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主题 : 西藏密教
ericsony 离线
级别: 铜牌会员
UID: 1836
精华: 25
发帖: 2623
在线时间: 2015(时)
注册时间: 2007-04-07
最后登录: 2016-08-09
楼主  发表于: 2008-04-18   

西藏密教

好奇怪 :08-04-17 19:17   

    西藏密教,相对于“东密”而言,简称“藏密”,或“西密”。它既非是对印度密教的简单移植和全

盘接受,也不同于“东密”,而是在继承印度密教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并进一步完善后,成为具有比较完

整的思想理论体系、仪式仪轨、修行次序、组织制度、传承关系和实践方法,它是藏传佛教乃至藏族传统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内外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西藏和平解放以前,“密法”被完全控制在寺院之内,僧侣知识分子们在了解、译传、接受和实践“

密法”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注疏、解析和研究,撰写了几千部具有较高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的宏篇巨著,

丰富了藏族的文化宝库,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然而,这种被称誉为藏族传统文化精髓的宗

教文化,曾经一度被人误解,赋予更多的神秘色彩,抹杀了其应有的文化性与科学价值。清代鼎革,白普

仁喇嘛与多杰觉波上师弘法中原,“藏密”逐渐东传。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九世班禅、贡噶呼图克图

、诺那上师等一大批藏族高僧赴内地传法,大勇法师率领赴藏学法团到藏区,揭开了本世纪“藏密”研究

的序幕,其间断断续续,经历了许多曲折。法尊、能海和观空等汉族法师曾历经艰辛涉足西藏,亲自体验

“密法”,苦习藏文,钻研密典,将多部藏文佛教典籍翻译成汉文,对传播“藏密”作出了重大贡献,功

在千秋。重庆汉藏教理院的成立,造就了一批“藏密”研究人才。纵观这一时期的“藏密”研究,主要侧

重于对藏文密典的翻译,介绍“藏密”基本知识,虽然学术成果不多,影响却十分深远,可以说开创了用

现代方法研究探讨“藏密”之先河,意义重大。象旅美学者张澄基,港台学者刘锐之、谈延祚、谈锡永以

及李翊灼等人就是这一时期涌现出来的“藏密”专家,他们的研究成果颇受重视。特别是刘锐之先生在大

手印方面的研究成绩显著,其成果被作为学术基础而广泛引用。

------------------------------------------ 
 
藏传佛教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
  
  (一)锻炼记忆力的背诵方法
  
  藏传佛教无论是学院,或禅院,都十分重视经文的。禅修寺院要求背诵日常会诵的经文、仪规,一般不允许在集体法事活动中带经典法本,显宗学院更有严格的背诵考试制度。入学和升级都要求背诵考试合格,各班级的基本课程教材都要背熟。在辩论中需要应用储存在记忆库中的大量的论证、论据和引用经典理论原文,这就需要背诵经论的基本功。记忆力差的人无法参予答辩,不通过答辩,难以学精五部大论,也取不到格西学位。
  在藏传佛教中具有特殊的背诵传统。据史料记载印度的世亲大师能背诵十万颂论九十九部。藏地噶当

派格西夏热瓦能背诵一而零三函的大藏经《甘珠尔》。宗喀巴大师从小养成了每天早晨黎明到日出背熟十

七页经文(约一万字)的习惯,有一次给一万多僧开讲经论十七部(约二十函),偈颂、疏论按原文一字

不漏,靠背诵经书讲解,共讲了三个多月,是宗喀巴的四大奇迹之一。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拉卜楞寺的奴古活佛取得了背诵经论六十四函(约一千九百万字)的优异成绩,曾传为佳话。像这样记忆力超常的善知识虽然不多,但能背诵三、五部和十来、八部的人不算稀有。背诵有学习方法对人记忆力的提高具有有利的促进作用。“把大脑知识的宝库”----这是藏传佛教的优良传统。


  (二)锻炼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开发深细智慧的辩论方法学习。
  
  辩论是运用逻辑推理和思辩规则对各种问题进行思辩推理,加深认识,得出合理的结论的一种认识方

法。运用辩论的方法对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敏捷的思想反应能力、准确流利的语言表达能力方具有非常重

要的作用。藏传佛教教育在方面积累了丰富和珍贵的经念,对开发人的丰富的智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推进

深细理论思维的发展起到了十分显著的作用,培养出很多思想敏捷、辩才无碍,可与希腊苏格拉底的柏拉

图相匹敌的智者和辩论家。

  在辩经学院学习的学员,入学后的前三年,要集中学习辩论规则和方法,通过辩论实践,熟练掌握辩

论技巧,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进入因明、般若、中观、俱舍等经论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

终采取思辩推理的方法。每一个法相概念,每一个命题和理论观点,每个结论和论证过程,都要—一思辩

推论,刨根问底,对每个问题的了解达不到精细入微绝不罢休。五大论的教材由本颂、注疏、总义、论证

四部分组成。论证部分中提供对本颂和注疏的内容逐个进行正面和反面的推理论证的模式,使每个命题、

每个观点都建立在充分论证,合乎逻辑的基础之上,消除或然性、不确定性和歧义以及隐含的矛盾。

  经师讲课时不是照本宣科,而是采取设题分析辩论的方法,让学员自己动脑筋进行推理分析,在师生

的相互辩论中获得合理的答案。辨经院每个班级都按课程内容所规定的提纲条目进行辩论。辩论的形式有

:同班辩论和不同班级间的联合辩论,有一般辩论和竞赛式的各班对抗辩论,有升级答辩和学位答辩,有

各寺相同班级的联合辩论和游学参辩等等。在辩论中可以参照多种不同的理论观点,可以打破教条框架,

自由思考,发挥辩才机智,畅所欲言。在辩论场合没有尊卑贵贱之分,参辩者一律平等,进行学问和智力

的较量,以理取胜。

  这种辩论方式,不但有利于深透掌握理论原理,而且对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提高精细敏捷的认识和思

辩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有利于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和探讨问题的积极性。在这种独立思考、

自由辩论的环境中培养出来的人,一般都有考虑问题精细周到,能言善辩,在演讲和著作中具有较强的逻

辑性等特点。

  评:这个是我最欣赏也是和西方最接近的地方。

------------------------------------------ 

  (三)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方法
  
  佛教是重实践不尚空谈的宗教。学习理论知识的目的完全是为了指导修行实践,把闻所得智、思所得

智变成保证修所得智产生的先前因缘,把闻思修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修行的实践中发挥闻思的作用。这

是一切正宗佛教的学修道路。藏传佛教反对轻视经教的盲修瞎练,同时也反对不与修行实践相结合的世俗

学者的纯学术作风,在学修的实践中创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在学修结合上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学修

并进,一种是先学后修。

  学修并进就是采取边学边修,学一点用一点,使学问和修练同步增进。先学后修是第一阶段集中精力

学习经论,提高思想认识,打下坚实的修行理论基础,第二步转入修行阶段,把修行和弘法利生事业紧密

地结合在一起进行。但学习和修行分阶段进行,并不是集中学习期间没有实修项目,恰恰相反,在集中学

习期间除了有行为道德方面的严格要求外,还有许多规定需要完成的修行项目,还要参加寺院的各种法事

活动。在集中修行阶段也不是不看书学习、不研究理论,只是有重点地看而已。

  一般正规学院出身的人符合先学后修的模式,非正规学院出身的人一般符合学修并进的模式,但也并

非没有例外。

  在宗喀巴大师的自传中有这样一段话:“前期广泛求学增知识,中期思化经论为教诲,后期日夜勤修

实践行,一切为教振兴作回向”。这不但是宗大师的历程,也是藏传佛教中流行的闻思修全面结合的循序

渐进的一种学修模式。

  在藏传佛教中讲辩著述人材辈出,研究著作成果也远胜于印度。在屡遭挫折的情况下,其学统和法脉

传承源源不断,后继有人,这充分证明了它在教育方面的成功。

  藏传佛教教育的成功经验,对继承和发展佛教传统文化,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佛教人才有着重要的参

考价值。

------------------------------------------ 


    展开辩经时,无论质询或答辩者,都只能针对提出的问题问或答:是?否?或一定、不一定;除非质

问者要答辩者深入解释说理,这时答辩者才能陈述一大串,否则辩论将流於各说其道。  
  举例来说。『皈依』是皈依投靠佛陀的意思。它具有『畏惧』入三恶道的内涵,以及『相信』三宝具救获之力的信心;因此,有了皈依才算佛教徒。  
  在先有『畏惧』和『相信』做为皈依的前提下,那麽佛陀算不算佛教徒?回答若是:『是』,那麽,

佛陀也要皈依了?他有没有皈依?  
  此外,佛陀也有畏惧心吗?他若没有畏惧心,如何产生皈依?  
  辩论时,即透过这当中的矛盾,去找破淀。同样一句经文,透过问与答、议论的方式,一层层的深入

剖析,加深你对教理的认识。  
  在辩经的过程中,如果答辩者被迫撤回他所立的一些较次要的『宗』,质询者就会一面以右手猛力拍

左掌,一面跺左脚说:『哦!喳!』,并用佛珠在你头上绕一圈。意思是,你已经输了一个计分点。  
  如果所撤回的是一个主要的宗,所有在场的喇嘛,有时会跟著质询者一起叫起来:『咂威挡迦碴!』

那表示答辩者已经完全输了这场辩经。  
  在辩经学院就读的蒋杨仁钦喇嘛,为笔者解释辩经的特质时指出:当质询者无法再问下去时,代表他

找不到答辩者的破淀;质询者透过找破淀来问对方,答辩者均能如理回答时,问者要接收这个答案。  
  同一位质询者,一旦改做答辩者,碰上智慧比他高的质询者时,对方会在问题中找破淀。
  找破淀的方式有多种。有一针见血,理路像刀一样犀利者;也有找出前後矛盾者;或是否与经文相违

背?当答案辩者以上述任何一种型态被问倒的话,自然会再进一步地深入思维其中有没有矛盾之处。
  所以严格来说,藏式的辩经制度类似科学家的实验,只是前者用的是理路,后者采行仪器,两者都是

为了求证,追求真相。因此,佛学也就不只是单纯的宗教,而存有哲学的成份了。
  G经学院的师长明确的告诉学生们,辩经时的击掌跺脚,并不是存心要侮辱败方的聪明才智,答辩双方

相互地驳斥彼此的陈述,目的是要破除两位辩经者心中的无明。
  它的意趣,并不是为了要赢得一场争论,或增长自己的名望而击败对方。如果在辩论的过程中产生负

面的念头,必须马上制止它,尤其是人身攻击,绝对不允许。
  有些年纪较轻,或资浅的出家人,在开始接触辨经时,难免会紧张的发抖和口吃结巴,也有人在站起

来后,因为不能提出问题,而会遭纠察师喝斥;有时辩经过程中,有人问错了问题,或听到错误的答案时

,也会引起哄堂大笑。

------------------------------------------ 

好奇怪 :08-04-17 19:26 
多么文明的贵族啊!

------------------------------------------ 
 
描述
快速回复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