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点以下避免A股“硬着陆”关键点
善待流通股股东 股权分置改革应善始善终
张庭宾
张庭宾
上证指数4000点之下,已实现“软着陆”的A股,其主要矛盾也发生了转变——如何避免“硬着陆”。
首先的问题是,A股“硬着陆”是不是杞人忧天的伪命题呢?
假如我们把A股从上证指数在4个月内,由6124点下跌到上周五收盘3962点,跌去约36%,并在4000点上下能筑底回暖,称之为“软着陆“的话,那么,接下来短期内,如果指数仍然快速下挫,跌破3500点,甚至到3000点,比6124点的历史高位跌去一半,则可以称为“硬着陆”了。
A股短期内会不会出现“硬着陆”的情况呢?应该说,可能性较小,但不能不防。
从上市公司的估值来看,在中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没有太大悬念的背景下,其整体动态市盈率的水平,特别是一些优质蓝筹股的价格已经重回理性范围。换言之,4000点以下,A股战略性建仓的机会已经开始出现。
但是,由于4个月来股指连续下挫,大盘熊市气氛开始略占上风,投资者惊魂未定之下,再融资、“大小非”解禁后抛售、红筹股回归等不确定因素尚存,投资者心态相当脆弱。
这种情况下,如果国际上出现一些大的金融动荡或者突发事件,则会对A股造成较大冲击:一、美国的一些中型甚至大型金融机构破产或清算,造成美股暴跌,连累港股大跌,对A股产生较大心理冲击;二、美军(不能完全排除以色列参与的可能性)对伊朗发动袭击,海湾战争爆发,霍尔木兹海峡被封锁一个月以上,中国出现石油供应短缺等连锁反应,A股也可能受到较大影响。
由于上述可能性的存在,笔者认为,宏观调控之下,A股从去年10月中旬开始回调至今,是非常及时的,假如现在的上证指数不是4000点,而是8000点甚至更高的话,真的不敢想象股指一旦雪崩,下跌得会怎样惨烈,而且必定再难翻身!而现在,即便面对以上极端情况,中国也会从容得多,它们对A股的短期冲击也将有限,长期基本没有太大负面影响。
为防患于未然,笔者上月初已有建议,4000点以下,调控方宜出台实质性利好,恢复A股的慢牛氛围,从而为应对未来变数留出缓冲空间,不至于“硬着陆”根本性伤害中国金融市场的“黄金十年”。
值得注意的是,监管方显然也不愿意看到股指继续下跌,但在市场舆论压力下,他们或许两难,这在印花税上相当明显。一方面,如果不部分取消印花税或实行单边征税,2007年其税收额远超上市公司现金分红额,这的确亏待了二级市场投资者;另一方面,如果做了,又会有舆论批评此为朝令夕改,或者是向市场屈服。与此同时,市场主力认为,如果没有实质性利好,说明调控方缺乏救市诚意。一时间,双方出现僵持。
怎么才能合情合理地解开这个结呢?或者说,现在的症结到底在哪里呢?
在目前的各种不确定性当中,最大的当属巨额再融资,如果巨额再融资成为惯例,那在一两年内A股吸走以万亿元计的再融资资金也非不可能——面对这样的“吸金无底洞”,市场焉能不恐惧?
这种巨额再融资是完全出乎市场预期的,而这个预期是隐含在股权分置改革后半场的游戏规则中。某种程度上,巨额再融资严重冲击了股改的一个隐性的“君子协定”。
股权分置改革的基本游戏规则是:以非流通股股东提议、流通股股东投票同意的方式,确定非流通股股东对流通股股东的对价补偿,在市场主体股改期间,暂停新的再融资和新的IPO(2005年5月~2006年6月),此可谓股改上半场;股改下半场为,股改对价成功的上市公司,获得“锁一爬二”的非流通股解禁流通权,即“大小非”限时解禁权,同时上市公司可以再融资。
现在的焦点在于,在“大小非”集中解禁的关键时刻,上市公司突然爆发出比市场预期大得多的巨额再融资——它超出了股改当初所有人的想象——这就隐含了改变股改当初预期的成分,二级市场对此质疑,并以抛售股票的方式予以抵制很正常。
从道理上说,一个完整的股改过程应当以大股东首次提出对价方案,到非流通股已经完全解禁,市场已经消化该股全流通为止(当然,前者时间明确,后者时间含糊,但可参照所有股票全流通一年等时间为准),这期间,都应该是股改保护期。这期间,那些打破原有预期的重大变数——比如巨额再融资、港股直通车等都是不合适的。在保护期内,上市公司即使进行必要的再融资,也是应该受到一定的约束和限制的。监管方有权出台相应的保护期再融资规定。
在具体操作中,该规定的实施时间宜以证监会主要领导加强对“恶意”再融资监管的讲话,或新的股改保护期再融资规定出台日为准,在此前已经完成股东大会投票的应该按原游戏规则运作——因为在新规定出台前,并没有明文能判定它们错了,只是成功地钻了股改配套规则不完善的空子。
如果能在再融资上给市场明确合理的预期,能够在股改后半段公正对待流通股股东,笔者相信A股可以很快恢复稳定,并将重新汇聚市场人气。(作者为资深财经评论人,投资者据此决策风险自负,联系邮箱
ztb6666@to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