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主题 : 三板问题为何得不到解决?
qwer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UID: 980
精华: 40
发帖: 2331
在线时间: 8738(时)
注册时间: 2007-03-15
最后登录: 2017-07-04
楼主  发表于: 2008-10-31   

三板问题为何得不到解决?

管理提醒: 本帖被 横刀 执行加亮操作(2008-10-31)
三板问题为何得不到解决?

    国有资产或公有制企业的前途,若没有严格的符合公有的操作规范和程序,最后都要:或者是沦落到彻底无人管的无人所有,或者是变成事实上的个人或集团私有。中国三板的问题恰恰就是这样,国家的股市被利益集团完全攫为了私有,成为了个人、集团的敛财机器。
      截止到2006年,已查出用造假手段圈钱的上市公司就有20多家。查出来怎么办呢?据说有一半的案件受理不开庭,或开庭不判决。如银广厦诉讼标的1.75亿,涉及80多名原告,法庭受理后只判了一个,其他均未开庭。东方电子案涉及原告六、七千名,诉讼标的4、5亿元,该案已经过证据交换,但始终未开庭。还有什么生态农业也是立案不开庭。济南轻骑、郑百文是开庭不判决,等等。
      为什么会是这样?因为政府和企业是沆瀣一气的,企业代表了“全民的利益”,个人注定是要被牺牲掉的。
这就是三板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的真正原因。
愚民政策虽然造成了沙漠,却绝难征服民心。 ---《解放日报》1942年4月23日
(注:所表述的是本人个人看法,仅供参考和讨论,绝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务必谨慎)
华山 离线
级别: 管理员

UID: 28
精华: 93
发帖: 10718
在线时间: 5319(时)
注册时间: 2006-11-30
最后登录: 2024-08-13
沙发  发表于: 2008-10-31   
不变的垄断,证监会的畸形权力
发行审核:不变的垄断,证监会的畸形权力
[转贴 2006-03-14
中国新闻周刊  王晨波 陈晓 刘彦

10多年来,中国股票发行的审核权力,经历了上收—分权—半透明的演化过程,但变的只是审核形式

  从1990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至今,中国的证券市场已发展了15年。这期间,
证券的发行审核方式可谓变化多端:额度管理、指标管理、通道制、保荐制……各种称谓的背后是权力的转移和变迁。

权力拉锯的产物

“最初高层在对证监会的权力设计中并没有将发行审批权纳入其管辖范围。”证监会原发行部官员对本刊说。但经过中央和地方对于证券市场的几轮“权力拉锯”,最终形成了证监会垄断发行权力的格局。

与世界其他国家不同,中国证券市场是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成立的,最初上海和深圳两个交易所掌握着发行审批的权力。也就是说,谁能上市最终还是地方政府说了算。这种局面从证监会1992年10月成立之后开始改变,中国证券的发行监管权也开始缓慢“上收”。

1993至1995年,中国实行“额度管理”。其主要做法是,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先确定总额度,然后根据各个省级行政区域和行业的需要分配总额度,再由省级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来选择和确定可以发行股票的企业(主要是国企)。

在这个阶段共确定了105亿股发行额度。此后,股票发行又实行了“指标管理”。即由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确定在一定时期内应发行上市的企业家数,然后向省级政府和行业管理部门下达股票发行家数指标。省级政府或行业管理部门据此推荐预选企业。

“额度管理”和“指标管理”,都是以指令性计划为特点的“审批制”。这一阶段地方及一些部委在股票发行上拥有很大权力。

这局面直到1998年才告一段落。1998年 2月,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国务院证券委与中国证监会合并组成国务院直属正部级事业单位,即现在的证监会。

在权力上收过程中,经历了很多颇有意味的“拉锯”。据了解,当时地方和中央各有一套审批制度;地方、中央对于证券市场的印花税分成也从三七分成变为全部收归中央。

证券发行的审批权完全收归中央后,证监会发行部就成了这一权力的载体。

行政化的审批制度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据原证监会一位工作人员介绍,在证监会内部,大家都知道,发行部收受贿赂的机会最多。“前些年,我们各部门都被要求向纪检部门交纳收到的礼品,发行部门交的数量最多。”这位前证监会官员对本刊说。

另一个例子是,一位发行部官员向上级组织交纳了别人送来的数万元礼金,并受到表扬。但其他部门的一些官员私下认为,上交钱财是嫌弃送的礼金太少。

由于发行部门生存环境复杂及各种不同意见丛生。最终,在90年代中期许多发行部的人员离开了证监会。

此时,中国证券市场还发生了“红光虚假上市案”。红光实业显然是审批制度下的产物。1998年11月20日,证监会公布了对红光实业、成都市蜀都会计师事务所等相关中介机构和有关责任人处罚的通报。

但作为审批机构的发行部却未因此受罚。这时,证监会的审批权在业内第一次受到广泛质疑和批评,并引发了1999年的发审制度改革。

权力逐步演化

这次改革决定成立一个发行审核委员会(后简称发审委)。发审委由证监会、交易所、学者等多名人员组成,目的在于分化1999年以前的发审权力集中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改革中,“审批制”已经被“审核制”所替代,实现了“从计划分配制向委员会举手的形式上的突破”。

1999年实施的《证券法》明确规定:“国务院证券管理机构依照法定条件负责核准股票发行申请。”2000年3月《股票发行核准程序》颁布实施,标志着“核准制”的正式施行。

核准制取消了由行政方法分配指标的做法,改为由主承销商推荐、发行审核委员会表决、证监会核准的办法。

2001年3月,中国证券市场开始实行了核准制下的“通道制”,也就是向各综合类券商下达可推荐拟公开发行股票的企业家数。只要具有主承销商资格,就可获得2至9个通道,具体的通道数以2000年该主承销商所承销的项目数为基准,新的综合类券商将有2个通道数。

这被认为是象征性的变革,因为审核权力虽被分散的主体共同行使,但是权力本身并没有丝毫的削弱。原来由地方政府推荐上市公司变为由证券公司推荐的方式,看上去,只是一个简单的权力主体转变。

大部分证券公司都是地方政府所有,因此一些地方政府又卷入进来,形成了证券市场上新的利益集团。中国证券市场多次大的政策调整,都有这些利益集团的身影。“我在证监会时,不少政策调整都是先听券商说,然后才看到正式通知。”上述证监会前任官员对本刊说。

事实也证明了这次改革的效果并不好。最明显的例子是,2000年6月20日,证监会发审委核准海通海高科(000991)发行股票。这又是一桩虚假上市案,涉案人员纷纷被制裁。但发审委委员又是没有一个因此受罚。

有意味的是,此时,发审委委员的名单是保密的。证监会办公厅的一位人士透露说,一位证监会副主席曾建议名单公开,但结果发审委委员们纷纷抱怨,“很多公司肯定来找,个人安全问题也是很难解决。”后来,这个问题不了了之。

不公开的信息,在中国的资本市场往往就是稀缺的资源。80人的发审委名单刚开始就在投行和券商中暗自流传甚至蔓延到社会上。据说一证监会高官从火车站花费50元买到一份发审委名单,看过发现竟然一字不差。

这样的发审制下,中国证券市场上的劣质上市公司层出不穷,投资者收益难以保障。据统计,从1992年到2003年的12年间,深沪两市全部投资者的总体投资无任何收益。

这种状况又引发了2003年的发审新政。去年12月24日,新一届发审委委员登场。发审委委员由原来的80名缩减到25名,不但公开姓名,而且公布投票的结果。

虽然这是一种进步,“但发审委委员的权力并未有任何改变,相关的‘公关活动’也没有明显减少。”北京一位券商投行部总监对本刊说。

令人担忧的事发生了。2004年以来的新股发行中,基本沾染上以往上市公司的所有弊病。

在市场层面就是上市后业绩大变脸。沪深两市上市公司2004年半年报显示:上市不到三个月的北方创业 (600967),上半年该公司净利润,同比下降47.98%;每股收益同比下降68.91%;另外一支6月14日刚刚上市的汽车股——长丰汽车(600991),上半年公司净利润和每股收益同比下降22.12%和36.36%。

不变的垄断

对于这些似曾相识的乱相,证监会发行部门不仅事前没能防范,事后也没有有力的处罚措施。

令广大投资者愤怒的是,对于很多暴露问题极大的上市公司,也只是谴责了事。一个拥有极大权力的机构面对监管对象却显得软弱,这让人费解。

事实上,政府的过度参与乃是造成资本市场大环境扭曲的根本动因。在中国证券市场上,大量的国有股使政府成为最大的市场参与者。对证监会来说,即“受制”于政府又要“管制”政府,这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中国证券监管机构的角色定位和职能分配显得有些非驴非马。” 上海证券交易所研究中心主任胡汝银认为。从最初的“审批”到目前的“审核”,证监会的权力成为了一个平衡各级政府利益的工具,有人比喻,“监管者的坚牙利齿被包了起来”,证券监管过程甚至演变为一个复杂的政治过程。

与政府千丝万缕的联系,还使得证监会有着众多相互矛盾的目标。如稳定市场、保护投资者、满足各级领导和政府的偏好意愿等。目标之间的相互背离和矛盾,这些都极大限制了它监管职能发挥。

令人担忧的是,这种行政性权力还有“扩张冲动”的倾向。王小石案后,证监会基金监管部的一位人士甚至对本刊说,发审委的权力应该重新收归证监会,这显然是一种改革复归的想法。

目前看来,虽然已有两位前任发审委委员被抓,制度缺陷暴露无遗。但削弱权力过度集中现象的改革举措仍没有提上议事日程。而事实上,在大的体制环境未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现行股票发行监管制度改革就只能是一种过渡性和试探性的安排。

“根本上看,股票发行监管制度改革要与政府体制改革相配套和相一致。股票发行监管制度要逐步减少行政干预色彩并向注册制过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部长郭励弘说
三板问题解决的进度与力度,取决於投资者觉醒度

(注:本人保证在论坛所有发言均是真实意思的表示,但绝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务必谨慎)
华山 离线
级别: 管理员

UID: 28
精华: 93
发帖: 10718
在线时间: 5319(时)
注册时间: 2006-11-30
最后登录: 2024-08-13
板凳  发表于: 2008-10-31   
三板股民是牺牲品,证监会自身利益与地方政府利益、部委利益冲突的牺牲品。
三板问题解决的进度与力度,取决於投资者觉醒度

(注:本人保证在论坛所有发言均是真实意思的表示,但绝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务必谨慎)
xsi 离线
级别: 金牌会员
UID: 13027
精华: 1
发帖: 800
在线时间: 1238(时)
注册时间: 2007-12-16
最后登录: 2009-11-09
地板  发表于: 2008-10-31   
以前是所谓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一起搞,现在是只搞所谓的经济了,教育全不要了,那还有啥搞头呢?
有外国人叫我们是“猪”,那是全民亢奋地“自信”地强烈回击啊!试问:为嘛这么激动?人家说我们是猪,难道有谁变猪了?那就是涉及到侮辱我们的人格?有人想过人家为什么要这么说么?
全民搞钱、全民吐痰、全民相斗!总有人得利!
股海虾米 离线
级别: 钻石会员
UID: 1311
精华: 2
发帖: 8514
在线时间: 3334(时)
注册时间: 2007-03-27
最后登录: 2020-07-14
4楼  发表于: 2008-10-31   
恐怕现在是顾不上了!……    
zhang-qiming 离线
级别: 特级荣誉会员

UID: 9974
精华: 7
发帖: 1568
在线时间: 3847(时)
注册时间: 2007-10-06
最后登录: 2015-03-26
5楼  发表于: 2008-10-31   
华老,您整理这些审批方面的资料对我们的认识提高是一大贡献!
霰瓣孤悯 离线
级别: 管理员
UID: 313
精华: 43
发帖: 4057
在线时间: 7111(时)
注册时间: 2007-01-21
最后登录: 2019-06-28
6楼  发表于: 2008-10-31   
引用
引用第2楼华山于2008-10-31 08:00发表的  :
三板股民是牺牲品,证监会自身利益与地方政府利益、部委利益冲突的牺牲品。

这话一针见血!三板难民在某些官员或者个别部门虽能找到个别的同情者,但复杂的利益纠缠,也使其无能为力。只有最高当权者下决心,才有可能解决问题。
德创智信
chinaszy 离线
级别: 荣誉会员
UID: 27
精华: 2
发帖: 1723
在线时间: 1340(时)
注册时间: 2006-11-30
最后登录: 2012-10-06
7楼  发表于: 2008-10-31   
我国是人治社会,不是法治社会!法制是做给老百姓看的!
三水股民 离线
级别: 一级荣誉会员
UID: 9872
精华: 48
发帖: 4242
在线时间: 12799(时)
注册时间: 2007-10-05
最后登录: 2020-10-15
8楼  发表于: 2008-10-31   
只有不懈*****才是退市股民的唯一出路,面对巨大政策性损害带来的损失,退市股民连自己都不着紧,还去指望领着高薪厚碌、不知民众苦痛的证监会官员着紧吗?!他们每人的任期不过几年,做事得过且过是他们的一向作风,届满后拍拍屁股走人就一切都关人x事了!
三水股民 离线
级别: 一级荣誉会员
UID: 9872
精华: 48
发帖: 4242
在线时间: 12799(时)
注册时间: 2007-10-05
最后登录: 2020-10-15
9楼  发表于: 2008-10-31   
只有不懈*****才是退市股民的唯一出路,面对巨大政策性损害带来的损失,退市股民连自己都不着紧,还去指望领着高薪厚碌、不知民众苦痛的证监会官员着紧吗?!他们每人的任期不过几年,做事得过且过是他们的一向作风,届满后拍拍屁股走人就一切都关人x事了!
0909 离线
级别: 特级荣誉会员

UID: 39
精华: 37
发帖: 13290
在线时间: 6325(时)
注册时间: 2006-12-05
最后登录: 2020-02-04
10楼  发表于: 2008-10-31   
不变的垄断,证监会的畸形权力
xiaocaobeihei
华山 离线
级别: 管理员

UID: 28
精华: 93
发帖: 10718
在线时间: 5319(时)
注册时间: 2006-11-30
最后登录: 2024-08-13
11楼  发表于: 2008-10-31   
中国股市五任官吏
刘鸿儒:(1992年10月26日~1995年3月30日)

    被称为“股界泰斗”的刘鸿儒是我国股市创始人之一。在证监会担任主席近三年间,刘鸿儒得了个“刘头”的称号。

  受命于危难之际
    1992年2月后,在国务院的指示下,国家体改委联合有关部委制定了13项股份制试点配套法规,随后各地股份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股票热席卷大江南北。是年,深圳爆发了在中国证券史上影响深远的“8•10”股票发售事件。8月9日~11日,深圳以发售认股抽签表的方式发行5亿元新股。从8日起,有超过100万的当地及全国各地的准股民在全市302个发售网点前排起长龙,准备购买百元一张的抽签表。到8月10日上午,抽签表全部售完。这天傍晚,数千名没有买到抽签表的股民在市内深南中路游行,打出要求公正的标语。入夜,少数人使用暴力,武警部队紧急出动干预。同时深圳市政府及有关方面决定,第二天增发50万张新股认购抽签表兑换券,基本满足了需要。“8•10”事件发生后,国务院决定成立专门的证券监管机构,由此产生了由13个部委组成的国务院证券委,另成立中国证监会,负责日常监管和决定执行。1992年10月,刘鸿儒走马上任,开始创建证监会的工作。

    抽签买股票
  深圳“8•10事件”实际上是由于股票发行的技术问题引发的社会不安定。为了改革股票发行方式,刘鸿儒专程到香港取经,在北京燕莎写字楼与台湾同行详谈了两个整天,最后决定无限量发行,先发行认购表,再抽签并凭中签号认购股票。这一方案得到了国务院的批准。1993年7月,青岛啤酒首次采用新的发行方式发行股票,由于认购十分踊跃,结果中签率很低,但发行过程中社会安定,避免了“8•10”事件的重演。

    边发展边规
  范刘鸿儒在证监会有一句名言:股票市场价格猛涨,上边担心有意见;股价猛跌,下边有意见;不涨不跌,所有人都有意见。证券监管部门要在这种环境中工作锻炼,冷静分析形势,及时采取措施,在防范风险和发展中去探索道路。上任伊始,由于股市规模发展受到限制,刘鸿儒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强化规范、防范风险上,先后制定了《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和《证券交易所管理办法》等法规,为以后证券市场的规范发展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刘鸿儒还开始了《证券法》的起草工作。讨论时,有人主张发行价格应该报批。刘鸿儒认为,不能这么做。价格不透明,一切都不可能透明。为了增强透明度,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应该是:政府必须严格监管。监管得越严格、得当,市场就越能稳定发展,广大投资者利益就能得到保护。另一方面,又必须看到,政府不能与市场贴得太近。刘鸿儒能在当时有这样的高度,应该说是难能可贵的。

    后遗症
  然而,由于受历史条件的局限,证券市场的发展也留下了一些难题。如在证券市场发展的最初阶段,有关部门在股份制试点中内部议定,国有股必须达到控制程度,个人股实际只占40%以下。由此,证券市场出现了特有的国有股、法人股不能流通现象,成为影响以后证券市场发展的一个沉重包袱。
   
  周道炯:急忙救火安稳着陆
    (1995年3月31日~1997年5月)

    1995年3月中旬的一个礼拜天,国务院常务副秘书长何椿霖找时任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的周道炯到家中谈话,告诉他国务院领导已商定要他到证监会当主席。周道炯一上阵,首先就充当了“救火队长”的角色。

  国债期货紧急停盘
    1995年在上海交易所发生的震惊中外的代号“327”国债期货事件,给整个市场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股市极度低迷,上海综指一度跌到了390点。是年2月23日,受新债发行及保值贴息等因素的刺激,上海国债期货市场多空双方展开了殊死搏斗。万国证券违规联手操作,超限额持仓,在血本无归的巨大压力下,其主要负责人为扭转巨额亏损下令大量抛单打压价格。当天上海国债期货成交量达到8500亿元的天量。收市后,上交所认定尾市存在蓄意违规操作,宣布最后时间交易无效予以取消。

    5月16日下午4时多,正准备下班的周道炯接到了电话,得知中央暂停国债期货的决定。5月18日,国债期货交易试点被暂停。此后,国务院责成监察部、中国证监会等部门对这一事件进行了长达四个多月的调查,认定此事系蓄意违规所致。据此,监察部、中国证监会对有关责任人员作出处理,涉嫌触犯刑律的被移送司法机关,对违规的证券机构进行了经济处罚。

  严打违规行为
  周道炯在任期间,查处违法违规案件90余件,大的就有四川长虹事件、华天酒店事件、琼民源事件,期货市场的红小豆、玉米事件。这些事件背后涉及一批金融机构、证券商、期货商、会计师、律师事务所的严重违规行为。查处违规所背负的压力异常沉重,1995年“327”国债期货事件引起集体上访,有些人还以集体跳楼相威胁。1997年勒令琼民源停牌时,也曾有40多人围攻证监会,甚至出动了武警来维持秩序。

  改进新股发行
  为了扭转证券市场上市公司普遍规模偏小的局面,周道炯在经过调查研究后对额度控制方式进行了改革,将以往向各省下达发行额度,改为向各省下达上市家数,从而促进了一大批大型国有企业的上市。

    实现安全着陆
  周道炯上任三个月,证监会就提出了《中国证券市场“九五”时期到2010年发展规划草案》,国务院领导听取了意见并给予支持。这份未曾正式下发的规划提出了九条措施建议,包括:建立统一市场法规体系,争取尽早出台《证券法》;建立统一的市场管理体系和市场运行体系;建议国有股与法人股逐步上市;建立合理的投资结构,如培育发展投资基金;建立证券市场融资机制;逐步降低市场税费水平,完善税费制度等内容。以后的市场发展实践证明,这一规划是具有预见性的。也许是巧合,1997年,当中国宏观经济得以成功软着陆的时候,周道炯担任证监会主席的“提心吊胆”的日子也同时结束。他在1997年6月的离任大会上戏称,自己“实现了安全着陆”。
   
  周正庆:痛下重手赢来大牛
    (1997年6月~2000年2月23日)

    1998年4月18日,国务院任命周正庆为中国证监会主席。但对证监会的领导工作,他早从1997年6月就开始了。当时,他身兼国务院副秘书长、证券委主任、证监会主席三职。

  冷面出手,清理整顿
  从1998年开始,周正庆组织进行了一系列的清理整顿,包括清理整顿场外非法股票交易市场,清理整顿证券机构,清理整顿期货市场,清理整顿证券交易中心,清理整顿原有证券投资基金等,基本控制住了市场潜在的风险。到1998年底,证监会先后颁布实施了250多项法律法规。1999年7月1日,历经风雨的《证券法》正式施行,初步形成了证券市场法律法规体系。

  大家都违规,我来做督导
    1998年6月,国家审计署对全国90余家证券公司进行了全面审计。审计结果显示,没有一家不违规,挪用保证金达千亿元。周正庆为此决定对90家证券公司进行分类指导,对严重违法者进行严惩。对一般性违规者,过去的违规问题限期清理整顿,坚决纠正;对新的违规者则依法惩处。经整顿后,对已经纠正的证券公司,允许增资扩股,吸收资金壮大自己,同时开辟正常融资渠道。就这样,在没有关闭一家证券公司的情况下,证券公司在规范化上有了新的起色。

  六项政策引发“5•19”
  周正庆接任以来,股市一直处于低迷状态,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使股市融资功能急剧衰退。据统计,1998年境内筹资比1997年减少484亿元。周正庆组织证监会对市场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并于1999年初,酝酿了一份关于进一步规范和推进证券市场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请示国务院。经过各方面的协调和修改,5月16日,国务院正式批准了这份包括改革股票发行体制、保险资金入市、逐步解决证券公司合法融资渠道、允许部分具备条件的证券公司发行融资债券、扩大证券投资基金试点规模、搞活B股市场、允许部分B股H股公司进行回购股票的试点等六条主要政策建议的文件。这一信息向外透露后,引发了著名的“5•19”行情。

  冷静面对WTO
  周正庆作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谈判领导小组的一员,在加入世贸组织谈判中坚持我方的原则立场。周正庆认为,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取决于四个条件:综合国力、法律法规建设、监管能力和证券队伍的素质。必须坚持法规先行、稳妥推进的原则。在证券条款上,一开始就遇到很大矛盾,美国反复提出要进入A股市场进行直接交易。对此,周正庆借鉴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考虑到目前条件尚不成熟,经过艰苦的谈判,没有让步,最终美国基本接受了我方的减让表,谈判承诺证券市场只在四个方面对外开放。

    周小川:超常规发展
    (2000年2月24日~2002年12月27日)

    周小川上任伊始,推出了一系列提高证券市场市场化程度的措施,大大加快了中国证券市场市场化的进程。

    超常规发展
    2000年3月底,周小川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研讨会上提出,今后证券市场的首要工作是大力推进国内机构投资者的培育。他说,要采用超常规的,具有创造性的思路培育机构投资者,争取在3~5年内改变散户与机构投资者的比例。
    2000年10月12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试点办法》。至2002年底,开放式基金从最初的华安创新、南方稳健成长、华夏成长三家,快速增加到17家。2002年,发行开放式基金14只,募集资金占基金业全年募集资金总额的78.8%。

  超常规推进市场化
  周小川认为,凡市场能够决定的都要由市场决定,市场不能起作用处,要尽快创造条件让市场起作用。他认为,监管部门要克服人为设置的、妨碍市场起作用的种种障碍,在市场化的基础上加强监管。他提出要进一步完善股票发行核准制度。要组建新一届由市场专业人士为主组成的发行审核委员会,逐步创造条件,由证券交易所更多地承担挂牌上市的审核职能。2000年3月17日,证监会颁布《股票发行核准程序》。
2001年3月17日,公司上市的核准制正式启动,行政色彩浓厚的审批制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2001年2月20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办法规定,连续三年亏损的公司,如果不能在限期内实现盈利,将依法终止上市。
2001年2月20日,中国证监会宣布,允许境内居民以合法持有的外币交易B股。但令人遗憾的是,在他任内再无B股向境内投资者开放的后续配套政策出台。
   
  超常规对外开放
    2002年11月8日,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制订的《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对外发布,自2002年12月1日起施行。
周小川上任之时,正值大牛市中途,2000年2月24日上证综指为1634点,其间曾于2001年6月14日创下2245点的历史新高。而他离任之日,上证综指已下跌至1382点。也许,这是他离任后难以忘怀的憾事吧!
   
  尚福林:
    (2002年12月28日———)

    在中国股市最低迷的时期,尚福林的新官上任“三把火”如何烧,备受业界关注。尚福林1994年升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1996年升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成为一名年仅45岁的副部级干部,并加入核心机构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02年1月,尚福林接手中国农业银行,出任行长,统管全局。
。。。。。。。。。
三板问题解决的进度与力度,取决於投资者觉醒度

(注:本人保证在论坛所有发言均是真实意思的表示,但绝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务必谨慎)
zhang-qiming 离线
级别: 特级荣誉会员

UID: 9974
精华: 7
发帖: 1568
在线时间: 3847(时)
注册时间: 2007-10-06
最后登录: 2015-03-26
12楼  发表于: 2008-10-31   
尚福林的时代应该过去。否则,三板问题无法解决!
xsi 离线
级别: 金牌会员
UID: 13027
精华: 1
发帖: 800
在线时间: 1238(时)
注册时间: 2007-12-16
最后登录: 2009-11-09
13楼  发表于: 2008-10-31   
最关键的不在证-监-会呢!
华山 离线
级别: 管理员

UID: 28
精华: 93
发帖: 10718
在线时间: 5319(时)
注册时间: 2006-11-30
最后登录: 2024-08-13
14楼  发表于: 2008-11-01   
人 治----  祸患无穷!
三板问题解决的进度与力度,取决於投资者觉醒度

(注:本人保证在论坛所有发言均是真实意思的表示,但绝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务必谨慎)
霰瓣孤悯 离线
级别: 管理员
UID: 313
精华: 43
发帖: 4057
在线时间: 7111(时)
注册时间: 2007-01-21
最后登录: 2019-06-28
15楼  发表于: 2008-11-01   
三板问题的解决,需要坚持“持久战”!
德创智信
zhang-qiming 离线
级别: 特级荣誉会员

UID: 9974
精华: 7
发帖: 1568
在线时间: 3847(时)
注册时间: 2007-10-06
最后登录: 2015-03-26
16楼  发表于: 2008-11-01   
引用
引用第15楼霰瓣孤悯于2008-11-01 14:09发表的  :
三板问题的解决,需要坚持“持久战”!

现实是敌强我弱,只能用持久战来安慰自己啊.
帅涛 离线
级别: 银牌会员
UID: 14158
精华: 0
发帖: 376
在线时间: 346(时)
注册时间: 2008-05-09
最后登录: 2016-08-17
17楼  发表于: 2008-11-01   
三板之所以没有转板,是因为中央的权力受到威胁。
帅涛 离线
级别: 银牌会员
UID: 14158
精华: 0
发帖: 376
在线时间: 346(时)
注册时间: 2008-05-09
最后登录: 2016-08-17
18楼  发表于: 2008-11-01   
企业都去重组退市公司,谁还花数百万贿烙狗官。    
帅涛 离线
级别: 银牌会员
UID: 14158
精华: 0
发帖: 376
在线时间: 346(时)
注册时间: 2008-05-09
最后登录: 2016-08-17
19楼  发表于: 2008-11-01   
中国股票上市是有稀缺行的,上市可以圈钱不用贷款成本低。
华山 离线
级别: 管理员

UID: 28
精华: 93
发帖: 10718
在线时间: 5319(时)
注册时间: 2006-11-30
最后登录: 2024-08-13
20楼  发表于: 2008-11-02   
引用
引用第13楼xsi于2008-10-31 22:54发表的  :
最关键的不在证-监-会呢!

在证监会!因为其是主管机关,正如2001年起证监会抓清欠,2003年拉住国务院国资委拟订56号文,2004年7月与国资委携手召开发布会,2006年证监会向国务院报告后,由国务院八大部委联合签署清欠工作通知,把清占的工作推至最强烈度。
三板问题解决的进度与力度,取决於投资者觉醒度

(注:本人保证在论坛所有发言均是真实意思的表示,但绝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务必谨慎)
贝壳 离线
级别: 一级荣誉会员

UID: 4961
精华: 30
发帖: 6174
在线时间: 1686(时)
注册时间: 2007-05-31
最后登录: 2017-08-02
21楼  发表于: 2008-11-02   
2009可能是三板希望年
ygayga 离线
级别: 银牌会员
UID: 7511
精华: 6
发帖: 2348
在线时间: 3708(时)
注册时间: 2007-08-26
最后登录: 2025-05-13
22楼  发表于: 2008-11-02   
贝壳>信联如何啊??????
yangmimi 离线
级别: 普通会员
UID: 86
精华: 2
发帖: 77
在线时间: 754(时)
注册时间: 2006-12-11
最后登录: 2012-01-11
23楼  发表于: 2008-11-05   
不等了,启动诉讼吧!同胞门到了該行动的时候了我在一年前就提出三板股民联合起诉证監会我门的力量太小但我门后面有几百万人在支持我们誰让我门下地獄我门就起诉誰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股票甘薯 离线
级别: 普通会员
UID: 13113
精华: 1
发帖: 240
在线时间: 325(时)
注册时间: 2007-12-23
最后登录: 2014-01-07
24楼  发表于: 2008-11-08   
这就是中国特色
描述
快速回复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