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主题 : 刘墉处世秘笈(1)
华信 离线
级别: 特级荣誉会员

UID: 2890
精华: 73
发帖: 1699
在线时间: 7261(时)
注册时间: 2007-04-25
最后登录: 2021-09-04
楼主  发表于: 2008-10-07   

刘墉处世秘笈(1)

阅读提示

  刘墉有很多头衔:画家、作家、演说家……而他最喜欢最认可的称谓却是“生活家”。在这部“处世秘笈”中,刘墉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挥洒谈笑,卷舒风云,在轻松幽默的话语中道出了人生的智慧和处世的哲学。深入浅出、以小见大,这是刘墉“心语”的最大特点。它是处世秘笈,同时也是一本字句中藏满关爱与温情的“墉体散文”。



祸从口出

有道是“沉默是金”,在谈怎么说话之前,我先得谈怎么不说。因为祸从口出,常常不说要比说好得多。

举个最近的例子吧!台湾地区有位“官员”在被质询的时候说错了话,被K得满头包。事情是这样的,台湾南部连日豪雨,造成淹水,于是有人问“农委会”的“官员”该怎么帮助受损的农民,那位官员回答:“根据我们的统计,云林、彰化、高雄,他们都没有达到我们所谓的天然灾害救助办法的标准,比如说云林要达到1亿8000万,事实上,三个地区加起来损失差不多2000多万而已。”

各位一看,就知道他为什么被K了,只怪他多讲了那“而已”两个字。 如果他讲“三个地区加起来损失差不多2000万,没达到救助标准。”

怎么可能有问题呢?
请各位千万别怪这个“官员”笨,要知道我们很多人都有这种“多说半句废话”的毛病,而且往往因为那半句废话出问题。
举个我自己的例子,有一天我跟朋友约好中午碰面,因为办公室忙,出门晚了些,对方着急了,又不知道我的手机号码,就拨电话到办公室问。电话是我秘书接的,她挺聪明,说“刘先生早出门了,应该在路上,马上就到了。”
你说,她不是答得很好吗?偏偏她画蛇添足,又加一句:“刘先生很忙的!”
我那朋友一听就火了,回一句:“他忙?我不忙吗?”跟着就看我进门了,又把那火发到我头上:“你秘书说你忙,好像你迟到有理似的,你要知道我也忙耶!”
再举个大家常碰到或常犯的毛病。
你是职员,老板问你今天客户一共叫了几箱货。

平常一天有100多箱,那天特别少,只叫了10箱。你是不是很可能答:“报告老板,今天只叫了10箱耶!”

你现在想,一定觉得这样说没什么错。但我要很郑重地告诉你:如果你只是个小职员,小主管,你错了!除非你是合伙人、大主管、或老板娘,你最好不要说“今天‘只’叫了10箱。”而应该讲“今天叫了10箱。”

为什么?因为你不是老板,你应该先客观的把事实数字告诉他,下面他要跳起来,或大吼:“什么?才叫10箱?怎么搞的?”都是他的事,你没有资格用你的主观去影响他。

在心理学上有个实验——给许多人看一段车祸的影片,然后一个一个分开问他们那车祸的情况。当问的人用:“请您回忆一下那意外的情况。”或“请您回忆一下那车祸的情况。”又或者“请您回忆一下那惨剧的情况。”因为使用“意外”、“车祸”、“惨剧”的词的不同,会造成那些答话的人很不一样的形容。

连小孩都一样!我们都认为小孩最诚实了吧!但是据实验,如果你让一个陌生人在幼稚园教室里走一圈就出去,然后问小朋友对刚才那个“好可爱的叔叔”,或刚才那个“怪叔叔”的印象的时候,可能得到很不一样的答案。为什么?因为你给了引导。

现在让我们回头想想,如果台湾那位“官员”只是客观地答:“农业损失2000多万”,而不是“2000多万而已。”是不是好太多了?



少说废话

去年12月我在台北参加了一个医学座谈会,到场的都是名医。其中有位医生谈到他的一个同事,有一天晚上背痛,跑回自己医院急诊,才到就不疼了。请当班的同事检查一下,认为没什么大问题,就回家了。没想到第二天正吃早餐呢,突然胸口剧痛,因为心血管剥离,送到医院,已经回天乏术了。

说到这儿,那位已经做大学副校长的医生突然当着几百位在场听众的面哭了。他哭急诊室的医生第一次没能细细检查,更责怪那死去的医生,明明自己是专家,为什么还那么轻忽,甚至自己说自己应该只是扭伤、神经痛,使得给他检查的医师这么一听,也就没往严重的地方去想。

我有不少医界的朋友,所以对医生挺了解。我发现医生虽然会给病人诊治,却常常忽略自己。偏偏因为他们是专家,当他自己认为自己没事的时候,别的医生也容易放松戒备,心想你自己都不觉得怎么样,谁比你更知道自己,应该就没事吧!

譬如我有个医生朋友,有严重的糖尿病,有一阵子他打球的体力很差,我偷偷问他太太有没有发现,他太太说不清楚病情,又说他丈夫是医生,自己会照顾自己。还有一回,我问这个医生朋友,总是建议过了50岁的病人做直肠镜检查,他自己有没有按时检查?

你猜我那医生朋友怎么答?他说他60岁了,从来没作过,检查出来怎么办?

你千万别觉得不可思议,要知道人都有个毛病,就是怕身体检查发现问题,有的人因此不查,连该作的定期验血都不作,就算有了病征去看医生,还可能有个潜在的心理,认为自己没病,也可以说他不愿面对自己的病,而且这心理可能包括医生在内。

说到这儿,进入了说话技巧的主题,也就是“少说废话”。千万别在应该听别人说话或专心做事的时候,在旁边啰啰嗦嗦。要知道,当你啰嗦的时候,很可能影响别人的判断,失去听别人意见的机会,或造成对方的错误。结果损失的是自己。

继续谈看病吧!你知道有多少病人,明明去找医生看病,却从一开始就自己在扮演医生吗?让我说个故事:

老王刚旅行回来,从在美国,就觉得胸口常疼,而且愈来愈严重,不得不去就医。按说他只要告诉医生他从什么时候、哪里不舒服、胸口怎么疼就成了。那老王却可能一见医生,先自己下判断:“医生!我最近左边胸口老疼,不过是老毛病了。每次提重东西,尤其旅行提很重的行李之后,就会疼!我这次八成也是因为到美国旅行一路行李提上提下造成的。

您给我开点止痛药就成!”

那医生心想这是老毛病了,再听一听、敲一敲,搞不好,医生一边听,那老王还一个劲地吹牛,说美国怎么好玩,迪士尼怎么精彩呢!结果明明应该做心电图,甚至戴24小时监测,到头来全没做,只给老王开点止痛和肌肉松弛的药,就让老王回家了。

老王当然也很高兴,因为医生证实了他只是因为提太重的东西,拉伤了肌肉,根本就是老毛病。

岂知,老王才进家门,突然一捂胸口,倒地不起,心脏病发,死了!

请问,是谁害了老王?是他自己啊!谁让他不该说话的时候说话,影响了医生的判断。

不必说的时候先说,是人们的通病,你可能知道当人数钞票的时候,千万别去打扰,却可能在银行职员给你填表格,或医生给你开药单的时候,一个劲地跟他说话,如果金额弄错了、账号写错了、药开错了,你要怪谁?

所以无论看病、装修、上银行、找律师,都要懂得有些话得先憋着。

不是不说,而是等该说的时候才说。



沉默是金

当你听说一个人深沉的时候,眼前很可能浮现一个“惜话如金、莫测高深”的画面。

“莫测高深”,正是你不说话的好处。当别人说,你只冷冷地听,除非你是听长官训话。假使两个人平等,你不讲话,就显得莫测高深,成了“他在明处,你在暗处”。

所以一个会说话的人,先要懂得什么时候不说,尤其当你没把握的时候,可以让对方先说,从对方的话里探虚实,甚至用这个方法偷偷学。

对!偷偷学!举个例子,你要买老式的家具,半窍不通,却又怕吃亏,你可以去家具店集中的地方,先到第一家店,一样一样看。老板过来,问你对哪种感兴趣,你只笑笑。于是那老板不得不主动介绍了:“您瞧瞧,这明式的如何?”

接着你进另一家,进去绕绕,老板问你对什么感兴趣,你说“明式的吧!”

老板立刻把你带到明式家具的那区,你再一样样看,不吭声。这时候老板看你正端详其中一样,说“喔!您要买明式的圈椅?”

你跟着又出来了,进下一家店,才进门就问“有没有明式的圈椅?”老板赶快带你过去,一样样介绍,看你正摸其中一把,就说“这可是海南的黄花梨,还有,您瞧!这里有瘿子,多漂亮!”

好!接着你又出来了,进下一家,而且这次进门就问“有没有明式圈椅,要海南黄花梨。最好带瘿子装饰的……”

老板一听,喝!来了行家。这时候,如果你问价钱,而且说:“我可是比价,你开,我不还价,但是如果贵了,我转身就走。”

请问,他能不开低一点吗?事实证明,你在行!最起码你看过不少,真是比价。

于是你可以拿着他开出的价钱,作比较,再去别家,甚至回你看过的前面那几家。

相反的,如果你当初嘴巴大,进店门先说“我要中国式的、老式的,比较古典的椅子,木料要好一点。”那老板能不立刻看穿,你是外行。碰上奸商又能不狠狠敲你吗?所以我说,你可以用沉默的方式去学习。学会了,再开口。

再举个真实的例子。我有个亲戚由朋友介绍看上一栋房子,除了觉得邻居的冷气主机在阳台上,有点吵,其它都满意,价钱是一百五十万。但是不知道合不合适,请我也去瞧瞧,作个参谋。

我找一天去了,卖房子的一路问我,我除了报个姓,别的一律笑笑。她又问我要看大户,还是小户,我指指天。“大的!”小姐赶快说当然是大的。接着带我进去,还一路介绍建筑外观啊!建材啊!建商多有信用啊!现在只剩下三个保留户,都是最好的啦!

我也都礼貌地点头笑笑,只是特别指指阳台,说:“邻居的冷气机好像会吵。”

那小姐差点跳起来:“喔!您一定来看过对不对?还是别人带您看过?还好啦!只要换成‘气密窗’就不会吵了,我们可以免费为您换。”

我又点头笑笑,找张椅子坐下,指指桌子说:麻烦您把价钱写给我。

小姐想了又想,还去打电话问长官,终于把价钱写给我了。

您猜怎么样?

我那朋友才问过,是150万。我拿到的是130万。

为什么?按说他是由朋友介绍,应该便宜啊!而我从头到尾没说几句话,凭什么比他问的便宜?

原因很简单,他因为有熟人介绍,人家知道他的底,就算开高一点,当天不成交,改天还能跟他联络,降价成交,而且说不定还得给介绍人红包。至于我,似乎看过房,又让她摸不清底儿,到头来反而捡个便宜。

沉默是金,果然是金啊!



识破障眼法

今天继续谈说话技巧中的怎么“不说”,但是这个不说,除了借机会听、借机会学,更重要的是你要借机会分析那个说话的人,尤其是当你不说,他却一直说个不停,甚至抢你话的时候,你更得小心,因为他说话很可能是障眼法,把你的注意力分散,免得你发现他的弱点,甚至弊端。

举个例子,当我女儿出生之后,因为家里多了一个人,岳父母又来同住,不得不换间大一点的房子。房地产掮客知道我写作,需要安静,特别选了一户。她开着车带我和我太太去的路上,见到的果然全是幽静的住宅,她则一个劲地介绍四周的环境,甚至有哪些名人住在哪条巷子都介绍了。

要看的房子到了,外观很不错,她先指着门前两棵小叶的日本丹枫说那树龄有四十年了,值不少钱,又急着说要带我看客厅的大吊灯,匆匆忙忙带我太太进门。那吊灯果然不错,就听掮客小姐一个劲地介绍说是什么捷克名牌的水晶玻璃,一片片手工切割,上面一共挂了多少片,大概看我听得不耐烦了,她又猛抬头说:“对了!得带您先看看后院的景色,远远可以看见海湾呢!”快步往前走,推开门,把我们带到后院。看完后院,回房子,又带着我们往厨房餐厅走去,再上楼参观卧室。看我和太太挺满意,那小姐居然立刻掏出文件要我们下订,说有好多人要买,正考虑,我们如果不快,可能让别人先得了。

问题是,当我对她说我觉得客厅通往后院的门边好像有白蚁蛀的痕迹,那地板走上去也好像不太实在,又说前门外面的石头好像松了,是不是地基有移动的现象?

那小姐的脸突然僵住,因为当我们再过去检查,后门不但地板有白蚁,连门框都被蛀空了,只怕轻轻一敲,就会裂开。至于前门,也许因为很久没维修,连台阶都有点歪了。

我当然告诉她要考虑,上车之后,她要右转循原先的路回去,我说为什么不走另一边呢?坚持叫她左转,天哪!才出去二十公尺,就看见加油站、餐厅,一团乱。

原来她带我来的时候,特别绕路去住宅区里面,其实那栋房子在整个住宅区的边上,紧邻着吵闹的商业区。幸亏当她一路说、一路介绍的时候,我已经心存警惕。而当她急急带我进房子的时候,我又特别放慢脚步看前门的情形。当她指着屋顶的吊灯介绍的时候,我反而看地板。当她带我冲向后院的时候,我特别注意了一下后门。

那房地产掮客小姐的技巧很简单,她一方面掠过房子的弱点,根本不提;一方面不断说话,把我的注意力带开。

知道了这一点,以后你买自己不熟悉的东西,除了少说话、多听、多比较,而且要在对方指东的时候,除了往东看,也好好往相反的西边看看;当他指着天花板滔滔不绝的时候,你千万小心地上。

至于在办公室里,如果你是主管,当你叫一个职员进来问话,他不直接答,或答一半,忽然把话题岔开,好像另有急事向你报告,这时候你也得小心,会不会因为那人心里有鬼,怕你发觉,于是主动把话题带开?

在心理学上早发现人们会这样表现,连你的子女或另一半,当他们突然多话,而且常常抢着说,或一进门就主动找话题的时候,都有可能是声东击西。

至于当你自己是小职员的时候,更得以此为戒。就算你心里没什么鬼,也不能喋喋不休。你想嘛!“喋喋不休、言不及义”怎比得上“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把光芒让给别人

大约20多年前,有一阵子我跟着台湾的一位国画宗师作研究,除了每天看他画画,在旁边作记录,也常陪他出去。

有一天,陪大师去逛画廊,画廊的老板正好外出,一位很漂亮很有气质的小姐出来接待,据说还是刚留学回来的。我们一路看,小姐也亦步亦趋地陪在旁边,还不断介绍。大师虽然快90岁了,但是一点也不马虎,不但欣赏画,还细细地读画上题的诗句。有一张画是用草书题的,大概写得太草了,大师读着读着,突然停住了,皱着眉捉摸一个认不出的字。就在这时候,那画廊的漂亮小姐开口了:“您看不出来啊!是意思的意嘛!”按说问题解决了,大师应该可以继续读了,但是错了!只见大师脸色一整,沉声骂道:“这里有你多嘴的吗?”跟着一转身,怒气冲冲地走出画廊。

您想通了吗?为什么?

好!我先卖个关子,再说另一个故事:

我以前有位教授,学英国文学的,据说还去英国名校念了个很高的学位。学校里只要有英美的外宾来演讲,都由那位教授作即席翻译。

那教授确实学问好,常常外国人用英文讲30秒的,由他翻译的时候,他要用上1分钟。有人不解,问他原因,他说因为有许多西方的专有名词,怕大家不懂,所以他要多加一点解说。只是很奇怪,有些西方著名的学者,再次应邀的时候,居然会特别交代,换一位翻译。

您说,为什么?我也先不说,再讲个故事吧:

我认识一位谈话节目的名主持人,口才好、学问更好,加上用功,常常访问来宾之前,他自己先研究,所以每次访问都能切中要点,非常深入。有时候来宾说得不完全,他还能为来宾补充,或者由他自己先发表一番宏论,再请问来宾的意见。

按说上这主持人的节目多轻松啊!可是居然听说有不少人不愿上他的节目。

您猜为什么?等我说完第四个故事,再一起讨论吧!

我有个学生,长得既高挑漂亮,又有才气,以第一名从大学毕业,被系主任留下来当助教。系主任确实会用人,有眼光!单单加她一个助教,系里的人不但轻松多了,而且办出许多有声有色的活动,每个活动从设计、布置、发新闻到办开幕酒会,全由这位才女助教一把抓。

助教当了一年,她要升讲师,必须有硕士学位,于是报考系里办的研究所。按说近水楼台先得月,出题改卷子的全是系里的教授,她是包中的!

只是,放榜了,她居然没考上。

其实我早发现她可能会碰上问题。因为有一次她们系里办研讨会,我提早到,看见一堆记者正围着她问问题,只见她人又高又漂亮,站在记者中间有说有笑。等到她的系主任赶过来,记者说资料已经足够,可以立刻回去发新闻了。

我当时就想,她大概因为刚入社会,不懂得处世,非吃亏不可。

要知道,这世界上不知有多少人,甚至已经入社会很久的老鸟,还不懂得怎么把光芒留给别人,结果他明明是去捧场、去帮忙,甚至去牺牲奉献,到头来却得罪人。

同样的道理,前面的故事里,大师认不得的字,那小姐认得,那么快嘴地说出来,固然显示了她的学问,甚至在语气上表现得很轻松,好像说“其实很好认,不过是意思的意嘛。”她这不是让大师脸上无光吗?

至于那英文教授和主持人也一样。

你可以有才气,甚至比主讲或受你访问的人都强,但是毕竟今天他是主讲人或来宾啊!

华信 离线
级别: 特级荣誉会员

UID: 2890
精华: 73
发帖: 1699
在线时间: 7261(时)
注册时间: 2007-04-25
最后登录: 2021-09-04
沙发  发表于: 2008-10-07   
刘墉处世秘笈(2)


不要喧宾夺主

王勃的《滕王阁序》,相信大家都读过。据说王勃当时是经过江西南昌,应地方官员阎伯屿的邀请,参加滕王阁上的宴会。那阎大人早有准备,是要秀一秀他女婿的才华,所以前一天偷偷叫他女婿先打草稿,写篇滕王阁序,到时候再装作临时出题。别人没准备,他女婿好好准备了,当然能技惊四座。
没想到当这位阎大人拿出笔墨,装样子问宾客有谁愿意的时候,大家都谦让只有王勃不客气,居然把笔接过来就写。这下子阎大人火了,但火在心里,想这小伙子,真不识好歹,倒看你耍些什么。直到王勃写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才大为佩服。
可惜没过多久,王勃溺水,淹死了。一代才子,才活了27岁。
我常发奇想,想这王勃是不是被人推下水,害死的。会不会是那阎大人派人下的毒手?
为什么?因为王勃太不懂事了,明明是阎大人想叫他的女婿秀一秀,王勃怎么能喧宾夺主呢?就算他本事大,也不能这么不聪明啊!
只是话说回来,聪明人常做这类不聪明的事,别人十目看不了一行,聪明人一目十行;别人还猜呢!聪明人早看懂了,就好像有些天才学生,考卷才发下来不久,别人还在头痛的时候,他已经把卷子写完,大摇大摆出去了。搞不好还在外面吹口哨!你说这种人是不是容易遭同学嫉妒?
所以郑板桥说“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愈是聪明愈要懂得韬光养晦。愈是一脸聪明相的人,愈要懂得怎么遮掩自己的聪明,免得别人由妒生恨。
聪明人尤其要避免爱出锋头和快人快语的毛病,有时候为了把光芒让给人,聪明人甚至得大智若愚,装笨!
举个例子吧!我有位女同学,夫妻都是某大学电机系毕业的,太太在私人公司任职,丈夫在公家机构工作。有一天,丈夫陪他的主管到太太的公司参观,只见那主管一个劲地装内行,发表一知半解的高论,有时候真不懂了,才回头问下属。我那同学的丈夫明明应该都懂,却要想半天,才答出一点。
当天晚上,丈夫才进门,太太就火了,说:我原本以为今天碰上你的老本行,你会好好表现一番,让我在同事前很有面子,可你是怎么搞的?你脑袋坏了?把以前学的忘了?还是怯场?
丈夫一笑,说:“因为老板自认为是行家,我不能多表现”。果然,没过多久,那老板另有高就,推荐了我那同学的丈夫。又隔不久,那丈夫再到他太太的公司参观,就突然变成十足的专家了。

请问各位,我女同学的老公,是糊涂还是聪明?

要知道,这世界上有多少副手,比那正手强得多,只是懂得让一步,让他的长官去表现,直到最关键的时候才出手。我们常说“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在这儿可以改成“不是不秀,时候未到”。各位初入社会的朋友千万要懂得这一点。

甚至在吃饭和开会的时候,你都得弄清楚主角。一定要让那当天的主客坐上位,把谈话的焦点放到主人和主客的身上。至于开会的时候,你如果有不少好点子,不要全说是自己想的,也要照顾一下别人。譬如你可以说由于某某同事有天提到什么,使我想到可以如何如何,这都多亏他的提醒。你也可以把你前面发言的人的话带进来,附和几句,别把风头一个人出尽了。你要想想,只得到一个长官的赞赏,却失去下面一堆同事,值不值?

挡电话也有技巧

在过去的6章当中,我讲的都是处世的说话技巧。我虽然举了许多人心不可测的例子,是不是从来没有鼓励过说谎?
因为这世上最不会露马脚的话就是实话,当你撒一个谎之后,很可能得再用一堆谎来圆那个谎,与其如此浪费精力,而且总是心里有愧,何不从一开始就实话实说呢?
或许有人要说你从来不撒谎,那么我问你,你会不会吹牛?吹牛是不是撒谎?吹牛实在是撒谎的美丽代名词啊!
这下你又可能说,吹牛不伤大雅。没错!但是吹牛也有吹牛的技巧,你没吹好,只怕虽没伤了大雅,却伤了你自己。
举个例子,今天有人问你昨天到哪儿去了,你吹牛说:“我昨天去了某某博物馆看展览。”显示你有品位。你心想这展览的资料全在报上看过了,那博物馆你也去过很多次,吹一下,没问题。偏偏有人哪壶不开提哪壶,掐指一算,啊?昨天是星期一,那博物馆不是照例休馆吗?
你说,糗不糗?这种谎你何必撒呢?
再举个例子:有一天我打电话问一位老同学在不在,是他秘书接的,大概因为我老同学很忙,交代秘书一律说他不在,秘书就对我说:“我老板不在,他出国了!”我立刻答:“不在没关系,我是他的老同学,等下会过去把个东西带给他,我已经在路上了。”

没多久,我就到了,看见老同学正一脸尴尬地一边迎出来,一边猛道歉:“对不起!不知道是你老兄。”

我则幽他一默,说:“您不是出国了吗?想必你们大楼顶上有停机坪,刚坐直升机回来吧?”

接着他的秘书也出来,不断赔不是,而且又挨她老板一顿臭骂,骂她多嘴。是啊!说不在已经够撒谎了,何必还加一句出国了?

其实我的老同学也有责任。因为他明明在,却叫秘书撒谎。只是这种谎,常常是不得不撒的,尤其当你忙的时候,不能每个电话都接,最好的方法就是交给下面的人去挡。

问题是,挡有挡的技巧,差一点点,很可能差很多。

举个再简单不过的例子,主管常交代下面人,只要电话来找,就说不在。并且问对方是谁,留下电话,以便有空的时候回电。

说得一点也没错!那么让我们假设下面的情况——

叮铃,电话响了,秘书接起来:“凤凰公司,请问您是哪一位?”

“我是老张啊!”

“张先生,我老板不在!”

碰上当天老张情绪不好,搞不好会说:“他真的不在吗?还是因为听说是我,就说他不在?”

相反的,如果顺序换成:叮铃,电话响,接起来:“凤凰公司,请问您找哪一位?……真对不起!他不在耶!请问您是(我是老张)喔!是张总啊!我是不是留下您的电话,我老板回来好跟您联络?”

因为这秘书还没问对方名字,先说老板不在,对方就不会多心了。

还有一个技巧是如果你老板在旁边,或不远的地方,当对方说“我是老张!”你可以立刻大声重复一遍:“喔!张总经理啊!”

而且一边说一边看你老板,老板如果立刻点头、伸手,意思是接。你就马上改口,说:“啊!张总,真巧,我老板正好进门,您稍等啊!”

跟着,老板把电话接起来:“喂!老张啊!”

请问那老张会怎么想?他可能早猜到接电话的副手原先是为老板挡电话,只怕他还会高兴呢:“因为显然你重视我,所以挡别人,却不挡我老张。”搞得好,原来做不成的生意还做成了。

谁要你多那一句嘴

在进入主题之前,先让我说个笑话:
有一天我约了朋友下午3点来我的工作室。那天办公室里只有我一个人,偏偏在两点50分,我突然肚子疼,怕朋友到了,没人开门,打朋友手机,又没人接,急中生智,就写了一个纸条,贴在大门上,说“老王,对不起,我出去一下,10分钟就回来”。
问题是,不到10分钟,我就上完洗手间,把大门打开,摘下我贴的纸条。但是过了半个多钟头,都没等到朋友,*****机,也不通。
倒是不久之后,我的手机响了,正是那朋友打来的,劈头就问:“你不是说出去10分钟就回来吗?怎么我等40分钟了,你还没回来。”
我大吃一惊,问他在哪里,他说:“我在你大楼的门口等你啊!”原来他自己跑到大楼门口去等我,还是借楼下大厅的电话打给我。
事后我检讨,发现才撒了这么一个小谎,就出那么大的纰漏。问题是,我该怎么做呢?我总不好在纸条上写:“我上大号吧!”下一次再有这事,我显然得写“抱歉!10分钟之后开门。”
我说这个笑话,是要继续谈上一章的“实话实说”。当我们尽量做到不撒谎,一定说实话的时候,能不能毫无保留地说?
有一回,我打电话给一位老同学,他的秘书说:“我们经理马上就回来,他赶到银行去了。”我一看表,正是银行关门前。因为跟那人是老同学,后来就开玩笑地问他:“你刚才是不是去银行轧票子啊?”他听了大吃一惊,问我:“你怎么知道?”

我就实话实说:“你秘书讲的。”

请不要怪我告他秘书的状,他是我的好朋友,我不能不说他的秘书有多嘴的毛病。因为常常下面人多半句嘴,能整垮一整个公司。

不信我说个故事:

我有个朋友跟他合作厂商的负责人约好了吃饭。我的朋友先到,等了半天,另一人还没到。朋友就打电话去那人公司问,是员工接的,说看到老板匆匆忙忙赶到工厂去了。

我朋友心想:约吃饭的时间到了,除非有急事,不可能跑去工厂,会不会是为我生产的工厂啊?

生意人,多敏感!立刻拨电话去工厂,问某某老板是不是在那儿。工厂老板也笨,居然答:“他刚走,问题已经解决了。”

就这么几句话,我那朋友硬是挖出了内幕,知道工厂做的东西出了问题。虽然能补救,毕竟有过毛病,于是狠狠扣了一笔钱。

请问,这下面人一句话,是不是捅了大娄子?

知道了这一点,当有电话找你办公室的人,不在就是不在,除非绝对必要,千万别主动说那人去哪里了。如果有人找你出去,你可以说不方便、没空,尽量不要编谎言。话说回来,除非找你的人是你长官,你没空就是没空,何必向他交代你的行程?当你对同一辈的朋友报告自己行程的时候,常常在气势上先输三分。

尤其今天这个时代,大家都有手机,如果你做主管,除非有原因,不需要在出门前对职员说你到哪儿去了,只要告诉他们有事*****机就成了。

问题是,有些人明明是大老板,却每次出门都好像小孩儿向妈妈报告似的,一一告诉自己秘书,我先到哪儿,再到哪儿,搞不好还要秘书帮忙撒谎:“如果我老婆来电话,就说我去哪里了,就说我手机没电了……”

我告诉你,你这老板只要这么做,必定先矮一截,好像秘书成为你的上司,而且他知道了你的行踪,也就多一分说错话的可能性。

实话虚说

前两章我们谈到怎么“实话实说”,今天反过来,让我讲讲“实话虚说”。

虚说的实话,基本上还是实话,只是说得不够精确。

举个例子,现在不少电视和广告节目有CalIn,由观众或听众打电话进去。因为时间有限,每通电话不能长,甚至限制在30秒钟之内。

有一种人CalIn,就算给他5分钟也不够。譬如——铃!主持人接起电话。对方说:“喂!凤凰卫视吗?刘先生的《世说心语》吗?哎呀!我终于打通了,我打了不知道几百次了,每天都打,现在总算通了!刘先生,您好!我真佩服您啊!我今天打电话,是有话不吐不快啊!我憋在心里都快发疯了!我是说啊……”

他才说到这儿,已经30秒了,主持人已经谢谢他,去接下一通电话了!

这种人就是说话不够“实”。

各位别以为这是特别口罗嗦的人才犯的错,要知道有这毛病的还真不少。举个例子:

有朋友突然造访,正是吃中饭的时候。你问他吃了没有,他不直说,却绕弯子:“我今天起得很早,瞎忙,突然想到有个东西早该交给你,匆匆忙忙赶过来,说实话,我连早饭都没吃,可饿死了!”

他何不直接说他没吃呢?八成因为客气,扯了一堆。

如果你说话有这种毛病,一定要检讨,因为实话虚说的人,非但不干脆,而且容易显得不诚恳。

譬如你问你的部属,前天交代他的报告做好没有?

他不直接答,先说:“哎呀!报告长官,前天半夜下大雨,房子居然漏了,东边接水,西边接水,整夜没睡……”他是不是才说三句,你已经猜到他没做好。问题是听他这么说,你特别火大。因为他在答话之前,先找了一堆借口。

但是“实话虚说”也不是完全没用。很多人就用这种方法,既没有撒谎,说了实话,又能避免尴尬。

譬如有一位台湾政界的名人,为了选举拉票,不得不上一个很搞笑的电视节目,那主持人真够刁的,她居然问:“您都穿什么颜色的内裤啊?”

那位名人反应还真不错,一笑,说:“我都穿我太太知道的颜色。”

最有意思的是30多年前,当梁实秋跟他后来的太太韩菁清热恋,梁先生夜里回台北,我去机场采访他,问他什么时候结婚。梁实秋抬头看看天,笑说:“总得等天亮了吧!”

要知道,人都很聪明,听对方这么一说,知道他不愿意答,往往就不继续问了。结果,答的人没撒谎,说的是实话,却又等于没答。

实话虚说最好的就是你能不撒谎。

我记得当我二十几岁的时候,听一个画廊老板说过一段话,印象十分深刻。

那老板说:“我虽然做生意,但我不撒谎,当人家问我往哪个方向去的时候,我不愿意告诉他我去西边,我可以说我没去北边,也没去南边。”

同样的道理,当你乔迁,大家来贺,有人居然问:“您这房子真不错,多少钱买的啊?”他问得很唐突,你原来想说:“对不起!不能告诉你。”但是又怕让他尴尬。于是你可以换个方法说:“哎呀!这房子虽然称不上豪宅,但比我上一栋贵多了。”

你上一栋如果值100万,这栋花了150万、200万,你不是都能这么说吗?

再不然,如果那房子是150万,你可以讲:“可花了100多万呢!”或是说:“还好!不到200万。”

相反的,如果你不懂这个技巧,又装阔,吹牛说190万。偏偏前面有人问,你的另一半才说160万。不是马上就穿帮,显示你们两口子说话不实在吗?

说话的顺序

可能有不少朋友知道,虽然我大学是学艺术的,后来也在美国大学教艺术史,但是其中有5年,我转行当了电视记者。

记得我刚进新闻部的时候,因为文笔还过得去,每次写新闻稿都得到不错的评语。但是有一次报道一位钢琴大师到台湾演出,稿子送到主编那儿,却被打了回票,叫我重写,还骂了我一句:“外行!”

我那条新闻是先说钢琴大师飞抵台北的机场,受到许多乐迷的欢迎。再写大师到旅馆之后,开了个记者会,并在记者会里演奏了一段。

听我这么说,如果您是学新闻的,八成已经知道我错在哪里。至于一般人,恐怕会跟我当年一样,不认为有什么错。

就直接说了吧!我错在写这新闻的顺序。照规矩,后发生的事,也就是愈新的新闻,愈得摆在前面。我应该先写记者会,再写飞机场的欢迎场面。

或许各位读者会认为这有什么关系?其实关系大了。

让我先说个笑话给您听:

有个妈妈正在家烧饭,邻居太太突然大叫着跑来:“不得了了!不得了了,你孩子在街上玩球,跑到路中间捡球,有辆大卡车过来,你孩子……”

才说到这儿,孩子的妈妈已经晕倒在地。

那邻居太太急着大喊:“你怎么了?你别急啊!我是说你孩子差点被车撞上。他没事啊!”搞不好,那孩子虽然一点也没受伤,他妈妈反而因为心脏病发,进了医院!这要怪谁?怪那邻居太太啊!她为什么不一开始就说:“刚才你孩子差点被撞。”就算要描述惊险的场面,也可以接下来再说啊!

何止碰上紧急状况要先说结果。就算一般人,也必须懂得这种说话的原则。

记得我女儿上初中的时候,有一天电话响,我接起来,是女儿校长打来的。那校长没说她是校长,居然先说“没有急事!”然后讲:“我是某校长,只是要告诉你个好消息,你的女儿得奖了。”

她为什么不说:“我是校长,我要告诉你一件事,你的女儿在学校如何如何……”

因为她怕我着急,怕我吓一跳,以为孩子在学校出了事。

再让我说个可能发生在大家身边的例子——

一位老板,下午去开会,才回公司,就见一个职员匆匆忙忙跑来:“不得了啦!不得了啦!我们的东西出问题了,因为手续少办一项,被押在海关上不了飞机。”

就跟前面说的那个妈妈一样,老板听到这儿,因为血压高,差点晕倒。

哪知道那职员继续说:“幸亏我跑去,托关系,把手续补办好,东西及时上了飞机,现在应该已经到了。”

你说他可恨不可恨?如果你有这样的员工,或自己不懂说话的优先顺序,一定要改,免得造成很大的困扰。

现在各位应该了解,为什么写新闻稿要把最新发生的事先写,或者先提重点。

知道了这一点,你开会或演讲的时候可以先说你要谈什么主题,甚至告诉大家,你要分成几点来讲。因为如果你不先说,又在演讲的时候分成第一点、第二点、第三点,大家可能一边听,一边偷偷着急,怕你说上十几点。搞不好,你才讲到第三点,已经有人看手表了。

你甚至在打电话的时候,可以先说明会讲多久。

举个例子,你下午五点钟打电话,对方可能正要下班,不打算跟你谈,但是当你说只占用他三分钟的时间,他就同意了。结果你的竞争者隔天才能谈,你却前一天已经把事情办妥。而且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会给人精确、有效率,并且为人考虑的好印象。

描述
快速回复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