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提交者:洋子洋 2008-3-24 11:36:54
有网友提出,认为巴菲特之所以能够累积财富,原因在于“收购-改造-出售事业”的操作模式奏效所
致。这一点相当有趣、也很值得研究,因为有助于厘清“资本管理”和“交易”的差别所在。
事实上,此一“收购再转售”的模式,是属于“私募股权”(private equity)的操作模式。在进行
探讨之前,先对私募基金有个基本了解。
■私募股权通常瞄准经营绩效不佳的企业
对于私募股权来说,通常是*****股权,透过高额奖酬激励派驻掌控公司经营权的改造团队,使其充满
强烈的热情和冲劲,好在几年后(通常在2~6年的时间),营运上轨道之后,转手卖出获利。为了让这种
“由衰转盛”的高反差能够更突显,私募股权瞄准的对象,通常是绩效不佳的企业。
例如,相当老牌的私募基金KKR(KohlbergKravis Roberts & Co.),就曾与贝恩资本公司(Bain
Capital)、福纳多房地产信托公司(Vornado Realty Trust),在2005年收购有名的“玩具反斗城”,在收
购之后,将整个高阶管理团队大换血,并制定一套新的策略,展开“向上提升”的动作。
■获利方程式,大不同
接着探讨的是,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和私募基金,在价值创造的主要模式上的不同。
擅长策略研究的麦克˙古德在《私募基金抢钱秘籍》(The Strategic Secret of Private Equity)
一文中分析,投资组合经理人创造价值的模式,主要有三类: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属于单纯的明智投资:
投资、收购持有;而私募基金则是在投入资金后,督促事业、转手脱售;而多数上市公司,则是收购具备
强大综效的事业、并长期持有,为集团的价值链加分,例如宝洁(P&G)就是个中翘楚。
就获利方程式和关注焦点上,巴菲特与私募股权两者并不一样。
就私募股权的获利方程式而言,收购后不脱手,等于是浪费了改造之后、获利大幅攀升的黄金期(就
像新鲜捕上的渔获,第一时间才能高价售出),之后获利趋缓,那么脱手价将会大幅逊色,为了最高利益
考虑,私募基金必须出售该事业,在并购之初,就为每一件收购案制定出场策略(exit strategy)。快
速交易,是其明显特质。
而巴菲特则主要采取事业导向(business-oriented)的投资策略,他将自己、以及伯克希尔视为“企
业不具经营权的合伙人”,以企业价值的长期成长(也就是现金流的提升)来衡量投资成功与否。至于能
否在市场上有“好卖相”,则非主要的关注焦点。
■为什么巴菲特还是会出售持股?
谈到这里,你可能会有疑问,既然巴菲特强调长期持有,为什么还是会出售手中持股?像是日前卖回
持有多年的中石油股份,此举不也和私募基金相去不远!?
事实上,据CFOTIME网分析,这是因为巴菲特对于伯克希尔集团的运作,有“财务投资”和“事业投
资”之分,若没有区分清楚,很容易对巴菲特的投资思维,造成误解。
像是中国石油、白山保险…等企业的投资,是属于“财务投资”的范畴。这是源自于近几年伯克希尔
集团的日渐庞大,涌入的现金太多、但值得长期持有的企业较少,巴菲特不得不为这些资金找出路,提升
资金的使用效能(套利、外汇、衍生性合约…,都是巴菲特财务上的操作方式)。惟巴菲特并不采取“买
断股权、改造售出”的私募股权模式,而仅是买入部分股权,且不干预其经营。而在投资标的安全程度降
低或是有更好的投资机会出现时,售出持股。
这部分,就目前观之,仍属于“交易”的范畴,其实只是巴菲特在带动伯克希尔庞大资产长期成长的
零星打击(根据年报显示,截至到2007年12月31日,白山保险仅占伯克希尔持股市值约1.18%),
■为伯克希尔创造价值的来自于长期事业
真正为伯克希尔创造长期价值的,还是来自于“事业经营”与“事业投资”。也就是旗下的盖可车险
(GEICO)、以色列的艾斯卡公司(ISCAR)…,或是长期持有的美国运通、富国银行…等企业股权。经过
研究、看好的企业,若是规模不大的,就豪气地将股权全数收购;规模太大伯克希尔一口气吃不下的,先
持有部份股权,待市场气氛悲观时,一步步逢低加码,提升持股比例,也降低持有成本(例如,次级房贷
发生后,逢低加码富国银行等长期看好企业)
■你会卖掉金母鸡吗?
上述事业经营、事业投资的股权,并非以价格为考虑、为了在几年内要以高价售出而持有的(否则,
早该在“次贷风暴”时,就对富国银行等持股进行停损、出清)。原因在于资本管理的思维而言,长期持有能创造稳定现金流(价值)的企业,就如同你拥有每天会下金蛋的金母鸡。卖出,当然可在一时获得一笔现金,但也同时损失了细水长流的价值产生(私募基金的作法,就有点把金母鸡卖掉的意味---长期下来,累积无数笔获利交易,但却没有长远持有的的永续事业)
这当中没有孰优孰劣,端看如何选择。
无论你是法人的长期资产管理者,或是个人投资者,在看待巴菲特如何进行伯克希尔的资本配置时,
都可以反思:自己如何配置“财务投资”和“事业投资”的比重?长年下来,若只有“财务投资”,真的
是财富永续的最佳方式吗?你可能会想到,手边掌握的资产不若伯克希尔庞大,如何能进行同等级的投资
版图策划?但即使大如伯克希尔,也仍时时面临“一口吃不下”的情况,那么,就透过长期持有、市场气
氛转坏时慢慢逢低加码吧。总有一天回首时,会发现自己已经走了这么远。
就像龟兔赛跑时,乌龟不也是这么赢的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