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推出时机的话题,在2008年末的最后几天再成热议。有媒体报道,证监会正在动员各派出机构做好随时推出创业板的准备工作。对此,支持与反对的各有看法。
支持一方认为,创业板推出的话题议论已久,其积极意义说了太多。就当前经济处于特殊时期而言,创业板推出对相关中小企业、高科技产业更具正面效应。在企业贷款融资难的关口,创业板推出可以扩大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对刺激经济增长是一个利好。但在反对的一方看来,所谓创业板推出就是发行融资。为了使创业板具有一定的规模,短期内会批量上市较多家公司,这与境内外资本市场融资几乎都“搁浅”的现状不相容。更何况创业板本身有风险,除了美国之外,大部分境外创业板市场都不怎么成功。在主板市场“命悬一线”之际,推出创业板势必风险更大。
其实,创业板推出不是新鲜话题,就连二级市场上的创投概念股也对此有些“疲倦”与“麻木”了。以往创业板话题一热,创投概念股都会有所表现,而这次的反应较为一般。当然,也有人认为,这次对创业板推出的表态意义不同。相对于之前的“适时推出创业板”,此次“随时推出创业板”的提法,给市场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随时推出”的说法,让人觉得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而这个“东风”就是高层的一声令下。
那么,创业板的推出果真接近“瓜熟蒂落”了吗?有网络调查显示,对于“创业板推出是否会对A股的资金量形成影响”的问题,近65%的网民选择了“会”。有人认为,创业板推出不仅资金量小,而且会吸引更多关注高新科技创业企业的新资金入场。
可问题在于,一个太小规模的创业板的市场风险更大,在管理层快速把市场做大的过程中,主板市场受到“冷落”是难以避免的。正如平安证券最新发布的报告指出,创业板推出固然可以带来一小部分增量资金,但更多的是与现有市场争夺存量资金。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创业板此时推出的自身风险。2008年香港创业板成交金额锐减,总市值蒸发近四分之三,新上市公司只有寥寥两家,众多公司纷纷忙于转向主板。显然,创业板融资给上市企业带去资金,但资金使用不是立竿见影的,创业板企业同样可能深受金融风暴的负面影响。假如同时出现两种情况:一是盲目“炒新”导致的高开低走,二是公司业绩滑坡带来的股价走低,那么,管理层面临在主板和创业板两个熊市“战场”上出手拯救。
可见,创业板“随时推”不等于“马上推”。尽早推出创业板确有不少必要性,但撇开对主板市场的影响,还不得不防止早产的创业板“先天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