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鞍一工命悬一线
粤港信息日报2001/7/7
ST鞍一工(鞍山第一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600813),是深沪两市资历最老的ST公司之一,至今实际上已连续5年亏损。公司包袱沉重,债务如山,仅凭自身努力已无法摆脱困境。公司命悬一线,资产重组成为获取新生的唯一出路。
不是PT,胜似PT。ST鞍一工于1994年1月在上交所上市,1996、1997年连续两年亏损,净利润分别为-4483.71万元、-17513.13万元。1998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比上年下降16.6%,营业亏损增加12.7%,但由于地方政府“输血”1718.3万元得以“扭亏”,实现微利,每股收益0.0056元,从而逃过了“PT”一难。1999年,公司又跌入亏损深渊,每股收益-0.0277元,净资产收益率-4.42%;2000年经营更趋恶化,净利润-12739.83万元,每股收益-0.49元,调整后每股净资产为-0.99元,净资产收益率为-858.56%。
近年来,ST鞍一工债务包袱越背越重。截至2000年12月31日,公司净资产仅为1480.9万元,资产负债率高达98.9%;公司的银行借款本金逾期62680.8万元,借款利息逾期20100.1万元;公司尚欠职工工资和集资款合计5402.5万元;公司应收帐款为22790.3万元,其它应收款为61874.5万元,约5亿元其它应收款和应收债权可收回性无法确定,公司财务状况极度恶化。
公司上市,名改质未改。ST鞍一工虽然名为上市公司,但上市公司不过是它的一件外衣,骨子里其实是旧体制下的国有企业。公司前身是始建于1948年的鞍山红旗拖拉机制造厂(鞍红拖),于1992开始股份制改造,1993年辽宁省政府将该省首批5000万股的上市额度全部分配给了鞍一工,从而成为该省最先获得上市资格的公司。令人遗憾的是,从公司上市的第一天起,悲剧就开始上演了。原鞍红拖承担的社会职能,一起进入了上市公司;原鞍红拖改制分立的鞍山红拖产业公司,由于产权主体缺位,一直挂在鞍一工。截至1997年10月,鞍一工为鞍山红拖产业公司承担了13879.6万元的银行债务。另外,按照地方政府“抓大带小”的意愿,原鞍红拖帮带的鞍山鞋革厂等7家亏损企业,也一直挂在鞍一工,鞍一工先后向它们注入资金6941万元。到1996年,7家企业中已有6家先后破产。由于公司上市前没能进行有效的资产剥离而是整体上市,使公司一上市就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
盲目投资,不计后果。公司决策层把上市募集到的大量社会资金,视为不用还本付息的无期贷款,以至在投资决策时不计后果。由于急功近利,在过热的宏观经济开始冷却之后,公司的投资行为仍然盲目而又冲动。1994年在建工程13988.4万元,居然是1993年4月末的3.4倍。据说,最多时公司的投资企业达100多家。“八五”期间的技术改造项目达十多项,投资巨大,除了募股资金之外,银行贷款也达6亿多元,使公司资产负债比率长期居高不下。由于后续资金不足,改造项目不能按期达产达效,或半途而废,如发展新型推土机的D6D工程是招股说明书中的募资项目,原定投资总额9680万元,后又追加投资5130万元,实际投资总额14810万元。该项目至今未形成批量生产,成了名副其实的胡子工程。公司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最多时每年要付出9000多万元的利息。
由于投资过度分散,战线拉得过长,资金周转出现严重困难。摊子铺得过大,使众多的项目缺乏跟踪管理,巨额投资血本无归,债务负担陡然增加。投资项目遍地开花还使公司管理层精力分散,以至该抓的没有抓上去,技术改造项目进展缓慢,产品结构调整迟迟不能到位,产品质量迅速下降,生产成本大幅度上升,公司主业出现严重危机。2000 年,公司虽然尝试了许多办法,但仍然面临财务费用高及资金紧张等问题,生产所需的原材料难以及时采购,致使公司主导产品难以按时下线,并且公司新开发的产品高原机型等未形成批量生产,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制约了企业的发展,致使公司没有完成年度生产计划,并导致亏损。
大股东无能为力,公司积重难返。为使ST鞍一工摆脱困境,大股东辽宁工程机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辽工集团)也曾想过一些办法,但效果不佳。1996年5月,鞍一工托管了正在建设中的辽工集团与外方合资的三家公司的中方股权。依据双方签署的协议,ST鞍一工后来以辽工集团投资额16587万元的120%,即19904万元偿还了集团的投资款,并以100万元的象征性价格取得了上述三家公司的中方股权。但因资金到位慢,三家公司迟迟不能投产。原指望抱个金娃娃,结果落入了陷马坑。
政府扶持政策不少,但公司亏损依然如故。ST鞍一工连年陷于困境,在很大程度上是地方政府拉郎配式的扶贫帮困造成的,地方政府也知道解铃还须系铃人。1998年4月,辽宁省成立了专门领导小组研究鞍山一工的扭亏问题,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999年9月,鞍山市政府组织市经委、财政等主要部门成立了资金、资本运营、三改一加强、职工稳定、综合5 个工作小组进驻ST鞍一工,又一次重点帮助公司脱困,但效果还是不理想。2001年,鞍山市经济委员会发出? 鞍经运字(2001)70 号?文件,同意从划拨给红拖集团的北方铸钢厂净资产中划出6111 万元,对公司由于历史原因兼并的六户企业破产造成的损失予以等额弥补。但所有这些措施,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ST鞍一工的问题。
目前,ST鞍一工的问题又一次引起了债权方、政府等有关方面的重视。虽说救ST鞍一工于水火,是当事各方的共同愿望,但巨额债务负担成为横亘在ST鞍一工脱困道路上的巨大障碍。高达13亿多元的巨额债务,ST鞍一工每年仅支付银行利息就达5000多万元,仅靠自身是根本无法消化的。而ST鞍一工的资产重组,几年前已有多种传闻,但至今仍无实质性进展。公司总股本25800万股,流通股9960万股,盘子不算小,债务高如山。
在日前召开的ST鞍一工股东大会上,公司董事长沈铁方表示,目前公司摆脱困境的出路只有一条——就是资产重组。尽管公司称取得了鞍山市政府的鼎力支持,但重组难度相当大,重组成功不仅取决于鞍山市政府能否协调各方利益,更取决于有关债权人能否给予支持和谅解。投资者对其脱困前景的不确定性最好多一点思想准备。
附原文:
ST鞍一工命悬一线
何晓晴
ST鞍一工(鞍山第一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600813),是深沪两市资历最老的ST公司之一,至今实际上已连续5年亏损。公司包袱沉重,债务如山,仅凭自身努力已无法摆脱困境。公司命悬一线,资产重组成为获取新生的唯一出路――不是PT,胜似PT。ST鞍一工于1994年1月在上交所上市,1996、1997年连续两年亏损,净利润分别为-4483.71万元、-17513.13万元。1998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比上年下降16.6%,营业亏损增加12.7%,但由于地方政府“输血”1718.3万元得以“扭亏”,实现微利,每股收益0.0056元,从而逃过了“PT”一难。1999年,公司又跌入亏损深渊,每股收益-0.0277元,净资产收益率-4.42%;2000年经营更趋恶化,净利润-12739.83万元,每股收益-0.49元,调整后每股净资产为-0.99元,净资产收益率为-858.56%。
近年来,ST鞍一工债务包袱越背越重。截至2000年12月31日,公司净资产仅为1480.9万元,资产负债率高达98.9%;公司的银行借款本金逾期62680.8万元,借款利息逾期20100.1万元;公司尚欠职工工资和集资款合计5402.5万元;公司应收帐款为22790.3万元,其它应收款为61874.5万元,约5亿元其它应收款和应收债权可收回性无法确定,公司财务状况极度恶化。
公司上市,名改质未改。ST鞍一工虽然名为上市公司,但上市公司不过是它的一件外衣,骨子里其实是旧体制下的国有企业。公司前身是始建于1948年的鞍山红旗拖拉机制造厂(鞍红拖),于1992开始股份制改造,1993年辽宁省政府将该省首批5000万股的上市额度全部分配给了鞍一工,从而成为该省最先获得上市资格的公司。令人遗憾的是,从公司上市的第一天起,悲剧就开始上演了。原鞍红拖承担的社会职能,一起进入了上市公司;原鞍红拖改制分立的鞍山红拖产业公司,由于产权主体缺位,一直挂在鞍一工。截止1997年10月,鞍一工为鞍山红拖产业公司承担了13879.6万元的银行债务。另外,按照地方政府“抓大带小”的意愿,原鞍红拖帮带的鞍山鞋革厂等7家亏损企业,也一直挂在鞍一工,鞍一工先后向它们注入资金6941万元。到1996年,7家企业中已有6家先后破产。由于公司上市前没能进行有效的资产剥离而是整体上市,使公司一上市就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
盲目投资,不计后果。公司决策层把上市募集到的大量社会资金,视为不用还本付息的无期贷款,以至在投资决策时不计后果。由于急功近利,在过热的宏观经济开始冷却之后,公司的投资行为仍然盲目而又冲动。1994年在建工程13988.4万元,居然是1993年4月末的3.4倍。据说,最多时公司的投资企业达100多家。“八五”期间的技术改造项目达十多项,投资巨大,除了募股资金之外,银行贷款也达6亿多元,使公司资产负债比率长期居高不下。由于后续资金不足,改造项目不能按期达产达效,或半途而废,如发展新型推土机的D6D工程是招股说明书中的募资项目,原定投资总额9680万元,后又追加投资5130万元,实际投资总额14810万元。该项目至今未形成批量生产,成了名副其实的胡子工程。公司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最多时每年要付出9000多万元的利息。
由于投资过度分散,战线拉得过长,资金周转出现严重困难。摊子铺得过大,使众多的项目缺乏跟踪管理,巨额投资血本无归,债务负担陡然增加。投资项目遍地开花还使公司管理层精力分散,以至该抓的没有抓上去,技术改造项目进展缓慢,产品结构调整迟迟不能到位,产品质量迅速下降,生产成本大幅度上升,公司主业出现严重危机。2000 年,公司虽然尝试了许多办法,但仍然面临财务费用高及资金紧张等问题,生产所需的原材料难以及时采购,致使公司主导产品难以按时下线,并且公司新开发的产品高原机型等未形成批量生产,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制约了企业的发展,致使公司没有完成年度生产计划,并导致亏损。
大股东无能为力,公司积重难返。为使ST鞍一工摆脱困境,大股东辽宁工程机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辽工集团)也曾想过一些办法,但效果不佳。1996年5月,鞍一工托管了正在建设中的辽工集团与外方合资的三家公司的中方股权。依据双方签署的协议,ST鞍一工后来以辽工集团投资额16587万元的120%,即19904万元偿还了集团的投资款,并以100万元的象征性价格取得了上述三家公司的中方股权。但因资金到位慢,三家公司迟迟不能投产。原指望抱个金娃娃,结果落入了陷马坑。
政府扶持政策不少,但公司亏损依然如故。ST鞍一工连年陷于困境,在很大程度上是地方政府拉郎配式的扶贫帮困造成的,地方政府也知道解铃还须系铃人。1998年4月,辽宁省成立了专门领导小组研究鞍山一工的扭亏问题,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999年9月,鞍山市政府组织市经委、财政等主要部门成立了资金、资本运营、三改一加强、职工稳定、综合5 个工作小组进驻ST鞍一工,又一次重点帮助公司脱困,但效果还是不理想。2001年,鞍山市经济委员会发出[ 鞍经运字(2001)70 号]文件,同意从划拨给红拖集团的北方铸钢厂净资产中划出6111 万元,对公司由于历历史原因兼并的六户企业破产造成的损失予以等额弥补。但所有这些措施,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ST鞍一工的问题。
目前,ST鞍一工的问题又一次引起了债权方、政府等有关方面的重视。虽说救ST鞍一工于水火,是当事各方的共同愿望,但巨额债务负担成为横亘在ST鞍一工脱困道路上的巨大障碍。高达13亿多元的巨额债务,ST鞍一工每年仅支付银行利息就达5000多万元,仅靠自身是根本无法消化的。而ST鞍一工的资产资产重组,几年前已有多种传闻,但至今仍无实质性进展。公司总股本25800万股,流通股9960万股,盘子不算小,债务高如山。
在日前召开的ST鞍一工股东大会上,公司董事长沈铁方表示,目前公司摆脱困境的出路只有一条——就是资产重组。尽管公司称取得了鞍山市政府的鼎力支持,但重组难度相当大,重组成功不仅取决于鞍山市政府能否协调各方利益,更取决于有关债权人能否给予支持和谅解。投资者对其脱困前景的不确定性最好多一点思想准备。
2001/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