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主题 : 网友声讨王石(ZT)
风云行者 离线
级别: 一级荣誉会员

UID: 989
精华: 2
发帖: 752
在线时间: 349(时)
注册时间: 2007-03-16
最后登录: 2012-02-27
楼主  发表于: 2008-05-22   

网友声讨王石(ZT)

网友齐声讨:王石的良心有多少?



2008年05月21日 15:01:23 中财网
  "以后喝王老吉,存钱到工商,还是用移动,买电器到苏宁,买保险选平安,喝白酒喝泸州老窖(000568),DVD买步步高,买药修正牌,上网用QQ,运动服装买李宁,电脑买联想,洗衣机买海尔,空调买美的,开吉利车……"
  "王石不管你征服多少座高峰,你的心灵却高不过一座坟头。致王石,尊重你的决定,鄙视你的人格!"
  5月20日,两则消息在数万QQ群中快速传播。此刻是全国哀悼日第2天,13亿中国人悲恸,情感力量将企业们一分为二,一边是王老吉们,他们在这次地震中慷慨解囊,竭其所能,赢得国人尊重;另一边的代表是万科--董事长王石因博客中"捐款以10元为限"成众矢之的。
  这些赞扬和批评无疑带着情绪,是什么点燃了人们的情绪?与其说"铁公鸡"在捐款中的吝啬让人愤怒,不如说王石们的言论让所有企业卷入史无前例的群体公关危机。
  好在万科今天发公告称,将投入1亿元公益性资金参与灾后重建。
  "罪人"王石?
  5月20日上午9时55分,王石博客"山在那"发表最新文章《为生命而存在的建筑》称,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后,万科专家组迅速赶赴灾区勘察建筑抗震性能和毁损情况,王石本人也到了3座城市、3个县城和4个镇。"这是住宅建设者的思考……是让 '建筑赞美生命'的真谛。"王石说。
  这已经是王石在5月12日之后更新的第11篇文章,无论是《万科在行动》、《赈灾,才开始》,还是《明确第一要务,不要泛慈善化》、《不放高音喇叭也可以做慈善》,王石似乎一直都在努力撇清自己及万科与捐款"铁鸡公"的关系。这与一周来万科遭遇的舆论压力息息相关。
  "坚决不买万科的房子!""我们交了定金,现在要退房"……连日来,在QQ群中网民们纷纷号召集体抵制万科。中国最大房地产企业万科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公关。
  王石可能因此成为万科的罪人。人们指责万科的最初出发点是这家2007年净利润高达48亿,在四川重灾区有多个开发项目的这家全国最大房产公司仅为地震捐款区区200万元,真正点燃公民们群体情绪的是王石在5月15日发表的一篇博客《毕竟,生命是第一位的》。
  王石在文中列举以下观点:第一:万科捐出200万元是"适当的数额",中国是个灾害频发的国家,赈灾慈善活动是个常态,企业的捐赠活动应该可以持续,而不成为负担;第二,万科对集团内部慈善的募捐活动,提示每次募捐,普通员工的捐款以10元为限,其意就是不要慈善成为负担……
  尤其是第二条,有网民认为,王石的200万元本来就"寒酸",何必还在博客上大谈"捐款负担",以及对普通员工个人的捐款上限?据媒体报道,王石的"10元为限"言论也让一些万科员工"难以接受"。
  王石让万科捐款200万的后果远远不及他的言论,在接下来一段时间,公众与一部分企业的情感对抗更加强烈。
  谁比谁理性
  从一开始,王石的捍卫者亦大有人在,他们认为,2008年以来中国房地产企业进入"寒冬",销售增长滞涩,贷款门槛提高,融资环境转恶……大地震之后可能确实自顾不暇。但在媒体几乎清一色的批驳报道王石言论后,更多企业开始陷入公关危机。
  与王石交厚的潘石屹很快卷入了"铁公鸡"之争:他以SOHO中国基金会的名义捐款200万元。尽管潘石屹连日来在博客中竭力书写SOHO中国员工的悲哀,国人依然以其实际行动不过关将其划入 "铁公鸡"名单。
  王石的言论继续遭到批驳
  谁比谁更理性?"能力越强,责任越重"成为这场争论的一方对企业家表现最简单的评判标准,若以"理性"原则统一双方的辩论基础,以上标准恐怕比"负担论"更有说服力。
  那些最慷慨的中国企业,财务状况并不都比 "铁公鸡"们宽裕太多。最直观的莫过于对比房地产行业与科技电子行业。电脑和家电企业中,格力集团捐款2052万元,联想集团、海尔集团捐款1000万元,长虹集团捐款652万元,海信集团捐款600万元。而这5家集团的上市公司的利润总和,也仅仅是万科利润的一半左右。
  即使将同为房地产行业的蓝光地产、泛海集团、华侨城与万科比较,王石的"负担过重"也站不住脚,这些开发商无论在开发规模、风险承受能力和资金实力上都尚不及万科,却都在此次赈灾中捐款千万以上。
  同样被人们指责为"铁公鸡"的还有一批外资企业。戴尔捐款200万人民币,AMD捐款100万人民币,英特尔捐款200万人民币。有网民愤怒地将一些外资企业对此次地震的捐款额,与2004年他们对东南亚海啸的捐款额做比较,以此发动对相关企业的抵制。
  网民们用"血浓于水"形容当前的态势,他们认为,在关键时候,只有华人企业最能挺身而出,慷慨解囊,文章开头的那段话正是网民"理性"的直接反映。
  更严厉拷问
  当王石们在网上的 "恶名"里愈陷愈深同时,乞讨者的捐款让网民们对"铁公鸡"的批驳找到新的根据。5月17日,南京一位名叫徐超的67岁乞讨者捐出了自己当天所有的105元,两天后,他再次捐款339.01元;另一位无法直立行走的残疾乞讨者,在广州将仅有的30多元全部捐出。
  在热传的 《王石不管你征服多少座高峰,你的心灵却高不过一座坟头》的帖子中,发帖者将矛头指向王石"有名"的个人爱好--登山,更严厉的良心拷问随之而至:
  1999年5月,玉珠峰,海拔6178米,登顶,合计花费256万;
  2000年4月,章子峰,海拔7143米,登顶,合计花费328万;
  2001年8月,慕士塔格峰,海拔7546米,登顶,合计花费365万;
  2003年5月,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登顶,合计花费360万;
  2003年12月,南极最高峰文森峰,海拔5140米,登顶,合计花费205万;
  2004年1月,南美最高峰阿空加瓜峰,海拔6964米,登顶,合计花费226万;
  2004年7月,欧洲最高峰厄尔布鲁士峰,海拔5642米,登顶,合计花费365万;
  2004年7月,澳洲最高峰科修斯科峰,海拔2228米,登顶,合计花费234万;
  2005年12月,顺利抵达南极点,合计花费355万;
  2005年12月24日,印度尼西亚查亚峰,海拔5030米,登顶,合计花费233万……
  最让人吃惊的是发帖者如何对王石每一次登山的费用如此清楚,数字来源权威性的质疑并没有妨碍人们将其与乞讨者的捐款对比。
  王石在博客上这样回应:"不要把做不做慈善同一项体育竞赛和个人运动喜好相提并论。照您的逻辑,似乎既然发生大地震……不要泛慈善化。"
  有人认为,也许王石的本意并不是登山比生命重要,但在这种群体情绪激昂,国人万众一心抗灾的关头,这样的言论不合时宜,反而加剧了企业家与公众的情感裂痕,带来愈加严厉的良心拷问。
  众怒不可犯
  5月20日,对王石的批判蔓延到更多企业家。马云成为第二个众矢之的的人物。网络上传播称,阿里巴巴董事会主席马云只为汶川大地震捐款1元钱,很多人还援引马云的话--"对那些荧光灯下的慈善捐款,我觉得每次1块钱就够了。"
  这个消息当然是向被王石伤透了心的公众又撒一把盐。幸运的是这很快被证实是一个谣言,因为马云说这句话时是在2006年10月,他当时的意思是比喻企业应该通过做大做强,创造更多就业及税收回报社会,此时离汶川大地震还有两年时间。
  网友调查到,阿里巴巴公司和员工捐款为594.7万元,设立灾后重建基金2500万元,通过阿里巴巴平台募集资金1650万元,总计捐款和募资4744万元。与真相大相径庭的批判何以传播如此之快?除了来自非正当的幕后竞争者外,人们反思,被之前王石等言论刺激的公众,已经不容再来一次爱心伤害。
  许多人的反思最后仍回到王石,那篇有名的帖子写道,"虽然我们可以尊重王石先生的选择,虽然王石先生也有发表各种言论的权利与自由,但与此同时,王石先生通过一系列行为与言论,充分说明他只是一个普通人……一个我们不再崇敬的人。而这一切与钱无关,而与王石先生对捐款的言论有关。"
  最后这句话恰如其分地点出了整个事件的真正动机。众怒不可犯--所有在中国经营市场的企业家都必须认清一点,遗憾的是,万科董事长王石在全民众志成城之时犯了严重错误。
  据最新消息,万科A今日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参与四川灾后重建工作,并表示工作为纯公益性质,不涉及任何商业性的开发,同时,公司将在净支出额度人民币1亿元以内参与上述工作。公告称,综合现场和其他渠道收集到的消息,其认为灾后恢复重建的工作,将是一个长期的持续过程,需要社会各方力量的支持和援助,而万科参与该项工作能够发挥自身特长。(许鹏 孙嘉夏)
  每日经济新闻
琢磨市场,就是琢磨人心
描述
快速回复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