎、荆芥、白芷、羌活、防风、细辛、薄荷、甘草,茶叶各适量,加水浓煎成浸膏,每服2克,一日三次;2个月为一疗程,有效率为88%。   
    三、将葛根130克,骨碎补、白芍各90克、鸡血藤、巴戟天各80克、当归、羌活、桂枝各60克,炮山甲、乳香、没药、蛇3条,药研细未,水泛为丸,每服6克,一日3次,温开水送下,一剂为一疗程,一至三剂,有效率达100%。
    四、用白芍240克,伸筋草90克,葛根、桃仁、红花、乳香、没药各60克,甘草30克,药研细未水泛为丸,每服3克。一日三次,一月为一疗程,有效率92.7%。 
治胃下垂的两验方
    正常人的胃呈牛角形,位于腹腔上部。如果胃由牛角形变成鱼钩形垂向腹腔下部,出现食欲减退,饭后腹胀等消化系统症状,即患了胃下垂。下面介绍两则治疗胃下垂验方。
    方一:先将三十克桂圆肉加水煮沸,待冷后将鸡蛋一至二只打入碗内,用煮好的桂圆肉水冲人蛋中搅匀,蒸熟食用。每天早晚各食一次,直至痊愈。
    方二:先将米糠五百克放入锅内以文火炒至黄褐色,再放人鸡内金五十克,炒至鸡内金胀发后,从火上移开,稍后除去米糠,将鸡内金碾成细未,每次用温开水送服一至二克,每日三次。此方有健胃消食的功能,治胃下垂可获满意效果。
    在服上两方期间,每天早晚各做一次“冲天运动”,即双手伸直过头,下蹲,起立作冲天状,如此反复进行三至四分钟,则效果更佳。
偏方治病
    缓解哮喘简法
    让患者安静,缓慢地从床上坐起或坐在椅子上,然后喝水,以喝热开水为宜,水温以不烫口为限,喝至周身上发热后,哮喘可很快缓解。
    治顽固性“呃逆”方
    取柿蒂6个,生姜2片,大茴香2个,用开水泡茶频频饮下,对呃逆有良效。
    治痔疮方
    白鹅胆3粒,熊胆2分,片脑半分。以上三味药研匀,放入罐器密封,不可泄气,使用时,用于涂干患处。马上生效。
    治便秘方
    郁李仁20克,打碎,水煎去渣,加白糖适量,1次吨服,每天1剂。
治疗糖尿病验方
  方1(玉泉丸)
    配方:甘葛粉150克,天花粉150克,麦冬60克,生地50克,五味子30克,甘草25克,小麦60克。
    适应症:糖尿病,烦渴多饮,多食体瘦,小便频数,口干舌燥,大便干结等。
    制法:将上药(除甘葛粉)共研成细未,过100目筛,另将甘葛粉加水适量熬成糊,调入上述药未,做成药丸,晾干,贮瓶备用。
    用法:每日3次,每次6~9克,开水送服。
    方2(鲜菊芋煎)
    配方:鲜菊芋块根30~60克。
    适应症:糖尿病,湿热中阻,渴而多饮,多食善饥,或仅有饥饿感,脘腹痞闷等。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按语:菊芋,俗称洋生姜,为菊科向日葵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菊芋根甘平无毒,有清热解毒,和中益胃,利水祛湿的功效。故对湿热中阻型糖尿病有较好的疗效。该方亦可治浮肿,小便不利等症。
治疗中风方十则(一)
    《 内经》云:“风者,百病之始也。”又日:“百病之长也,善行而数变。”民间称“中风”为“风瘫”,其治法亦系根据具体症状,选用不同的方药。今摘其治风瘫的单验方十则于下:
    1、定风丸 主治半身不遂,日夜骨痛。
    药物组成及用法:川乌、草乌、附子各100克(皆炮制去毒,俱用生姜煮过),川椒60克,共研未,酒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9丸,每日早、午、晚服3次,空腹送下。一料可治多人。
    2、风瘫药酒方 主治半身不遂,全身关节作痛。方药组成及用法:生地、熟地、拘杞、木通、牛膝、川芎、生苡仁、当归,金银花各60克,五加皮、苍术各30克,川乌、草乌各15克,甘草、黄柏各15克,松节100克。
    以上药加酒8公斤,煮半小时后,贮入罐内,密封埋于土内退火气,3日后,可食用。每日早、中、晚各服25毫升至50毫升。
    3、灵脂草乌丸 主治中风瘫痪。
    方药组成及用法:五灵脂100克、草乌25克(炮制去毒)、共研细未,再用核桃仁仁100克,去油后与药未混合,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晚用白酒送服;初次服3克、取微汗禁风;次日服4.5克;后增服至6克,为止。
    4、辛芷散 主治偏正头风。
    药物组成及用法:细辛、启芷等份为未,热痛用水调,风痛用白酒调,用毛笔醮涂痛处。
5、穹芷补脑汤 主治偏正头风。
    药物组成及用法: 川芎、白芷各10克,共为未,黄牛脑髓一付,切碎同药未入器皿内,加白酒炖熟,趁热和酒食之。睡醒痛如失。
    6、中风法痰方 主治中风后痰阻喉中,咕撸声响,不省人事。
    药物组成及用法:香油一怀,生姜汁半盏,混合灌下,痰即吐出。
    7、独活汤 主治中风口噤,遍身冷不知人事。
    药物组成及用法:独活100克,白酒500毫升,煎至一半后,去渣取汁服用。
    8、止痛汤 主治肩背筋骨痛。
    药物组成及用法:槐花子、核桃仁、茶叶、黑芝麻各15克,混合,入器皿内    盛水熬煎,熬剩一半后,热服神效。
    9、肢体难伸方 主治中风后胶体难于伸屈。
    药物组成及用法:羌活、独活、升麻、柴胡、秦艽、防风各等份。共研未,每次白酒送服3克,每日3次。
    10、半身不遂汤 主治中风后半身不遂。药物组成及用法:牛膝100克,藏入鸭肚内、炖汤,煮熟后,除掉牛膝,食鸭肉,每日常服。
降压方一组
    1.八味降压汤
    【处 方】紫丹参30克 怀牛膝15克 夏枯草(花穗)30克 粉丹皮15克 马兜铃30克 双钩藤15克 刺蒺黎15克 代赭石30克(碾细)
    【制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适应证】高血压病。
    2.敷脐降压散
    【处 方】胆汁制吴茱萸500克 龙胆草醇提物6克 硫黄100克 醋制白矾100克 朱砂50克 环戊甲噻嗪12.5毫克
    【制用法】以上诸药混合研面备用,肚脐用温水洗净后,取药面200毫克敷于脐内,上盖以棉球,按紧,用胶布固定,每周换药1次。
    【适应证】高血压病。
    3.加味益阴潜阳汤
    【处方】玄参12克 麦冬9克 牛膝9克 茯苓9克 钩藤9克 菊花9克 蝉蜕6克 代赭石15克 生龙骨15克 生牡蜗15克 炙远志6克
    【制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适应证】高血压病。
传统疗法——热熨
热熨疗法是古人流传下来的一种物理疗法。方法是将导热物质加热后,迅速用布包裹,然后在病人身上的特定部位来回移动或反复旋转按摩。其法操作简便适应症广,副作用小,对某些病有独特疗效,因此在民间应用十分广泛。

    热熨为何能治病呢?中医理论认为:人体若要健康无病,必须经络通畅、气血调和、阴阳平衡。而热熨通过温热刺激和药物协同效应,能畅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改变机体的病理状态。现代医学的研究发现,热熨能使皮肤和皮下组织的细小血管扩张,从而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和全身的血液循环,并减轻内部脏器的充血。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热熨疗法:
    1、水熨。此法最为简便,即用热水袋或玻璃瓶盛热水,外裹毛巾,以适宜的热度熨患处。适用于一般的胃病、腹痛、腰痛及疲劳不适等。
    2、卵石熨。先准备两个椭圆而尽可能是柱形的鹅卵石,洗净,放于铁锅中加沙炒热。待卵石发烫后,取出裹上纱布,置之患处,上下滚动。此法不仅有热熨刺激,而且滚动中还有按摩的功效。对寒湿引起的腰腿痛,中寒食滞引起的胃病、腹痛,疗效颇佳。胃腹部治疗应注意由上向下滚动,匀和用力。两个卵石可轮番加热使用,以免冷却。
    3、葱盐熨。葱白250克切碎,粗食盐1000克,置铁锅内急火爆炒,趁热用棉纸包上,外裹纱布,提放、滚动于患处。此法适于各种风寒痛症,以及气滞血瘀所致的疼痛。
    4、醋椒熨。花椒200克,陈醋100克,先将花椒放铁锅内爆炒,然后放醋炒匀,装布袋内热熨患处。此法对妇女痛经、老人卧睡抽筋、腹中气块,都有一定的疗效。
    5、姜熨。用鲜生姜250克,洗净捣烂,挤出姜汁,用碗装好;再把姜渣炒熟,用布裹,在患处来回熨。如果姜凉后,可在姜渣中加些姜汁,炒热再熨。此法最适于胸膈胀满、风湿性腰腿痛、软组织挫伤等。
    值得注意的是,热熨的温度以能耐受为度,不能过高,以免烫伤皮肤。热症发烧、皮肤炎症或湿疹、皮肤过敏、紫癜等病不宜用热敷。
无为而为
顺其自然 离线
级别: 铜牌会员
UID: 7171
精华: 8
发帖: 3275
在线时间: 0(时)
注册时间: 2007-08-07
最后登录: 2008-09-30
地板  发表于: 2007-11-24   
食用药膳的配伍禁忌
一、药物配伍禁忌
  药膳的主要原料之一是中药。目前临床应用的5,000多种常用中药中,有五百余种可作为药膳原料。如冬虫夏草、人参、当归、天麻、杜仲、枸杞子等。这些药物在与食物配伍、炮制和应用时都需要遵循中医理论,使它们之间的作用互相补充、协调,否则就会出现差错或影响效果。 因此,中国传统医学对药膳应用有严格的禁忌。
药膳的药物配伍禁忌,遵循中药本草学理论,一般参考“十八反”和“十九畏”。“十八反”的具体内容是: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芨;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十九畏”的具体内容是:硫磺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以上配伍禁忌,可作为用药参考,但非绝对如此。在古今配方应用中也有一些反畏同用的,如党参与五灵脂同用可以补脾胃、止疼痛,这些必须要在有经验的临床医师的指导下应用。
  二、药物与食物配伍禁忌
  药物与食物的配伍禁忌是古人的经验总结,后人多遵从于此。其中有些禁忌虽还有待于科学证明,但在没有得出可靠的结论以前还应参照传统说法,以慎用为宜。一般用发汗药应禁生冷,调理脾胃药禁油腻,消肿理气药禁豆类,止咳平喘药禁鱼腥,止泻药禁瓜果。这些禁忌主要包括:猪肉反乌梅、桔梗、黄连、胡芡黄、百合、苍术;羊肉反半夏、菖蒲,忌铜、丹砂;狗肉反商陆,忌杏仁;鲫鱼反厚朴,忌麦冬;猪血忌地黄、何首乌;猪心忌吴茱萸;鲤鱼忌朱砂;雀肉忌白术、李子;葱忌常山、地黄、何首乌、蜜;蒜忌地黄、何首乌;萝卜忌地黄、何首乌;醋忌茯苓;土茯苓、威灵仙忌茶等。这些可供临床应用参考。
  三、食物与食物配伍禁忌
  古人对食物与食物的配伍也有一些忌讳,其道理虽不充分,但在药膳应用中可作参考。这些禁忌是:猪肉忌荞麦、鸽肉、鲫鱼、黄豆;羊肉忌醋;狗肉忌蒜;鲫鱼忌芥菜、猪肝;猪血忌黄豆;猪肝忌荞麦、豆酱、鲤鱼肠子、鱼肉;鲤鱼忌狗肉;龟肉忌苋菜、酒、果;鳝鱼忌狗肉、狗血;雀肉忌猪肝;鸭蛋忌桑椹子、李子;鸡肉忌芥末、糯米、李子;鳖肉忌猪肉、兔肉、鸭肉、苋菜、鸡蛋等,这些禁忌的应用主要是宜使人气滞、生风、生疮、发病等。
  四、病人忌口
  忌口是中医理论与实践的一个内容。主要包括两类:一是某种病忌某类食物。如:肝病忌辛辣;心病忌咸;水肿忌盐;骨病忌酸甘;胆病忌油腻;寒病忌瓜果;疮疖忌鱼虾;头晕、失眠忌胡椒、辣椒、茶等。另一类是指某类病忌某种食物。如凡症见阴虚内热、痰火内盛、津液耗伤的病人,忌食姜、椒、羊肉之温燥发热饮食;凡外感未除、喉疾、目疾、疮疡、痧痘之后,当忌食芥、蒜、蟹、鸡蛋等发风动气之品;凡属湿热内盛之人,当忌食饴糖、猪肉、酪酥、米酒等助湿生热之饮食;凡中寒脾虚、大病、产后之人,西瓜、李子、田螺、蟹、蚌等积冷损之饮食当忌之;凡各种失血、痔疮、孕妇等人忌食慈菇、胡椒等动血之饮食,妊娠期禁用破血通经、剧毒、催吐及辛热、滑利之品。忌口之说有些已被证明是有道理的,有些则不合实际,在药膳应用中可资参考。
无为而为
守05 离线
级别: 荣誉会员
UID: 7493
精华: 0
发帖: 567
在线时间: 161(时)
注册时间: 2007-08-25
最后登录: 2009-02-10
4楼  发表于: 2007-11-25   
          顶 
zhaozuchun 离线
级别: 钻石会员
UID: 10375
精华: 5
发帖: 9200
在线时间: 3002(时)
注册时间: 2007-10-18
最后登录: 2020-10-15
5楼  发表于: 2007-11-25   
看过了,知道了,谢过了。
描述
快速回复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