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并购掀起"岁末高潮" 国电集团控股ST平能
临近岁末,在政府引导和推动下,央企整合步伐也日趋加速。继中化集团、中钢集团、中国建材集团并购纷纷提速后,另一央企骨干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也将全面控股平煤集团,并成为上市公司ST平能的实际控制人。由此ST平能成为继国电电力(600795)及长源电力(000966)后,国电集团旗下的又一上市公司。
ST平能(000780)今日发布公告称,公司于2007年12月11日接到控股股东内蒙古平庄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平煤集团")通知:2007年12月10日,赤峰市经济委员会、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签署了《关于平煤集团股权转让协议》。赤峰市经济委员会同意向中国国电集团转让其在平煤集团拥有的51%股权及相关权益;国电集团同意购买赤峰市经济委员会拥有的平煤集团51%股权及相关权益。本次股权转让完成后,国电集团持有平煤集团51%的股权,通过平煤集团间接持有ST平能,国电集团将成为ST平能的实际控制人。
国电集团副总经理朱永芃表示,重组平煤集团是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实施做大做强战略,"拓展两翼"、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大举措。国电集团与平煤集团的强强联合,对推动蒙东经济振兴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协议对方规定,以2007年6月30日为基准日的平煤集团净资产评估价值为人民币42.97亿元,以此为基础协商确定的平煤集团净资产价值为人民币41亿元,本次平煤集团51%股权转让价款为20.91亿元。国电集团同意按双方约定工作进度及支付方式向赤峰市经委支付转让价款。
根据公告披露,由国电集团、赤峰市经济委员会、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等各方以在重组后的平煤集团所持有的股权加上国电集团、赤峰市经委部分现金出资设立"国电内蒙古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暂定名,简称"国电蒙能")用于控股管理重组后的平煤集团及开发、建设、运营电源、铁路、煤化工、煤脱水等项目。
由于早在2007年4月17日,平煤集团在重组ST平能时曾作出"在白音华矿符合上市条件并且市场时机适当尽快完成煤炭资产整体上市"的承诺。此次国电集团在其签署受让平煤集团51%股权协议时也做出承诺:国电集团将确保重组后的平煤集团遵守其在重组内蒙古草原兴发股份有限公司时所作出的承诺,不损害目前上市公司ST平能的利益。
资料显示,赤峰市经济委员会为平煤集团出资人及实际控制人,拥有平煤集团公司100%的股权。中国国电集团公司是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直属企业,是在原国家电力公司部分企事业单位基础上组建,在电力体制改革后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五大全国性发电企业集团之一,是经国务院同意进行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和国家控股公司试点企业。到2006年底,国电集团可控装机容量为4445万千瓦,其中,火电装机容量3978万千瓦,占89.49%,水电装机容量405万千瓦,占9.12%,风电装机容量61.8万千瓦,占1.39%。公司资产总额1880亿元。
ST平能表示,本次股权转让协议的具体实施需要许多前置审批程序。本次签订的股权转让协议项下具体项目实施需要签订相关正式合同,并履行相关决策、审批等前置程序。在顺利实施的前提下,本协议所涉及建设项目预计2008年开始开工建设,对公司本年度没有影响。 (吕东 证券日报)
国企题材热度骤降点刹央企重组传言四起
最近一段时间,资本市场里关于"国企"题材的热度比前一阵降了很多。
上实发展近日发布公告,定向增发方案日前未能获得证监会并购重组委员会审核通过。公司拟根据证监会审核的书面意见进一步完善有关申请材料,并根据相关规定尽快重新提交中国证监会并购重组委审核。
最近此类公告消息频出,市场猜测纷纷。传播较广的一个消息是,由于前一阵"央企题材"过热,为避免吹大泡沫,国资委已经暂停了下属企业涉及到二级市场资产以及可能带来二级市场股价较大波动的重组。这个消息的另一个版本是,由于国有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动作太快,让诸多大机构"无便宜"可捡,他们便向上示意,希望"可以点刹国企重组"。
不存在刹车
记者向国资委方面求证,国资委的一位人士觉得不可思议。他说:"国资委自己不炒股票,不要有什么风吹草动都想到管理层出行政指令。"
记者以此向多位业内人士求证,诸多行家都觉得从"理论到操作",管理层出这样的指令,绝对不可能。
国都证券策略分析师张翔认为,虽然没有"整体上市时间表",但对于要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任务的国资委来说,在市场如此大好的情况下,当然希望企业把资产拿出来卖个好价钱--不然,难道还要等到"熊市"来卖?"所以,现实情况下,它的操作肯定是通而不是堵。"
知情人士称,企业相比较主管机构,它的积极性更大,"它要把好东西往上市公司里边装,把业绩做大,让二级市场可以有一个高溢价,它可以取得实业和金融两个领域的高收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刘纪鹏向记者表示,国资委已经多次明确,无论是国有大股东减持上市公司股份,还是国有资产在集团范围内的重组,在一般的情况下都是企业的自主决策,至于一刀切的停止并不可信。
的确在降温
据记者了解,上实发展在资本市场上受挫,是企业内部原因,而非"上头"有行政指令。
广州证券分析师何健表示,对于国企题材,前一阵子市场炒作过度了,相当多的公司资产重组、注入的题材已经透支了。大家对某一公司资产重组的预期比较高,所以就大肆炒作。很多股票其实复牌以后走势并不好。当然,不能说该公司不好,只不过前一段时间都给透支了。现在好多公司都是这样,本来是一个好题材,但是给市场透支了,等到消息出来之后反而就是回调的走势。
正略钧策管理咨询合伙人梁瑞芳发现,最近一段时间,市场上"国企"题材的热度的确在降温。她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前期炒得"过热"现在在平复和冷静。不过现在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相当多的投资者开始在"错爱之后不爱,甚至不顾基本面错杀",国企这个题材本身是长期看好的,这种短期狂热,然后矫枉过正也是一种投资者和市场不成熟的表现,不可取。
梁瑞芳周围也有很多投资股市的朋友,前一阵子她总是提醒他们"国企须谨慎",不要希望所有的国企都能让人一富冲天,现在她总要为他们打气,要对有实际业绩和前景支撑的"国企"有信心。(华夏时报 郑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