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和北京开达经济学家咨询中心联合主办的“2009首都经济学界新春论坛”日前在京举行。60余位经济学家出席会议,就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及中国经济发展的走势展开讨论。论坛由对外经贸大学邱兆祥教授主持。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采取了救市措施,包括部分国有化措施,有人就此产生对市场经济的质疑,认为市场配置资源是有限的,计划经济仍能发挥主导作用,要坚持社会主义。中国体改研究会会长高尚全对此表示,将国有化与社会主义划等号是错误的。因为美国政府救的是华尔街少数人,而社会主义是救大众的,不能说国有化就是社会主义。从历史上看,德国搞过多次国有化运动,但都被恩格斯称之为冒牌的社会主义,如果说国有化就是社会主义,那么拿破仑就是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了。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最终选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道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何伟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伟大变革之一就是完成了从计划经济下的社会主义向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转变,彻底否定了斯大林主义。高尚全用“不动摇”和“不折腾”来概括改革开放30年的基本经验。他说,今后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要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不动摇。其次是不折腾,中央领导同志说了,我们过去折腾吃了很大的亏,损失很大,现在不能折腾了,将来也不能折腾。
必须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走势的影响,不单单在实体经济方面,更重要的是对中国经济改革、经济体制提出了新挑战。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伟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阐述了这一挑战的艰巨性。他说,经济哲学在价值观上历来是经济自由主义和国家理性干预主义在不同时期占据着不同的主导地位。这次大危机人们普遍认为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政策和经济机制矛盾的总爆发,是凯恩斯的经济自由主义、市场经济、货币政策惹的祸,因此有人主张国家干预,主张回到德国历史学派和美国制度经济学所强调的国家经济。这种争论仍将继续。
他说,这次危机对中国来讲不仅仅是发展的问题,可能更深远的是体制问题。体制问题更根本的是价值取向怎么选择,还要不要坚持以市场为基本导向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样一个体制目标。在这个体制目标当中,还有一系列的新命题,如,农村的市场化改革远远落后于城市,中国的城乡差距不仅体制是二元的,改革的进程也是二元的;中国经济改革的核心环节,是从国有企业改革开始的,然后向政府和社会体制改革推进,现在看,企业真正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产权制度,公司治理,等等。总之,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依然艰巨。
财政政策需掌握四个要点
对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央政府重拳推出的积极财政政策,特别是4万亿元投资计划的流向和用途,一直是舆论讨论的焦点。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提出认识上的“四个要点”:其一,财政政策要在总量上和货币政策配合呼应,适度扩张,给企业进入过冬状态提供抗寒的配套条件。其二,财政支出政策应该增加有效供给。对“三农”的有关设施,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建设,国家长期发展所必需的事项,交通、能源、原材料方面需进一步加强建设的重点领域,要加大投入。其三,在税制和税收方面,要积极推进结构性减税和税制改革。应该对资源税做比较大的调整。其四,通过多方协同配合推动具有潜力的政策融资。
中国经济不会走向万丈深渊
美国次贷危机演化为金融危机,进一步演化为全球经济危机,经济学家中对此唱衰的很多。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却说“看好中国经济”,“从今年看,欧美发达国家负增长可能加深,中国可能比较早地见底。”
他的论据来源于几个经济指标。一是电力指标。2008年电力增长同比为-6.5%,但是环比上涨6.8%,电力消耗主要在三个层面:工业用电,农业用电,服务业消费。服务业、农业用电一直比较平稳,大起大落的用电主要是工业,转好的迹象主要是工业用电增加了。二是货币供应量。去年12月份,M1、M2都有变好的迹象,比11月份的六点几提高了,而且M2已经超过18%,说明货币供应量10月份基本上已经见底。三是信贷。去年12月份信贷增长已经到了十八点几,这是一个非常合理的指标,至少比二季度的14.1%回升了。四是PMI指数。12月份比11月份加快2.4个百分点,说明制造业的存货被消化,有人签订单了,所以才出现了采购经理指数的回弹。五是12月份的钢铁出口打破了连续几个月的同比和环比都是负增长的局面。12月份的钢铁出口环比增加了,说明现在国际市场来买中国的钢铁,或者说中国提高出口退税率起作用了。六是股票市场的A股开户数。去年12个月当中,在10月份以前,每周的减少速度多于增加速度,但是从12月份的第二周开始,A股的开户增加量每一周增长趋势比较明显。七是A股指数。A股指数10月28日到了1664点,现在往上走,可能会继续往上走。
陈东琪称,这些指标看起来都是好的,都是信心指标,表明中国经济不会走向万丈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