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主题 : 两网疑云——南柯一梦何时醒?
annase 离线
级别: 铜牌会员
UID: 756
精华: 38
发帖: 2012
在线时间: 39(时)
注册时间: 2007-03-06
最后登录: 2018-08-01
楼主  发表于: 2008-01-26   

两网疑云——南柯一梦何时醒?

管理提醒: 本帖被 1357 设置为精华(2008-01-26)
 法人股出现于1990年前后,是中国早期的股份制企业向不是私有的法人和拥有主人公地位的内部职工进行定向募集。
   中国证监会成立以前,也就是1992年10月之前,有关股份制改革方面的工作主要是由国家体改委主管。在建立法人股流通市场的呼声日渐高涨的同时,国家体改委也加紧了就此问题的可行性研究、论证和方案设计。1992年7月6日,首家试点企业——珠海恒通置业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分布于国内10个省(市)的17家STAQ系统会员公司组成的承销团,定向募集恒通公司法人股3000万股获得成功;其法人股每股面值1.00元,募集溢价3.98元,共募集资金约1.2亿元。 7月8日,恒通法人股在STAQ系统内开始流通转让,首日便从开市的5.8元跃至10.25元,上涨近一倍,交投甚为活跃。
恒通置业成功挂牌的示范效应,令市场为之一振,随后两月又有玉柴、蜀都等相继挂牌。据统计,法人股获准在STAQ流通的三个月内,机构投资者逐日增加,由开始的200家左右迅速增加到1200余家。
在STAQ法人股市场运行9个月后,经国务院主管部门批准,由人行、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人保公司及华夏、国泰、南方三大证券公司共同出资组建的NET法人股市场,于1993年4月28日也正式在北京开通。
  至1993年底,STAQ系统有上市公司10家,NET系统有上市公司7家。
  至此,STAQ与NET法人股市场的建立,与深沪个人股市场遥相呼应,形成了中国证券市场“两所两网”的新格局。
尽管法人股流通从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了突破,然而正值试点初期,政策不明朗,信息渠道不畅,机构投资者对法人股市场知之甚少,参与程度十分有限。虽然市场一时未形成相应的规模,但其渴望扩张的要求和潜能却时有显现。
  以STAQ为例,,初上市涨幅较大,但很快被“原始”获利盘压下,有些甚至跌破了发行价。初期上市的三只股票恒通、玉柴和蜀都的流通法人股共有1.4亿股,经过上市之初的冲高回落后一直在相对低的价位区徘徊,平均市盈率不到7倍。
  进入1993年,随着华凯、大自然的挂牌,,NET市场的获准开通,会员公司为吸引、方便机构投资人,纷纷开展法人股柜台委托业务,使资金注入渠道大为通畅。
 NET市场仅有的三只股票——中兴、东方、建北的股价分别打到了12元、12.5元,8.8元的天价,短短几天又有100%升幅?比三只股票的发行价(分别为1.00元、3.00元、2.00元)则翻出4~12倍。
  STAQ市场的涨势更是让人眩目。仅5月7日一个交易日,就成交3400万股,成交金额达到创记录的2.7亿元,指数由4月底的100点左右,猛升到5月10日的241点。这一天,所有股票都创出了历史最高价位:恒通11.82元、玉柴8.5元、蜀都8.90元、大自然7.93元、国实8.16元、长白8.75元、中商6.35元。
  两市场创出的上述历史记录,对无论投资者或其他业内人士来说都可谓铭心刻骨。因为,几年后,当看到两市股指和股价几被削尽,投资者屡买屡赔、成本越摊越高之时,几年前创出的所谓“历史记录”也就变成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神话。
   转折是从1993年5月12日开始的。在两市股价创出天价后,大市从这一天开始掉头回落,在前阶段急升之后出现回调应属正常。
深沪股市数月来的盘局未能突破,基本面下滑,资金不断抽离,股市严重失血。
  在深沪股市破位下挫的同时,管理层也开始对法人股市场实行治理。1993年5月20日,两系统分别接到中国证监会“暂缓审批新的法人股挂牌流通”的指示。
  虽然只是“暂缓”,却被许多人看做是一种政策倾向,一些敏感者陆续出局,更多的人则认为这只是一时的政策需要,一个顺应时政的临时决定。
  1993年6月21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发布了“暂停新股审批上市”的公告。
  法人股上市审批工作“暂缓”以后的初期,两个市场的运转仍可归于正常,由于投资人对后市看法分歧越来越大,市场交投反倒活跃起来。
  与此同时,市场投资人的组合又有了新的变化,以前空仓的部分投资人士开始看好后市,由空翻多。两市场的成交量均于8月份达到过最高水平。经过一段时期的鏖战,多方预期的乐观前景终未能变为现实,市场上的炒作热情消散殆尽,由此开始了又一轮多翻空的浪潮。
  分析当时的情况可以看到,由于银行存款利率、外汇汇率高调,发行国债;国家严控信贷规模、干预金融市场,使部分机构投资者离市,是意料之中和必然出现的现象,是采取正确措施的结果。但股市波动过大,也确实有些因素值得研究。
  管理层认为其不够规范,易引发金融风险;投资者的经历则屡买屡套,找不到底;证券商认为交投清淡使得自己做的纯粹是亏本买卖;上市公司则认为自己在1993年股份制改造中“投错了胎”错入了法人股市场,股价长期低迷,而同期与之业绩相近的上市公司却以平均20~50倍左右的市盈率交易;两系统的建立者也曾一度陷入了“合法与否”的尴尬中,进退两难。

相信三板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成为多元化资本市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股改、连续竞价、清欠等大利好将会实现。然而,现在我们只听见管理层的承诺,却未见行动。让我们共同呼吁管理层,及时兑现承诺,并耐心等待三板美好明天!
flash: http://flash.ent.tom.com/flash_show.php?username=flash_3gmenghu&id=55503
annase 离线
级别: 铜牌会员
UID: 756
精华: 38
发帖: 2012
在线时间: 39(时)
注册时间: 2007-03-06
最后登录: 2018-08-01
沙发  发表于: 2008-01-26   
但在这些不满的背后,有一点勿庸置疑,即在市场建设的初期,的确有一批企业在此筹集到了生产、发展的宝贵资金。
  曾在NET挂牌的“广州电力”,其两年前的摘牌经过被投资者称作“广电奇闻”。1993年6月,广电在NET挂牌,顺利筹集到8000万股流通法人。然而1997年10月,正值电厂建成投产不久,广电突然摘牌,宣布原公司解散,注销营业执照,原流通法人股股权转为债权参与清算,公司以每股1.60元价格支付清算价……之后,一家名为“广发电力” 的公司在上海交易所上市,发行价高达7.09元。当时即有明眼人指出:这难道是“广州电力”的孪生兄弟?资产还是那些资产,大股东还是那些大股东,惟一不同的是少了原来流通法人股的股东!
  这件事令投资者深感不公平,有被上市公司“甩下车”的失落感。广州电力的做法在法人股市场开了一个先例,几年后效仿的海航在围绕A股发行前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更引发投资人、业界乃至学界的质疑和不满。
  海南航空公司在1989年成立之初,是典型的“贫血儿”,自有资金只有1000万元。1993年,海航发起设立定向募集公司,总股本2.5010亿元,当年6月,其中9606万募集法人股在STAQ挂牌,以后10送2,流通股票增至1.1527亿元。靠着募集的2.5亿元股本金为信用,海航拿到了6亿多元的贷款,此后又引进外资2500万美元,在国内发行B股和A股。
  弹指一挥十年间,海航从1000万元起家已扩张成资产规模达50多亿元的巨人,跻身中国十大航空公司之列,应该说,海航创造的奇迹得益于一系列漂亮的资本运作,而法人股市场的投资者应该说也在适当的时候向海航“输了血”。 正是看到海航的成长性好,股票质地优良,投资者大多对海航采取坚决持股,抱牢惜售的长期投资策略,海航股价也逐步上升,一直成为STAQ市场的龙头股。然而在海航决定发行A股,在STAQ系统撤牌的前三天,海航指定其一家关联公司“琪兴”以1.8元/股的低价购回在STAQ中的流通法人股。此时海航的股价已从1997年5月13日的4.5元跌至1998年的2.37元,随后更跌至1.50元,最低下探1.28元,而当时海航净资产为2.05元/股,加上上半年未分配利润0.15元,每股价值至少应在2.2元。最终有1/3的投资者都迫于“血本无归”的压力,将股票卖给琪兴。
  在限时限地的“标购”成为事实后不久,传出了海航有可能转到A股上市的消息,被“标”走股票的投资者便有“近乎被掠”的异样感觉。损失惨重的投资者随即对海航、琪兴的行为提出质疑,一方面上告法院提出诉讼,一方面申诉材料雪片一般飞往有关管理部门,还有一些愤怒难捺不够理智的投资者冲击了当地的海航营业部……
  1998年7月,成都24位原海航中小股东,因被迫卖出股票而对STAQ系统、海南航空和琪兴公司提起司法诉讼,请求法院判决海航公司撤牌无效和琪兴公司标购无效,并赔偿经济损失。诉讼于1998年9月被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正式受理。但不知何故,该案直至海航发行并上市A股后,仍然悬着……一个重大改革难题
    无论是对企业自身,还是对投资者而言,推荐到A股上市的方案无疑是最受欢迎的。然而这在1999年以前,主要受到上市额度的限制。地方政府并不愿意把有限的宝贵上市额度拿来解决STAQ和NET上市公司的问题。当取消额度制之后,能否转市流通的关键在于有几家公司可以满足A股上市公司的要求,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近三年净资产收益率为正。
  公司经过分立重组,剥离不良资产,注入优质资产,同时按原股本结构进行同比例缩股,然后经审核,符合上市条件的可以直接上市,或者再增发一部分新股一并上市。这一方案本来被认为能为有关各方接受,能够照顾到企业再发展和投资者利益的解决方式。但缩股一下子使持股成本翻了数倍,3年以后上市流通,意味着已困守7年的投资者要被迫将折磨期延至10年,3年后,谁能料到股价的走势,证券市场有多少一年绩优二年绩平、三年变ST、PT的例子?缩股、三年后上市莫不是画饼充饥﹖
  而让公司以约定的价格赎回原流通法人股部分,据说也正在探讨之中。比较起其他方案来说,其难度在于,公司方面是否有足够的现金以合理的价格将股票从发散在全国各地的投资者中赎回。同时,如何定价才算合理?投资者已被严重套牢,低价位赎回股票等于是让其被迫割肉,投资者肯定会采取不合作态度,使赎回工作难以施行。前述的广电公司曾采取强行低价赎回的办法,已遭到了投资者的强烈反对。
  对于五星三环试图回购股票的方案,持股者有的认为缺乏法律依据。当年五星上市通过了政府职能部门合法审批手续,投资人拥有该股票的流通权,无论从相关的法律还是客观存在的交易事实?这当中国家按规定收纳了税费,该“流通权”均获得了法律意义上的认可与保障。对于五星所称由于业绩差不够转市资格,有持股者反映说,五星三环1997年报曾披露,1998年业绩将获得根本性好转,1998年报的亏损不实。依据是,作为一家事实上的投资公司,其投资收益并没有划入公司帐上,报表显示的亏损只是投资公司的办公费、审计费,“投资收益”与“费用”相抵,并无亏损。与五星公司方式不同的是,大多数公司仍在积极寻求重组,争取到A股上市的欲望甚为强烈,因为这意味着获得再次发展,解脱困境的一次巨大机会。但原在NET挂牌的“湛江供销”最近陷入了困惑,据其一位高级管理人士透露,近一年多的时间来,由于管理部门对解决流通法人股政策一直不明朗,使得上市公司难以把握管理层的政策取向,以致企业的重组工作走了许多弯路,多次重组方案设计始终未能符合管理层要求,重组工作陷入困境。
  多种因素的交织作用,政策层面的不断调整,令投资者能否从恶梦中醒来,走向兴旺,至今还难定论。
相信三板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成为多元化资本市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股改、连续竞价、清欠等大利好将会实现。然而,现在我们只听见管理层的承诺,却未见行动。让我们共同呼吁管理层,及时兑现承诺,并耐心等待三板美好明天!
flash: http://flash.ent.tom.com/flash_show.php?username=flash_3gmenghu&id=55503
guilai 离线
级别: 普通会员
UID: 13514
精华: 11
发帖: 644
在线时间: 216(时)
注册时间: 2008-01-13
最后登录: 2008-08-08
板凳  发表于: 2008-01-26   
 
yyt 离线
级别: 铜牌会员
UID: 9460
精华: 2
发帖: 1663
在线时间: 3052(时)
注册时间: 2007-09-28
最后登录: 2010-02-11
地板  发表于: 2008-01-26   
两网就是中国的纳斯达科,,两网上创业板,管理层对两网股民也算有个交代。
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
该收山时就收山,平平安安过大年!
gxdc_005 离线
级别: 普通会员
UID: 8000
精华: 0
发帖: 551
在线时间: 665(时)
注册时间: 2007-09-22
最后登录: 2011-03-14
4楼  发表于: 2008-01-26   
苦难深重
孤陋寡闻 离线
级别: 普通会员
UID: 13559
精华: 3
发帖: 591
在线时间: 613(时)
注册时间: 2008-01-20
最后登录: 2009-06-29
5楼  发表于: 2008-01-26   
这是三板股民的血泪史,请问annase出处。
[ 此贴被孤陋寡闻在2008-01-30 13:13重新编辑 ]
5353513 离线
级别: 一级荣誉会员
UID: 57
精华: 4
发帖: 1233
在线时间: 2335(时)
注册时间: 2006-12-08
最后登录: 2016-04-22
6楼  发表于: 2008-01-26   
海航是怎么从STAQ、NET系统转为A股的,楼主能说说这惊心动魄的故事吗?
美大罗 离线
级别: 普通会员
UID: 287
精华: 1
发帖: 1126
在线时间: 57(时)
注册时间: 2007-01-18
最后登录: 2009-01-09
7楼  发表于: 2008-01-27   
血泪史
描述
快速回复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