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地方政府的政策护盘目的明确,而中央政府政策取向是在默认地方政策的同时,着力于通过保障性住房投资,为中国经济增长“加油”。换言之,就是重在刺激经济而非捍卫房价。因为保障性住房对商品房价如果有影响,更多是下行压力。
香港成为内地一个可以帮助理解的参照系。1997年履新的香港特首董建华提出“八万五公屋计划”。当时也适逢1997年金融风暴的大背景,从1997年到2003年8月,曾涨势如虹的房地产价格被打压缩水70%,最终以董建华称“没有八万五这回事”而不了了之。
虽然中央和地方在房价上的着力点可见差别,但两者共同的是,都不会允许房价下跌太多。
政府对经济更强的参与度和调控能力,是包括房地产领域在内的中国经济特色。但是任何特殊的市场,都难免要回归到最原始的供求关系。中国要实现房地产价格的调控目的,居民收入也必须大步流星的赶上。同时也要警惕大手护盘的另一种潜在的风险:今天纵容寅吃卯粮,明天恐怕要支付更高的利息。这也是美国此轮房地产泡沫的教训。
Roger Blackman是一位从业超过10年的加州独立会计师,他刚刚决定卖出自己位于矽谷Union City的住房,除了後悔自己没有早做决定,他也试图说服自己在北京的岳丈吸取前车之鉴,尽早将房地产投资出手。然而,丈人与女婿话不投机。
“我很後悔,美国政府也说经济没太大问题,而我就错在相信了…四年前我们花了35万买房子,最高涨到过52万,如今只能卖33万;我的业务越来越少,很难负担房贷了。”Blackman说。
他的中国太太陈京燕说,自己的父亲在北京投资有三处住房,价格已出现不同程度下跌,但仍然比三年前的购入价格有大幅盈利,而老人家也坚定地相信,政府不会允许房价下跌太大的幅度,“我老公问我,中国政府说了算,还是市场说了算,我不知道,谁知道呢?”
GMO全球投资管理公司主席Jeremy Grantham对此有这样的解读,“监管当局反复强调对经济状况的信心,‘鼓励’造就了一个更有毒的泡沫。”他在投资者季度报告中写道。
他指出,房地产价格处于高峰期的时候,政府说这只是“强劲的美国经济的反应。”当泡沫破灭的时候,政府仍说经济仍保持强劲。正常市场下,高风险会带来高回报;但在“格林斯潘之谜”——长期利率偏低的情况下,市场行为疯狂,导致风险被错误定价。而当时美国房地产,参照美国既往稳定的价格变动曲线,至少有30%的明显价格泡沫。
Grantham因准确预言金融危机的严重程度和进程,从华尔街的“乌鸦嘴”变成了目前颇受关注的先知鸟,而他对危机的反思也值得思索。
他尖锐地指出,美国政府此次在房地产泡沫上所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对处理资产泡沫的“讳病忌医”。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