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行长周小川日前表示,信贷控制政策主要是为控制通胀而采取的临时措施,并不是中长期的政策取向。其重申,中国将逐渐扩大人民币汇率弹性。而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则回应称,"鼓励中国加速人民币升值步伐。"
周小川是26-27日在罗马参加第4届东亚及太平洋地区和欧元体系中央银行高层研讨会间隙作出上述表示的。能源和食品价格迅速上涨引起通胀压力不断加剧的挑战、金融动荡中可以吸取的教训、气候变化对中央银行政策的影响以及新兴市场经济体金融深化和金融一体化带来的新挑战等,成为本次研讨会的议题。参会的各国央行行长达成共识,力求维护金融稳定。
值得一提的是,周小川在回答记者关于通货膨胀是货币现象还是价格趋势的提问时指出,虽然经济学理论说通货膨胀是货币现象,但实际上取决于人们如何去理解。
周小川认为,由食品和油价推动的通货膨胀是一个全球现象。这一观点与部分学者所提的"国际原材料价格上升导致中国出现成本推动型通胀,中国是全球通胀上的一环"的观点颇为相似。
持有此观点的学者普遍认为,这种通胀将在中国经济中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对于此种通胀,不应实施过紧(顶多为中间偏紧)的货币政策,而应采取包括补贴企业、人民币升值在内的手段,帮助企业消化成本。
一位业内人士尖锐地指出,从银行的角度看,在当前市场化的背景下,央行选择信贷控制这样的"计划"手段,可能是"不合时宜" 的。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的观点是,央行可以通过继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发行央行票据等办法来控制货币量。"预计年内存款准备金还可能再往上调整2至3次,但短期内加息的条件并不成熟。"(记者 姚伟)
东方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