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主题 : 请看好文章
长期投资 离线
级别: 银牌会员
UID: 149
精华: 12
发帖: 3974
在线时间: 7489(时)
注册时间: 2006-12-18
最后登录: 2011-09-27
楼主  发表于: 2008-09-17   

请看好文章

凤凰财经 > 证券 > 分析点评 > 正文《瞭望》:解决股市问题必须重建政府信用2008年09月17日 14:00《瞭望》【[url=javascript:zoomDoc(16);][/url] [url=javascript:zoomDoc(14);][/url] [url=javascript:zoomDoc(12);][/url]】 【打印[相关阅读]
中国股市跌幅最大近60% 《瞭望》建议设立平准基金
《瞭望》:政府应通过四大举措维护股市稳定运行
股市长期的恶性暴跌,不但对企业融资、投资和实体经济产生影响,不利于宏观经济的平稳发展,而且造成群众的财产性收入实实在在大幅缩水,使得中国社会最有消费能力的一个群体对国家的认同发生动摇,从而影响改革开放大局和社会稳定
日前,美国财政部宣布了对陷入困境的抵押贷款商房利美和房地美的拯救方案。这对中国的资本市场将会产生什么影响呢?中国A股自去年10月创下历史高点后,还不到一年时间,指数就跌去65%,市值损失近3万亿美元。投资者更是惨遭财富缩水的痛苦。美国这个被认为是最市场经济的国家,却在用行政手段救市,那么,以维护金融稳定运行,并把保护投资者利益作为自己工作重中之重,也已渐渐开始"市场化"治市的中国监管部门,是否能从中得到某些借鉴?
美国政府之所以要"干预市场",出手挽救"两房",除了担忧由此发生金融危机外,一个更大原因是为自己当初信用监管不当买单。美国"两房"的创建是隐含了美国政府的信用担保的,如果在"两房"出现危机而自身无力解决时,政府不出手挽救,也就等于美国政府撕毁了隐性担保协议,任由"两房"债券变成废纸,以后美国金融机构和政府发行的债券就别指望外国投资者来购买。所以,美国政府出手救助"两房",实际上也是在救自己,是要维持美国政府与 "两房"债券最起码的信誉。
这也正是目前中国股市的症结所在:管理层滥用政府信用和缺乏政府信用并存。前者表现在,不仅让一大批居市场垄断地位的国有企业上市融资,还以政府信用和国家优惠政策支持让它们获得高额市盈率。即使在股市非常疲弱,管理层依靠各大主流媒体连篇累牍强调维稳的奥运非常时期,大盘国企股也照发不误。后者表现在,当股市出现自由落体式的暴跌,广大投资者要求政府采取措施扭转跌势时,管理层却迟迟不愿出台实质性的措施来提振股民的信心。
股市当然应该市场化而最终也必然要走向市场化,但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新兴的转轨市场而言,市场化只能是一个水到渠成的结果,千万不能"揠苗助长"。而且,市场化后也不是说政府就可以不闻不问,在市场自身无力解决问题的时候,政府必须干预。
何况,中国的股市现在还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市场。从上市公司的IPO和再融资的审批,到基金的发行和QDII的开放,一直到国有股减持方案的设计等等,哪一个环节不都是由政府部门掌控?在政府政策仍然涵盖股市运行的主要方面时,一味强调用市场化思路来治理股市,任由市场自行寻找底部,这实际上是在撕毁此前政府与投资者之间达成的隐性担保协议。
股市本是信心经济。股市的信心来自于投资者稳定的预期,而预期很大程度上又来自政府的信用。所以,要稳定暴跌不断的股市,管理层为自己的信用失误买单,重塑政府信用。它包括两方面:一是对由政策失误造成的股市危机,再由政策纠正过来;二是在救市的过程中,政府与投资者建立一种新的信用模式,这就是基于市场规律的信用模式。因此,此轮救市,不是简单地采取降低印花税或发基金之类的行政手段,而是制度救市,或者是行政手段救市加制度治市的结合。
英国在撒切尔时代一样进行过股改,用以民为本的思维,将好的国营企业上市,将改革的利益归于全体老百姓,造就了一个各方受益、稳定而多赢的英国式股改。而我国管理层推崇的股改,却造就了大起大落、多方受损的动荡格局。而且对中石油在海外低价上市高分红而到国内则变身为超高价上市低分红致无数百姓血本无归、老公司对价放出巨量大小非而大量新公司不付对价继续产生无穷无尽的大小非等劣行,任社会各界如何提醒呼吁都不及时过问,任由市场崩溃,实在难说是以人为本。
具体来说,对目前影响股市发展的核心问题---大小非,无论是采用征收暴利税的形式,还是锁定出售期限,或者是像管理层主张的那样采用可交换债券的方式等,政府应该尽快找出一种市场认可的方式,妥善地解决这一历史问题。
但长期而言,股市问题要彻底解决,必须对股市进行重新定位方有可能。股市的定位要适应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应也不能再把股市作为国企解困、重组和融资的手段,而应有更高目标。从国家发展大局出发,股市应为产业结构升级和构建自主创新经济体系,为中国的和平发展、促进中国经济的全球竞争力以及构建和谐社会服务。这也呼应了十七大提出的让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要求。
股市长期的恶性暴跌,不但对企业融资、投资和实体经济产生影响,不利于宏观经济的平稳发展,而且造成群众的财产性收入实实在在大幅缩水,使得中国社会最有消费能力的一个群体对国家的认同发生动摇,从而影响改革开放大局和社会稳定。所以,保持股市的平稳发展不但是资本市场的问题,还是一个政治问题,漠视不得。(本刊编辑部)



王敏超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UID: 13423
精华: 16
发帖: 1760
在线时间: 10816(时)
注册时间: 2007-12-30
最后登录: 2016-12-08
沙发  发表于: 2008-09-17   
《瞭望》怎么知道没有平准基金?
为新股保驾护航的,看身影,有点像它。
2009  到牛年 喝牛奶 盼牛市
zhang-qiming 离线
级别: 特级荣誉会员

UID: 9974
精华: 7
发帖: 1568
在线时间: 3847(时)
注册时间: 2007-10-06
最后登录: 2015-03-26
板凳  发表于: 2008-09-17   
主板退市股未清欠就直接退市这一事件就是政府撕毁与投资者之间达成的隐性担保协议。
88 离线
级别: 普通会员
UID: 14572
精华: 0
发帖: 34
在线时间: 127(时)
注册时间: 2008-08-02
最后登录: 2008-11-28
地板  发表于: 2008-09-17   
            我们的政府只会与民争利,为自己解困。
华山 离线
级别: 管理员

UID: 28
精华: 93
发帖: 10718
在线时间: 5319(时)
注册时间: 2006-11-30
最后登录: 2024-08-13
4楼  发表于: 2008-09-17   
腐败新“变种”
腐败新“变种”

作者:贾柱 来源:中国工业报 日期:2008-9-16

  被舆论高度关注的郭京毅受贿案,最近有了新的版本:有消息说,郭京毅案并未移送北京市检察机关,而是由中纪委和最高检察院直接负责;还有消息说,郭京毅的受贿案,并非传言所指的某特定外资并购项目,而是涉及多部有关外资并购的法律法规制定和司法解释。

  尽管目前此案的案情尚未公开,但郭京毅涉嫌重大犯罪,已不容置疑。

  郭京毅今年44岁,198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后进入外经贸部(现商务部)条法司工作,历任副处长、处长、副司长,去年3月出任条法司正司级巡视员。郭京毅曾兼任商务部反垄断办公室副主任,近年来出台和修订的一系列重要投资法律———如《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关于外商投资的公司审批登记管理法律适用若干问题的执行意见》等皆与之有关。

  与郭京毅同案的北京思峰律师事务所主任张玉栋,是郭京毅的北大同班同学,两人曾经在同一宿舍住了4年,交情甚好。张玉栋领导的思峰律师事务所曾经参与多部法律起草,其中包括2006年商务部等部委出台的《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的起草。此法规是在2003年的《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的基础上修订完成的。

  郭京毅案的另一关键人物,是曾经在外经贸部(现商务部)投资法律司工作,后供职于思峰律师事务所的刘阳。刘阳曾经参与起草多部外资法律、投资法律,并且是2003年的《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这部法规的主笔起草者。而从时间推算,郭京毅当时任外经贸部条法司副司长。

  所有这些迹象表明,郭京毅的涉嫌重大犯罪,很有可能涉及在多部有关外资并购的法律法规制定过程中受贿,且聚焦于2003年出台的《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和2006年出台的《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如果涉嫌罪名查证属实,这可能成为商务部第一案,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起在法律制定过程中的官员受贿案件。

  郭京毅案的曝光,表明作为源头腐败的立法腐败,已经浮出水面。而立法腐败中表现最突出的,无疑是行政立法腐败。据悉,郭京毅在商务部任职20余年,一直参与和负责外资法律、投资法律的制定及修改,如果他在法律法规制定过程中受贿的罪名成立,将可能波及中国所有外资并购项目。

  政府官员的腐败,经常和政府的部门利益联系在一起。如果说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的郑筱萸案,表现了“既得利益部门化”的特点———在所谓的势力范围内,巧立名目,暗箱操作,收受贿赂;那么郭京毅案,则表现了“部门利益法制化”的特点———在行政立法的过程中,预留“设租”和“寻租”的空间。一方面,使政府部门的既得利益和未来利益,固化在法律文本中;另一方面,又为腐败分子的中饱私囊,打开了方便之门。毫无疑问,这是腐败手段和形式日益多样化的一种新方式,一个新“变种”。

  由于一系列外资并购案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特别是维护中国经济安全、防范外资控制关键产业的呼声日渐高涨,本报2005年曾经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开展了“合资变局特别策划系列报道”,结果发现中国装备工业的竞争格局和发展业态出现了令人担忧的状况,我们的一些行业排头兵企业在遭遇合资变局时,往往不过三招两式就在外资面前败走麦城了。而对外资并购,政府的缺位、错位和越位现象,竟然十分普遍。所以然者何?当时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现在,郭京毅案“东窗事发”,这个谜团或许可以打开。

  看来,从源头上防治腐败,把反腐败斗争推向深入,仍然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三板问题解决的进度与力度,取决於投资者觉醒度

(注:本人保证在论坛所有发言均是真实意思的表示,但绝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务必谨慎)
华山 离线
级别: 管理员

UID: 28
精华: 93
发帖: 10718
在线时间: 5319(时)
注册时间: 2006-11-30
最后登录: 2024-08-13
5楼  发表于: 2008-09-17   
郭京毅腐败案有惊人进展
郭京毅腐败案有惊人进展(ZT)  Post By:2008-9-5

商务部条法司官员郭京毅腐败案有惊人进展,据内地媒体透露,郭是因为在涉及有关外资并购的法律法规制订和司法解释时,收受外商贿赂,在法律上留“后门”偏帮外商在中国进行行业并购。 

  如果消息属实,那么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宗曝光的经济汉奸案件,这也是中国经济主权沦陷的一个重要标志。郭京毅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精通国际商法,他在商务部任职二十二年期间,一直参与以及负责外资法律和投资法律的制订、修改。如果他在法律制订过程中受贿罪行成立,将可能波及中国所有外资并购项目。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由于法律法规缺失,国际垄断资本集团在中国跑马圈地,大肆进行行业斩首式并购。这些垄断集团瞄准各行业市场占有率的前五名企业,进行合资并掌握控股权,然后使合资企业长期处于亏损或微利状况,迫使合资的中方撤出,最终,外资达到控制垄断企业的目的,并在此之后“神奇地”使独资公司恢复盈利。 

  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在工业主要产业的三十九个分行业中,外资市场占有率有两个行业超过七成,四个行业超过五成,九个行业超过四成。因此,一些学者惊呼,中国面临八国经济联军的入侵,国家经济主权已然不保。相比之下,中国资本在西方国家的并购,却处处受到刁难和攻击。 

  收受好处影响立法 

  正是对国家经济主权的担忧,内地不少学者和舆论指摘主管外资并购的国家商务部监管不力,但商务部官员却对此不以为然,认为外资并购是大势所趋,而且“有利中国”。

  在外界压力下,政府在○三年和○六年先后推出《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和《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两部法规,而郭京毅正是这两部法规的主要操刀者。 

  这两部法规出台,规定不够明确,操作性也不强,并没有改进政府对外资恶意并购的监管,令外资尤其是国外热钱轻松进入,或者变相进入敏感部门,威胁到中国的国家经济安全。

  从目前情况看,很可能有人在制订相关法规时,故意留“后门”让外资钻空子。

  有学者就曾揭露,跨国垄断集团以安排出国观光、子女境外就读、协助转移资产等条件,或以参加国际学术研讨、邀请做访问学者、授予名誉学位或职称等为诱饵,吸引中国官员、学者为其力,对中国相关部门决策与立法施加影响。

  当时,外界还以为这只是耸人听闻,但如今郭京毅案件的揭发,已是最好的证明。这也说明,中国很大一部分经济主权已经不掌握在自己手中。虽然站在前台制订法律的是黄皮肤的中国人,但幕后操控的却是白皮肤的洋人,前台的中国人,只是一名行尸走肉的傀儡。
三板问题解决的进度与力度,取决於投资者觉醒度

(注:本人保证在论坛所有发言均是真实意思的表示,但绝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务必谨慎)
描述
快速回复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