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系”江河日下
市场报 张然
5月27日,清华同方(相关,行情)与清华紫光(相关,行情)悄悄召开了股东大会。清华东门外这两家“遥相呼应”的公司虽然受到股东代表太多的难堪,但由于业绩的相对“不如从前”,依然受到了媒体劈头盖脸的抨击。
证券综合指数(相关,行情)自去年初至今的最大相对跌幅,即由最高点2245.43点跌至1月29日的1339.20点,跌幅达40.36%,而同期8只“清华系”成员的平均跌幅竟达65.22%,是市场平均跌幅的1.62倍。特别是ST海洋(相关,行情)、紫光生物、凤凰光学(相关,行情)、清华紫光4只股票的跌幅分别为87.01%、79.73%、76.24%、70.26%,几乎是大盘同期跌幅的两倍。正所谓“水木依旧清华,紫光已然西去”。不得不提的是,ST海洋自去年12月12日的最高点10.20元开始跌停,一路跌至今年1月25日的2.80元,在股价下跌69.16%的同时,也创出连续跌停25次的新纪录。当初仰慕“名校”概念而持股的投资者,面对此景,一片茫然。从枯燥的数据中,人们看到了题材型炒作结束后伴随的巨大杀伤力。
凭借清华大学的声名,中国的投资者至少从情感上是不愿意将她与一系列亏损、退市公司联系在一起的。其实,清华大学企业集团在探讨高校企业化运营方面已经走过了辛苦的创业阶段,现在的起伏也许正是校办企业走向成熟运营“黎明前的黑暗”。东大集团总裁刘积仁说:高校可以孕育企业,但不能完全拥有企业,企业想成熟壮大,就必须成为一个“公众公司”,实现资本社会化。清华系企业面临的麻烦正是它走向成熟道路上遇到的困难。
拿品牌换资本,有貌无能的孵化?
清华企业普遍倚仗“品牌”大玩“无成本收购”的手法,借助“权贵资本”,空手套白狼。清华系的上市公司达10家,其中7家公司均为借壳上市。往往是“无成本收购”或“低成本收购”搭起了重组的桥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重组后获得“高科技”称号的上市公司在基本面出现再次滑坡的同时,其二级市场的走势自然一泻千里。
更多的隐忧来自“高科技”概念背后并不成熟的管理。最近几年业绩“变脸”较为“迅速”的清华紫光成立于1988年7月,以信息产业、环保产业和医药产业为其三大核心业务,而现在其影响力远远落后于尾随其后的小兄弟“清华同方”。据清华紫光的代理商周先生诉苦“自从他经销紫光的产品以来,一直都受到价格急遽下降的困扰”。紫光扫描仪事业部负责宣传的裴先生说,紫光的主要利润来源就是扫描仪,去年的销售额占了全国市场27.6%的份额,但产品价格屡降再降,利润空间越来越窄。但从紫光集团了解到的数据是,该公司去年营业管理费用同比增涨33.7%和74%。管理费用上升,同时内部山头林立,总部对各子公司的控制不力,营业及管理成本大幅上扬。不规范的管理还表现在清华企业集团内部的“相煎”,在笔记本、PC、环境技术等方面自乱阵脚,集团下属企业的缺乏沟通。紫光总裁张本正坦言,他本人与清华大学的沟通不是很成功。管理不力成为清华系企业衰退的主要成因。
“项目孵化”,孵出沉重包袱
据清华企业集团的高层管理人员介绍,清华企业集团有一个这样的定位:集团是不从事实际项目运作的,只是从学校选择有技术优势的好项目交给下面的公司去孵化。
两年前,清华同方的陆致成总裁曾历数同方“窝”里正在孵化的企业项目:国家光盘中心、核技术公司、新型环氧绝缘材料产业化、多媒体智能显微仪诊断、语音识别软件、108集群式计算机产业化……他认为,这种孵化的过程,是一个“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后来,这些成果除“大型集装箱检测系统”广受推崇,实际卖到了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海关外,其它项目则大都偃旗息鼓。
去年紫光业绩滑坡的直接原因就是紫光花了很多钱去做路由器项目孵化,孵化项目不仅不能在当年产生收益,反而拿了别的项目去贴补,造成恶性循环。清华企业集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层人员坦陈:紫光和同方目前所投资孵化的项目多达几十个,这么多的项目明显已经超出了上市公司的承受能力,拖累了企业的资金和精力。对于今后“孵化”的投入,他说:“我们会格外谨慎,我们经营企业时间短,经验不够,这算是吸取了一个教训”。
“孵化”是校办企业神速扩张的利器,现在反成掣肘枝节,令人对“孵化”产生越来越多的疑问。处于孵化的项目并非完全的“无成本”或“低成本”,孵化期内蛋是不能吃的,近期内产生不出效益,钱烧了,孵出来后市场却变了,利润自然出不来。
技术加资本,还是权力加概念?
实际上,清华同方的利润主要来自技术含量不高的同方电脑;而声称已形成信息、制药、环保三大产业的清华紫光,支撑其赢利的也只有扫描仪一块,扫描仪的售价一出现波动,紫光可能应声而倒。
透视同方和紫光,人们少有发现其核心竞争能力和持久稳健的赢利能力,在清华进行的众多收购、兼并活动中,对目标企业进行有效的重组、令其向良性方向改造的例子也是罕见,倒是重组前没有亏损过的紫光古汉(相关,行情)加盟清华系之后反而出现了亏损,其股价从最高时期的30元跌落至6元甚至更低。
在清华万博从事生物芯片研究的李志明谈到,他们的技术真正要到市场接受考验还有较远的差距。紫光扫描仪、电脑信息产业这块利润本来就薄,且芯片这些核心技术至今仍受控于人。即使是与市场贴近且市场份额很大的产品,清华系企业大部分对自己的核心技术仍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种不足带来的是投资者的风险,带来的是投资者的最终的退却。
困惑重重,难挡校企走向市场
当然,校办企业走向市场经历的困惑并不足以否定“孵化”模式在高校成果转化中的特殊作用。在国内市场的大环境中,清华系企业因为资本市场对“名校”概念的宠爱有加,终致高校企业能“空手套白狼”,并在资本市场上大肆渲染高科技概念而乘机高位圈钱,现在业绩下滑正是校办企业理性回归的时候。从事经济研究的一位专家说:股市的无情会让企业实实在在地抓管理。
除了上市公司,清华校办企业的子子孙孙,不计其数。清华企业集团的教训相当一部分来自它的多子多孙。现在看来,当企业滥用概念、滥用品牌之时,便是企业投资出“风险”之日。这种情况不仅清华的企业如此,其它高校、科研单位等机构所办的企业也都如此。
当一个企业发现,根本无需资金投入,只需用无形资产就可以在证券市场上圈钱时,这种疯狂的圈钱行为只会使它的无形资产价值越来越低,以至于再也圈不到钱。
“滥用金字招牌将贻害自身”,正在从事证券交易平台建设的哈佛博士朱鸿质问:“与上市公司捆绑在一起的清华大学,因为资本市场的起起落落而影响自己作为一座百年老校的信誉,这笔买卖到底是做赚还是做赔,毕竟,公司股票可以贬值,而清华大学可以吗?”
值得庆幸的是,随着校企改革进程的深入,随着市场体制的健全,挂着清华等牌号的上市公司逐渐洗去铅华,还以本来面目。清华系的未来,关键在于它能否走出题材的沼泽,回归业绩的真谛!
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