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股灾”的特殊背景
www.cnfol.com 2008年04月19日 14:40 广州日报
当前A股的股灾有自己的特殊背景。
首先它是在中国经济强劲增长、流动性充足的背景下发生的;
其次,它是在涨幅并非绝对过大的背景下发生的,对比过去五年牛市的涨幅来看,我们的股市涨幅远远不是最大的,在新兴市场中排名最后;
最后,这次股灾也有人为打压的影子。
与国外股灾相比,中国股灾也有一些共性:股市的一段时间涨幅过于巨大、走势大大脱离经济基本面,一有风吹草动,便全线溃败,而股市中人投机心态过盛,或风雨将至仍勉力为之,或追涨卖跌全凭感觉,终不免悲惨收场。
不过,当前A股的股灾也有自己的特殊背景。首先它是在中国经济强劲增长、流动性充足的背景下发生的;其次,它是在涨幅并非绝对过大的背景下发生的,对比过去五年牛市的涨幅来看,我们的股市涨幅远远不是最大的,在新兴市场中排在后面;最后,这次股灾也有人为打压的影子。
A股此次暴跌,既非首次,也肯定不是最后一次。事实上,我国股市出现过多次恐慌性的暴跌。不过,类似最近这样短时间内近乎腰斩的暴跌,对于A股来说还是头一次。
我国首次股灾发生在1993年,当年2月16日,上综指创出1553点历史新高,其后到1994年7月跌至325.8点,长达一年半的下跌,跌幅高达79%,是迄今为止的最大一轮熊市。
第二次可以说是暴跌,也有人称之为股灾。1996年4月1日到12月9日,上证综合指数涨幅达120%,深证成份指数涨幅达340%。12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涨势终于被遏止。上证指数开盘就到达跌停位置,除个别小盘股外,全日封死跌停,次日仍然跌停。
第三次是1996年10至12月,沪深股市经过连续三个月大涨,沪综指涨到1258点,深成指涨到4522点。管理层于12月16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一文。其后,沪深连续跌停两天,随后股指一路下行。
第四次始于2001年。当年7月26日,国有股减持在新股发行中正式开始,到10月19日,沪指已从6月14日的2245点猛跌至1514点,50多只股票跌停。当年80%的投资者被套牢,基金净值缩水了40%,而券商佣金收入下降30%。
没有人能预测历史
对比以上历次股灾我们可以发现,中国A股市场的调整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是市场自身的选择。2005年以来,上证指数最高上涨了5.2倍左右,在技术上有强烈的调整要求。而在股指调整同时,从紧货币政策会否导致宏观经济“硬着陆”?国外次贷危机会否导致全球经济放缓?在滞胀预期下,上市公司业绩会否“大滑坡”?以上各种因素交织,暴跌不足为奇。当然,非理性的恐慌性杀跌也扮演“落井下石”的角色。
就如同没有人能预测历史一样,从历次经验来看,没有人能够完全预测股灾发生时,市场何时会止跌。恰恰相反,许多预测往往被证明和市场是相反的。所以,我们还是要学会尊重市场的选择,并且顺应市场的趋势。在市场明显“熊出没”频繁的时候,我们最后避开它;如果市场转暖了,我们再接近它。而试图“抄底”的过度投机者,往往是“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