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保险董事长马明哲伸手狂吼:喂,快掏钱来!
证监会副主席范福春拍案怒责:呸,谁叫你炒股来着?!
一南一北,一官一商,一个市场监管者和股民服务者,一个市场被监管者和被股民监督者,在西元2008年的中国上演了一出世界资本市场上空前的荒唐闹剧!) Z6 6一直以来,平安保险被公信力极其微弱的中国媒体塑造成成功企业的形象,而自称”二十年来一直为平安竭诚服务”的马明哲被塑造成一个高瞻远瞩的伟大企业家,可惜,随着平安融资风暴的掀起,这一层层画皮被难以禁锢控制的互联网血淋淋地撕开:
个平安从哪里来?
平安的崛起是源于优秀的管理团队超人的智慧和高强的辛劳吗?非也!看看平保的历史就知道了!
平安是中国第二家被批准设立的保险公司,在其设立的1988年,有国家匪夷所思的投资管制,即使在自己家楼下开一个小卖部,也要准备好重礼联络好关系,然后工商税务等大大小小的衙门去签字盖章,稍有差池,就未必能成,更不用说金融企业了,我想当时即使中国有个别勇于拼搏敢于投资的企业家,他们可能会想到月球上面开一个高尔夫球场,但是绝对不敢想像在中国能被批准开一家银行或者保险公司。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马明哲和他的平安保险粉墨登场了。当时的竞争对手中国人保依然是一个衙门式的企业,和当时的银行职员一样,人寿的职员连自己是企业职员还是事业单位官员都分不清楚,赚钱并非光荣的使命和必须的职责,而诞生于当时改革开放前线深圳的平安却拥有当时被视为犯法的手段(比如高额回扣)和经过深圳“时间就是金钱”洗礼的员工,于是,在广袤的中国领土上,一个被捆住了手脚、蒙住了眼睛、昏睡着的老人和另外一个手脚灵活、目光清晰、头脑清醒的年青人展开了竞争,虽然未能将老人消灭,却占夺了老人家的田地,为自己赢得了生存空间。所以平安是畸形的中国行政垄断制度的奶水养大的。时至今日,平安依然玄妙地享受着行政垄断拉偏架式的照料:比如成立于1949年、市场规模和资产规模都大于平安的老国企中国人寿没有获得银行业务、证券业务的许可,而平安证券啊,平安银行啊,却紧锣密鼓地在各地挂牌开张了!
平安其实是一个空壳企业
平安是一个优质的企业吗?非也!看看平安的财务报表就知道了!
马明哲不止一次地宣称:平安总资产6000多亿元,其实是一种利用中国大多数百姓没有财务专业知识而进行的有意的误导:根据平安去年9月30日的财报,平安总资产6237亿,而负债高达5187亿,净资产1000亿出头,在这1000亿中,不要忘记,发行H股拿回来132亿,发行A股又拿来400亿,而在去年那个波澜壮阔的大牛市中炒股票等投资收益又有461亿元,加一加是多少?再加上卖给其他莫名其妙的股东的拿回来的股本大概有几十亿元,也就是说,此前属于平安积累起来的真正的净资产居然是0!作为一个垄断形式存在20年、号称三大主业九大公司的全国性的金融企业,近二十年积累居然没有积累一点净资产,这能算是优质公司吗?!
平安融资是恶性骗钱
首先,仅仅有1000亿净资产的平安,跟全世界任何一家银行独立贷款1600亿,有一家银行会贷给他吗?答案是不可能的。银行有稳定的收益不挣,中国老百姓却愿意进行没有承诺保证的冒险吗?!其次,如果平安投资的项目收益丰厚,要么向大股东定向增发,肥水不流外人田嘛,要么发债不发股,因为发股会摊薄股东的权益,而发债只要支付4%左右的利息,如果平安筹集的资金收益能超过4%,发股票是划不来的,也就是说,平安投资的项目连4%以上的收益心中都没有把握,却大咧咧地手一伸:“拿1600亿来”,这不是拿老百姓血汗去赌博又是什么?股再次,不要说西方证券市场上的公司经营者对大众投资者谦卑讨好,就是在中国找人借钱也要笑脸相迎吧?可是马明哲找人投资(拿去就不还了)却是连个笑脸都没有:当市场闻之变色飞流直下的初期,全国亿万百姓每天在媒体的字里行间用放大镜苦苦寻找,希望平安因为良心和愧疚而出来圆个场,说句软和话,比如象浦发一样说些规模啊、时机啊、可能啊的场面话,让大家喘口气,可是平安根本就不拿一亿股民的捶胸顿足当回事,先摆出一副“你们全死关我屁事”的姿态,置之不理,过两天了记者小心翼翼地问平安“市场上骂声一片了,你们……”,平安发言人斩钉截铁地回答,“没有变化!”最后开股东大会表决了,马明哲总该拿出点像样的东西来告诉股民“我为什么要增发”了吧?1600亿啊,建设三峡、京沪高铁或者任何一个百亿以上规模的投资,什么可行性报告啊,什么认证啊,什么图纸啊,至少要有装几大卡车的资料吧,而马明哲的1600亿却什么也没有,理由就一个:“增发要比不增发好!”,穷尽世界投资史,有谁见过一个公司用这个理由向投资者筹资的?!更何况是1600亿啊!你去跟人家借钱,理由说“你借我要比不借好”,你去向姑娘求爱,理由说“你嫁我要比不嫁好”,除了被人家轰出来或者打跑,还有其他可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