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 8月 15日 星期五 15:14
路透中文网分析员 冯涛 (只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当前中国是否已经进入了全民经济时代?答案是肯定的, CPI、PPI等主要宏观经济数据再也不是专业机构、专业人士所关注的对象了,民众对此也了如指掌。每次相关数据的公布,都能吸引所有中国资本市场参与者的眼球。
即便有个别阴谋论者跳出来指责新闻机构提前报导相关数据为“泄露国家机密”,相信广大个人投资者对数据本身的价值还是十分认同的。
本周初,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了6.3%,今年CPI涨幅已经连续3个月出现回落;同时7月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10%,创下了12年来的新高。
数据显示,CPI连续回落,而PPI却仍在“不懈”的冲高,至此,从今年5月份开始的PPI和CPI之间的“剪刀差”继续拉大。5月份PPI在本轮物价上涨中首次反超CPI 0.5个百分点,6月反超1.7个百分点,7月反超3.7百分点,预计8月份这个“剪刀差”还可能继续扩大。CPI与PPI持续倒挂的结果,就是使得中下游企业利润空间进一步受到挤压。当中下游企业效率提升到临界点时,将会形成新一轮的紧缩,同时未来面临深层次结构性调整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为什麽会出现CPI和PPI倒挂现象?
一方面,目前PPI向CPI的传导基本失灵。当前中国经济价格体系受到了严重的扭曲,传导机制失灵成为中国经济价格体系中的顽疾。从去年底,为了抑制通胀,管理层坚决执行从紧货币政策的同时,有关方面对诸如成品油、电力、水、粮食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领域实行了严厉的价格管制,至此,我国价格传导机制彻底失灵。
尽管PPI不断的攀升,却不会直接传递到CPI,同时,由于中国下游产品市场总体供大于求,而且有关部门对中间产品实行价格管制,这就导致PPI向CPI的传导被最大程度弱化。
根据价格传导规律,PPI对CPI有一定的影响。PPI反映生产环节价格水平,CPI反映消费环节的价格水平。整体价格水平的波动一般首先出现在生产领域,然後通过产业链向下游产业扩散,最後波及消费品。产业链可以分为两条:一是以工业品为原材料的生产,存在原材料→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传导。另一条是以农产品为原材料的生产,存在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食品的传导。在中国,就以上两个传导路径来看,目前第二条,即农产品向食品的传导较为充分,但第一条,即工业品向CPI的传导基本是失效的。
另一方面,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胀水平的重要指标。但是,当前所公布的CPI数据与现实经济生活全然相悖。目前CPI的编制是以前工业化时代、前资本时代的消费作为衡量基准的,近些年民众消费所占比重最大、价格上涨最厉害的消费支出项目并没有包括在CPI中,如民众教育消费、医疗保险、住房消费等。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