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词典》对“猜疑”一词是这样解释的:“无中生有地起疑心。”
人有疑心,无可厚非,只要有根据,自是可以理解的。如若无端地生疑,那大可不必。弄不好,有时既伤人又害己。曾听到一个故事:两辆汽车迎面交汇时,一位驾驶员对另一位说:“猪!”那位驾驶员一听,以为是在骂自己,便火冒三丈,将头伸出窗口,破口大骂:“你才是猪哩!”没想到的是,才开了一会儿,便真碰上了一大群猪,于是放慢了车速。此时,他才后悔自己刚才的冒失行为。
何以后悔?还不就是因为自己对别人的“猜疑”吗?人家发现前方有问题,便好心提醒自己,可好,自己竟无端起疑心,还骂别人,真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心人”哪!自己不是干了一件既气人又恼己的蠢事吗?
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呢?凡是平日好“猜疑”者,往往是心胸狭窄者。因为心胸不宽,故一见“风吹草动”,就惊慌失措,就会牵动敏感的神经,以为“草木皆兵”。个别的,甚至会出于防范的本能,不惜采取所谓的以牙还牙抑或变本加厉的行动。
法国有一种短尾沙皮狗,其疑心病十足。它一生不能换主人、变环境,否则,它便会生活在惶惶不可终日之中,以至于绝食身亡。难怪,世界范围内,这种狗的数量仅存几十只。与其说,短尾沙皮狗大多是绝食身亡的,不如说,是死于其“猜疑”病的。
动物若此,人也是一样。如果过多地“猜疑”,只会使你过多地失去。因此,每个人,对人对事千万莫要随意“猜疑”,随意设防。王蒙说得好:“对某人某事感到意外时,先从好处想想,可能他做这件事是为了帮助你,至少客观上对你无损,而千万不要立即以敌意设想旁人。”是啊,有了你的好心的理解,真诚的配合,那么好事的珠联璧合效应,定是水到渠成的。
“猜疑”别人,是不道德的,而被人“猜疑”则定然是痛苦的。面对别人的“猜疑”,甚至诬告,最有效的办法便是让事实说话,让时间证明,因为“流言止于智者”。北宋大臣富弼任枢密副使时,因受石守道的毁谤,由河北宣抚使贬为郓州知州,后又调到青州,诽谤他的人不断败坏他。适逢河北发生大水灾,大量灾民辗转东迁,富弼把他们都收留下来。劝说当地老百姓拿出粮食,由自己筹划分散处置。有人劝告他不要处于被“猜疑”的境地去对待诽谤,这样将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灾祸。富公不屑一顾,并更尽心尽力去做这件事。第二年,河北小麦成熟,灾民们才都背着孩子返回家乡。于是,虽有人背后议论他,但没有不敬畏顺服他的,与此同时,对其的“猜疑”也逐渐消除。
消除“猜疑”,有时仅靠自己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有人具识诬言的眼力,更有除诬言的胆量,敢亮正义之剑,将那些猥琐小人剪而除之。张士逊做丞相,陈尧佐被免去参知政事,有人心怀怨恨上告于朝廷,说陈尧佐想谋反,又有人诬陷谏官,暗中攀附皇族。张士逊把奏本搁在一边,上朝面见皇上,说:“这是小人之言,意在动摇朝廷,假如让这种邪恶之事发展下去,那么我也就不能自保了。”皇上醒悟,对告者绳之以法,从此诬告谏官的事再也没有了。想一想吧,假若没有丞相张士逊如此伸张正义而力保之,或许陈尧佐就该遭殃了。
“猜疑”,恰似一条毒蛇,两个人相互“猜疑”,便是相互残杀;一个单位乃至一个地方“猜疑”盛行,便会人心惶惶、动荡不安——“文革”之时,那种人人设防、人人自危的教训还不够惨痛么?
“猜疑”是一种卑下的情感,我们千万莫要生“猜疑”之心。而即便是面对“猜疑”者的中伤,我们也不要去做最下等的反应——同生“猜疑”,反唇相讥。这样,你会因为别人的无聊,自己也变得无聊,甚至有可能陷入一场旷日持久,使心智疲惫又毫无意义的纠葛中。拜伦说过:“爱我的我报以叹息,恨我的置之一笑。”这“一笑”何其洒脱!对“猜疑”者的中伤,最妙的回答是——让心灵安详地微笑。
三板一定能解决,相信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