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分钟内说服我,凭什么把钱投给你
1999年,与丁磊一样走入徐新视野的,还有一个人,他便是中华英才网创始人张杰贤。在创业初期,他的想法只是做一家小猎头公司兼做网站,只招了五个人,其中两个还是临时工。
“当时连商业计划书都没有。”徐新回忆说。见面一周之后,张杰贤写了两页纸当做商业计划书,皱皱巴巴地交了给了她。仅仅过了一周,在张的那个只有几张桌子和几台电脑的小办公室,徐新把从朋友和老板处募集了60万美金的支票签给了他。
“那时候的风险是巨大的。第一没有什么业绩可看,第二也不知道谁会赢。我有两个判断,一个是对当事人看好,还有对生意模式的判断。但是我很喜欢这个项目,别的基金不肯投,我就自己投了大概500多万人民币吧。别人都觉得奇怪,大的基金尚不敢冒险,我为什么要把自己的血汗钱扔进去?其实总归就是一句话:我相信这个事,相信他这个人。从心底里面觉得要让创业者挣到钱。”
中华英才网最吸引徐新的,是不需要编辑、不需要内容的新的商业模式。另外就是创始人张杰贤的极好的商业感觉。与投永和豆浆花了九个月时间考虑不同,这一次的投资决策最快,和创始人见了两三次,前后只花了一个多月就拍了板。
如今在徐新的公司、手机、邮件和博客上,每个礼拜,都有各式各样的人,带着千奇百怪的创业想法找到她。有人站在她面前,豪情万丈地说:你投钱给我,我保证3个月后成为中国首富!她马上说:“你的可信度也太差了。”还有人紧握双拳地叫喊:相信我,要是公司业绩不翻一番,我马上从楼上跳下去!她回答:我们并不喜欢暴涨,持续成长更重要……
其实,无论是丁磊还是张杰贤,都是一个团队的代表,选择了正确的团队领导者,可以说就是完成了80%的工作。选择团队,你首先要知道“谁是最重要的人”。不过,要打动徐新并非易事,至少他得“在五分钟以内说服我——凭什么要把钱投给你” 。
去创业吧,然后来找我
和沈南鹏一样,徐新也希望靠自己的力量推动中国的创业风潮。有人问她,做招聘网站的她能否给现在大学生找工作提供些建议。她的回答极具煽动性。我觉得我可以给你们很多冠冕的答复,但是我觉得大学生找工作真的很难,你有这种性格干脆自己创业干老板,别找工作了。
徐新的爽快不仅仅在表面上。一般来说,跟创业者从第一次见面到最后打钱,快的话两三个月可以决策,长的话要半年。别的风险投资为了降低风险,一次投一点钱。徐新的做法却是:“有家公司问我要500万元,我给他1100万元。起点不同,结果就不同。有足够的钱,就能比别的企业跑得更快”。
不过她也拒绝过别人。有一个人她曾经看好的人带领一大批人辞职创业,先给自己配了秘书和法律顾问,还设立一个收购兼并部,请个老外做总裁。“我心想你们公司一分钱没有,还想兼并谁啊!他们先建好了巨轮,才发现没有方向。而聪明的创业者是扔掉包袱,划着小舢板出海,先活下来,再想着壮大。所以,对第一次创业的CEO,我们总让别的投资者去投,先交点学费。”
她永远都在煽动别人创业,对于自己的问题倒想得很清楚:“有一次,我差点就去当CEO了。不过还是没去。当老板有什么好的?事无巨细,什么都要管,每次开一千块的发票。我一动手,开的是一千万美元的发票,多爽啊!”
谁最被她看好
创业者有强韧的精神。困难是不可避免的,创业中你一定会遇到非常多的困难,但是在那个时候要够坚持住。所以在一开始特别小的时候,你要做一个蟑螂活下来,然后呢再拼命跑,跑在前面。当然就说,这种精神就说,永不放弃的精神我觉得挺重要。当然从他个人能力来讲他的眼光也是非常重要。别人还没有感受到他先感受到了,就是这种对商机的敏感性这个非常重要。
徐新点评三类不同创业者:
就目前中国的状况来说,我认为创业者主要分为三种人,他们各有利弊,要分别对待。
一种是跨国公司出来创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可以为企业建立很好的制度体系和文化,但是他的年薪要求也很高,跨国公司高管们第一次创业普遍显示出对商业的敏感度和直觉不够,是走格子的人,而不是画格子的人,只会执行,不会战略。
第二种,海归派。好处是有双语言背景,擅于投融资、收购兼并等资本运作。缺陷是太年轻,管理人的经验有限,而且喜欢见好就收---在外国待过,见识过上层生活。别人出好价钱,他们就把公司卖了,然后去享受生活。
第三种,本土企业家。他们熟悉市场,有很强的“*****的直觉”,低成本运作已经变成自身的文化,而且生命力非常强大。但缺点是不会讲英语,也不太懂得怎么跟董事会打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