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主题 : 国务院批两央企重组 并购掀高潮
力挫群雄 离线
级别: 铜牌会员
UID: 1480
精华: 26
发帖: 5636
在线时间: 695(时)
注册时间: 2007-03-31
最后登录: 2018-04-25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8   

国务院批两央企重组 并购掀高潮

管理提醒: 本帖被 力挫群雄 执行加亮操作(2007-12-18)
央企利润暴涨:国喜民忧的尴尬逻辑
  国务院批准两央企合并重组
  央企并购掀起"岁末高潮" 国电集团控股ST平能
  国企题材热度骤降点刹央企重组传言四起
  央企S股公司加速股改冲关
  央企分红10%只是开始 国家的一种初步试探

  央企利润暴涨:国喜民忧的尴尬逻辑
  12月8日,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在"2007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表示,去年153家央企的利润规模达到了6000亿元,国资委原来预计今年央企利润会达到9200亿元,但"现在增长的势头压不住",预计年底要接近1万亿元。  
  依据一般的逻辑,央企利润暴涨,对国家和人民而言,是件很好的事情。道理是,国家是国有企业的出资人,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换句话说,央企是人民的孩子,孩子长得越大,越不受外人欺负,家长应该高兴才是。但现在的问题是,国家作为代理家长喜出望外,人民作为真正的家长却高兴不起来,甚至有些愤怒。可以举出的例证是,上述讲话抛出的最近一段时间,遍布在各种媒体上的社会舆论,几乎没有高唱赞歌的,基本的思维模式都是"央企利润盛宴,何时分我一勺汤"。
  这事情就有些蹊跷了。央企是人民的孩子,孩子吃得膘肥体壮,"2003年中央企业只有6户企业进入了世界500强,到了2006年已经有16户,4年中增加了10户"。不仅如此,现在他们还赚了大把的银子,甚至是"一万亿",能够吃得起大餐,却连"一勺汤"也不给家长吃?无论是按照中国的传统道德,还是按照基本的法律逻辑,似乎都不应该发生这样的事情。也就是说,既然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其中肯定就有问题。
  问题就是,在央企利润和民众福祉之间,没有建立起直接的对象关系。之所以加上"直接的"这个定语词,是因为从宏观意义上讲,央企的发展壮大最终应该是国家和人民受益,只不过这是"间接的"。正因为这样,我们才会看到,为了先把国有企业做大做强,自1994年以来长达13年的时间内,企业利润全部留在企业,而不必向国家上缴。但现在的问题是,虽然这些企业不是世界上最大最强的,毕竟也已经很大很强了:中央企业从2004年到2006年,国有资产总额从7.13万亿元增长到逾12万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3万亿元,相当于"每年诞生一个中石油"。
  面对这样的现状,问题的另一面是,民众福祉并没有出现太大的增长。相反,在物价上涨不止的当下,是各种公共品价格的相随提升,水价、油价、电价等都在提高,而且,前几天,国家发改委称明年将适当调整城市水价,很明显,绝对不是降低水价。不仅如此,一方面是央企利润暴涨,另一方面是社保等账户的巨额亏空。要知道,社保账户的亏空,很大部分就都是国企改制留下的社会欠账。国企老职工的社会保障基金过去都是以低工资方式移交给了国家,但国企改制后,这笔账却没有人买单了,划拨国有资产的弥补"空账户"的提法至今还没有完全落实。
  这样说来,也就不难理解对于央企利润暴涨,民众不但没有喜形于色,反倒是有些怒目相向。现在流行的社会看法是,央企利润暴涨和国有资产增加,都是"与民争利"的结果。这种看法极大地影响了家长对于孩子的感情,也带来了不好的社会情绪的蔓延。对此,国家也不是没有考虑。日前,《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管理办法》的发布,明确了各种央企向国家分红的不同比例。但需要指出的是,在《关于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见》中也明确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支出范围,主要还是为了国有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国有经济的结构布局,基本上遵循的是"从企业中来到企业中去"的原则,只是在"必要时,可部分用于社会保障等项支出"。虽然为国企红利的民生安排预留了空间,但现在看来不会很大。
  国家从战略高度统筹安排这些问题,相信能够获得社会理解。毕竟,中国的社会发展阶段以及社会制度和西方国家不同,无法像西欧和美国那样,可以将为数不多的国企所获得的利润,直接派发给民众。我们有自己的国情,这是考虑中国问题绕不过去的坎儿。但也需要表明的是,在中国经济崛起的历史进程中,不能只是央企或国有企业的崛起,更应该包括普罗大众的经济崛起,他们不能只是象征意义上的大国国民,而应该是在经济生活中有尊严的大国国民。央企利润暴涨的尴尬逻辑,即国喜民忧的问题,需要一个即使不是设计精巧,至少也应该更接近现实的制度体系,不仅可以让国家增强国际地位,更可以让民众能够直接受益。(华夏时报 任孟山)


  国务院批准两央企合并重组
  继上个月,中国福马机械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从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大名单中除名之后,国资委昨日宣布,经报国务院批准,中国海洋航空集团公司(简称中海航集团)也被并入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公司(简称国机集团)成为其全资子企业。据悉,国务院国资委已向这2家企业下发重组通知,至此,国务院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由153户调整为152户。
  去年12月国资委发布了《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提出,至2010年将把中央企业调整重组至80-100家。而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在2004年就曾表示,三年内,国资委将根据利润水平、成本控制能力等因素构成的综合指标为中央企业排定座次,届时做不到行业前三名的,将被国资委强制重组。
  就在上周,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的各项资产清算工作终于完成,国资委改革局发出公告称,中汽今后被撤销,同时宣布的还有中国福马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并入国机集团成为其全资子企业。
  资料显示,此次被并入国机集团的中海航集团是由原海军直属的三家企业、四个地区企业管理局及所属共68家企业于1999年9月联合组建。公司有下属5家全资地区子公司,11家直属全资子公司和3家控股、参股企业。集团公司前身是中国海洋航空公司,成立于1985年。据了解,中海航集团主营业务为建材、药品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业、住宿餐饮业、对外贸易、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等。
  而国机集团是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监管,集工、贸、科、金于一体的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公司,下属43家全资及控股子公司,在2007年中国企业500强排名中,国机集团位列第79名;在全球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排名中列第50位;在国际最大200家设计商排名中列第92位。
  自国资委成立以来,已有23家央企实现了主营业务整体上市。◇相关链接
  2007年央企重组大事件
  4月13日,沈阳化工研究院并入中国中化集团公司,中国化工供销(集团)总公司并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6月25日,中国中化集团与中国种子集团进行合并;
  7月20日,国资委批准中国中旅集团公司与中国港中旅集团公司合并,中国纺织工业设计院并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11月24日,常林股份、林海股份两公司正式发布重组公告,并入国机集团;
  11月28日,中国福马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并入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公司;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撤销。(东方早报)
yzy69 离线
级别: 普通会员
UID: 12160
精华: 0
发帖: 529
在线时间: 0(时)
注册时间: 2007-11-12
最后登录: 2008-01-09
地板  发表于: 2007-12-18   
 
力挫群雄 离线
级别: 铜牌会员
UID: 1480
精华: 26
发帖: 5636
在线时间: 695(时)
注册时间: 2007-03-31
最后登录: 2018-04-25
板凳  发表于: 2007-12-18   
央企S股公司加速股改冲关
  股改方案推倒重来之后不久,SST源药昨日又对方案作了进一步修改,股改进程明显加快。事实上,不仅是SST源药,不少央企上市公司的股改都在提速。本月,S仪化和S上石化的非流通股股东再次提出股改动议,而SST石炼包括股改方案在内的长江证券借壳的一揽子方案也终于获批。为了赶在年底前完成股改,各央企概念的S股公司纷纷使出浑身解数,加紧摘帽旅程。
  据WIND统计,截至目前,在S股板块中,国资委直属企业已屈指可数,它们是SST石炼、SST酒鬼、SST中农、SST源药、SST轻骑、S仪化、SST湖科、S吉生化、S三九、S乐凯、S鲁润、S上石化。近半个月来,SST源药、S仪化、S上石化纷纷拿出股改方案或提出股改动议。而SST酒鬼、SST中农、S鲁润的股改方案已经通过了股东大会的认可,正在停牌阶段。S乐凯为了顺利完成股改,也于今年11月毅然和外资方柯达分道扬镳。
  在这些公司中,SST湖科、SST轻骑、S吉生化股改之路则走得比较缓慢。其中,S吉生化公布重组、股改方案并停牌已近半年,西航发动机集团作为其重组方,虽已受到国防科工委的认可,但是依然需要继续审批。同样以重组谋股改的SST轻骑,今年10月被纳入兵装集团的旗下。据悉,在进行资产重组、解决债务和历史遗留问题之后,兵装集团将尽快启动SST轻骑的股改。而SST湖科的股改方案早在今年4月已经披露,但至今还没有得到批复意见,目前公司部分重组资料已超过有效期,公司现在所做的是方案的补充修改工作。
  S三九则是目前两市中少有的从未启动过股改的公司。此前有消息说S三九的股改方案已经上报,但公司的官方公告则一直强调公司须先完成债务重组再行股改。
  最近,SST源药迅即公布股改新方案及其调整方案,足见其希望藉此一举完成股改并尽快恢复上市的紧迫心情。
  事实上,不仅仅是面临退市风险的SST源药有如此心情,国资委直属企业都同样具有这种紧迫感,例如,股改"钉子户"S仪化和S上石化最近也停牌再次提出股改动议,这无疑将加快S股的扫尾工作进程。(深圳商报 应尤佳)


  央企分红10%只是开始 国家的一种初步试探
  颇受关注的"央企分红上缴"终于有了明确结果。烟草、石化、电力、电信、煤炭等具有资源型特征的企业,上缴利润的10%;钢铁、运输、电子、贸易、施工等一般竞争性企业,上缴5%,军工企业、转制科研院所企业,上缴比例3年后再定。
  依据这个标准估算,央企今年可向国资委上缴500亿现金红利。
  巧的 是,办法出台没有多久,就传来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向政府汇报政策性亏损申请补贴的消息。
  10%只是开始?
  "收缴红利只会对试点企业的集团层面造成一些影响,不会影响上市公司的业绩。"谈及管理办法对企业业绩的影响时,著名企业投融资专家郑磊告诉记者,国有资本收益只是向一级企业收取,对包括上市公司在内的所属控股参股企业的利润没有直接影响。深圳的国企上缴红利由来已久,并没有对企业构成太大的负担。
  记者在近日致电中移动市场部时,对方表示,10%的比例不是很大,公司可以消化。不过这个比例今后还有提高的空间,这种提高的预期比较令人担心,"10%恐怕只是个开始"。
  对此,郑磊表示,这个比例肯定是要提高,这也许是国家的一种初步试探,央企的蛋糕很大,稍微切一块既不至于伤筋动骨,也不会让这些大户在隐瞒收益上面动太多脑筋。其实央企作为全民所有制企业,是代全民进行经营获利,理应向国家分红,将财富交给国家进行再分配,企业需要追加投资,也应该纳入这个分配体系,这是它们的义务。
  他还称,《办法》里规定的第一类资源特征企业多属国有垄断企业,纯利润很高,但对于不同行业的企业,收法还是应加以区别。烟草、电信类企业,30%也不算高。可有的企业尽管利润很高,但投入也很大,分红确实会对它的现金流造成一定影响。"其实,我是主张国有资产从无关国家安全和民生的领域完全退出的,这样剩下的都是巨人。而把分红的担子压在这些巨人身上,其实还比较合理,也算是一种'垄断性收益税'吧。"
  或掀起二级市场分红潮
  那么这块石头掷到二级市场又会掀起怎样的波澜呢?
  "分红对石油、石化、电力等行业的负面影响存在,主要体现在抑制企业再投资和流动性上面,但冲击不大。"东莞证券首席分析师李大霄对记者分析,上缴利润有利于减少现金,提高企业的资金成本,从而遏制固定资产投资膨胀。此外,母公司利润减少,一定会在上市公司的经营上下工夫,使上市公司步入良性轨道。长期来看,也将加大企业的重组动力,有助于使股市的估值水平趋于合理。
  他还分析,作为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随着母公司向国家上缴红利,它们也有可能逐渐向母公司上缴红利,这将产生一连串的连锁反应,或将掀起二级市场上的一个分红的热潮。
  高盛的分析师也表示,由于大部分上市国企去年向股东的派息已超过30%,市场一般预期今明两年的派息比率会维持相同水平。而目前这些垄断性央企的现金盈利都很强劲,不会对上市公司的股息政策及融资需要带来实时影响。
  别让垄断搭了顺风车
  长久以来,资源性垄断企业一直独占着整个行业的生产资源和市场资源,他们的巨额利润来自政策优势的天生赋予。
  "关于垄断的合法性问题,一直存有争议。此番上缴分红,容易让一些企业产生它的垄断行为已经正当合法了的错觉,使不公平竞争延续,公众利益受损。"郑磊说,做大做强绝不是坏事情,但不能对"控制力"产生误读,国资本质上是全民共有,不是谁的私人财产。当单个国有企业的利益诉求发生变形的时候,也可能与公众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发生抵牾。具体表现为隐形提高产品价格--能源价格本身也会调的--最终,让羊毛出在了羊身上。那么所谓的分红也就失去了意义。希望国家部门在相关操作和监督机制上能予以完善。(华夏时报
力挫群雄 离线
级别: 铜牌会员
UID: 1480
精华: 26
发帖: 5636
在线时间: 695(时)
注册时间: 2007-03-31
最后登录: 2018-04-25
沙发  发表于: 2007-12-18   
央企并购掀起"岁末高潮" 国电集团控股ST平能
  临近岁末,在政府引导和推动下,央企整合步伐也日趋加速。继中化集团、中钢集团、中国建材集团并购纷纷提速后,另一央企骨干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也将全面控股平煤集团,并成为上市公司ST平能的实际控制人。由此ST平能成为继国电电力(600795)及长源电力(000966)后,国电集团旗下的又一上市公司。
  ST平能(000780)今日发布公告称,公司于2007年12月11日接到控股股东内蒙古平庄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平煤集团")通知:2007年12月10日,赤峰市经济委员会、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签署了《关于平煤集团股权转让协议》。赤峰市经济委员会同意向中国国电集团转让其在平煤集团拥有的51%股权及相关权益;国电集团同意购买赤峰市经济委员会拥有的平煤集团51%股权及相关权益。本次股权转让完成后,国电集团持有平煤集团51%的股权,通过平煤集团间接持有ST平能,国电集团将成为ST平能的实际控制人。
  国电集团副总经理朱永芃表示,重组平煤集团是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实施做大做强战略,"拓展两翼"、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大举措。国电集团与平煤集团的强强联合,对推动蒙东经济振兴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协议对方规定,以2007年6月30日为基准日的平煤集团净资产评估价值为人民币42.97亿元,以此为基础协商确定的平煤集团净资产价值为人民币41亿元,本次平煤集团51%股权转让价款为20.91亿元。国电集团同意按双方约定工作进度及支付方式向赤峰市经委支付转让价款。
  根据公告披露,由国电集团、赤峰市经济委员会、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等各方以在重组后的平煤集团所持有的股权加上国电集团、赤峰市经委部分现金出资设立"国电内蒙古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暂定名,简称"国电蒙能")用于控股管理重组后的平煤集团及开发、建设、运营电源、铁路、煤化工、煤脱水等项目。
  由于早在2007年4月17日,平煤集团在重组ST平能时曾作出"在白音华矿符合上市条件并且市场时机适当尽快完成煤炭资产整体上市"的承诺。此次国电集团在其签署受让平煤集团51%股权协议时也做出承诺:国电集团将确保重组后的平煤集团遵守其在重组内蒙古草原兴发股份有限公司时所作出的承诺,不损害目前上市公司ST平能的利益。
  资料显示,赤峰市经济委员会为平煤集团出资人及实际控制人,拥有平煤集团公司100%的股权。中国国电集团公司是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直属企业,是在原国家电力公司部分企事业单位基础上组建,在电力体制改革后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五大全国性发电企业集团之一,是经国务院同意进行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和国家控股公司试点企业。到2006年底,国电集团可控装机容量为4445万千瓦,其中,火电装机容量3978万千瓦,占89.49%,水电装机容量405万千瓦,占9.12%,风电装机容量61.8万千瓦,占1.39%。公司资产总额1880亿元。
  ST平能表示,本次股权转让协议的具体实施需要许多前置审批程序。本次签订的股权转让协议项下具体项目实施需要签订相关正式合同,并履行相关决策、审批等前置程序。在顺利实施的前提下,本协议所涉及建设项目预计2008年开始开工建设,对公司本年度没有影响。 (吕东 证券日报)


  国企题材热度骤降点刹央企重组传言四起
  最近一段时间,资本市场里关于"国企"题材的热度比前一阵降了很多。
  上实发展近日发布公告,定向增发方案日前未能获得证监会并购重组委员会审核通过。公司拟根据证监会审核的书面意见进一步完善有关申请材料,并根据相关规定尽快重新提交中国证监会并购重组委审核。
  最近此类公告消息频出,市场猜测纷纷。传播较广的一个消息是,由于前一阵"央企题材"过热,为避免吹大泡沫,国资委已经暂停了下属企业涉及到二级市场资产以及可能带来二级市场股价较大波动的重组。这个消息的另一个版本是,由于国有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动作太快,让诸多大机构"无便宜"可捡,他们便向上示意,希望"可以点刹国企重组"。
  不存在刹车
  记者向国资委方面求证,国资委的一位人士觉得不可思议。他说:"国资委自己不炒股票,不要有什么风吹草动都想到管理层出行政指令。"
  记者以此向多位业内人士求证,诸多行家都觉得从"理论到操作",管理层出这样的指令,绝对不可能。
  国都证券策略分析师张翔认为,虽然没有"整体上市时间表",但对于要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任务的国资委来说,在市场如此大好的情况下,当然希望企业把资产拿出来卖个好价钱--不然,难道还要等到"熊市"来卖?"所以,现实情况下,它的操作肯定是通而不是堵。"
  知情人士称,企业相比较主管机构,它的积极性更大,"它要把好东西往上市公司里边装,把业绩做大,让二级市场可以有一个高溢价,它可以取得实业和金融两个领域的高收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刘纪鹏向记者表示,国资委已经多次明确,无论是国有大股东减持上市公司股份,还是国有资产在集团范围内的重组,在一般的情况下都是企业的自主决策,至于一刀切的停止并不可信。
  的确在降温
  据记者了解,上实发展在资本市场上受挫,是企业内部原因,而非"上头"有行政指令。
  广州证券分析师何健表示,对于国企题材,前一阵子市场炒作过度了,相当多的公司资产重组、注入的题材已经透支了。大家对某一公司资产重组的预期比较高,所以就大肆炒作。很多股票其实复牌以后走势并不好。当然,不能说该公司不好,只不过前一段时间都给透支了。现在好多公司都是这样,本来是一个好题材,但是给市场透支了,等到消息出来之后反而就是回调的走势。
  正略钧策管理咨询合伙人梁瑞芳发现,最近一段时间,市场上"国企"题材的热度的确在降温。她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前期炒得"过热"现在在平复和冷静。不过现在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相当多的投资者开始在"错爱之后不爱,甚至不顾基本面错杀",国企这个题材本身是长期看好的,这种短期狂热,然后矫枉过正也是一种投资者和市场不成熟的表现,不可取。
  梁瑞芳周围也有很多投资股市的朋友,前一阵子她总是提醒他们"国企须谨慎",不要希望所有的国企都能让人一富冲天,现在她总要为他们打气,要对有实际业绩和前景支撑的"国企"有信心。(华夏时报 郑盎)
描述
快速回复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