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cfi.net.cn/p20090221000180.html叶檀:丧失融资功能是解决股改后遗症的代价
时间:2009年02月21日 08:07:30 中财网
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周勤业2月19日在出席第二届上海金融论坛时表示,中国可能会在今年上半年重启首次公开募股活动。对于重启IPO和推出创业板谁先谁后的问题,态度持平,"手心手背都是肉",没有必要分先后,也可以考虑同时推出。
周勤业先生,推出创业板与重启大盘IPO是有本质区别的。
在即将推出的创业板上,凝聚了各方改革新股发行机制的深厚希望--通过这一小块试验田,改变发行过程中的内幕交易、利益输送等体制性不公现象。在没有改革新股发行机制之前,重启主板IPO,无疑向市场强烈暗示,新一轮圈钱即将开始。鉴于主板市场为央企改革所起的工具性作用在短期内不可能改变,鉴于有关方面还得借助于央企确保经济安全,主板市场的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比创业板要困难得多。如果我们想让股市一蹶不振,那就不妨同时推出创业板和重启大盘股IPO。
这只是IPO不能重启的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是2009年是大小非的高峰年。根据中证登的数据,截至1月底,大小非合计解禁股票1364亿股,累计卖出287亿股,占到了解禁数量的21%。这些大小非抛售合计套现的资金可能超过了3000亿元。按照扬韬先生的估算,以21%的减持比例,大小非未来将卖出的数量将不低于408亿股(老的大小非仍有减持可能)。按照现价计算,市值约3000亿元。过去的3000亿元用了差不多两年时间消化,那么未来的3000亿元需要的时间不会更少,加上全流通时代的大小限,压力在3000亿元之上。
国家发改委财政金融司司长徐林在同一个论坛上直言,中国股票市场的融资功能已经基本丧失,原因是新股上市基本停滞,这是受制于股指下行压力过大采取的临时性措施。与其说新股上市基本停滞是市场信心不足的产物,还不如说是给大小非解禁让路的产物。有意思的是,大小非获利部分与新股发行所需资金从整体上比较,相差无几。
周勤业先生对于目光短浅的小非在股指2000点左右时离开额手称庆,因为小非的离场可以让全流通时代尽快到来,目前上海证券市场流通市值占总市值的比例约为36%,而今年年底该比例将会提高到70%以上。因此,今年上海证券市场将迎来真正的全流通市场。这样的乐观实在太早了一些。事实上,只要以高溢价低流通比例推出数只大盘股,市场一夜回到N年前,只要不改变流通比例、一二级市场落差过大等核心问题,全流通时代就不会到来,所谓的全流通不过是名词转换。
股市丧失融资功能是解决股改后遗症的代价。如果想要保持股市稳定,只能以丧失新股融资功能,
直到社会产生新的财富足够股市既得利益者进行分配;如果既不想进行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又要放行IPO,惟一的结果就是让股市继续跌,跌出一片新的投资空间。
当然,徐林先生暗示,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是解决资金问题的一个渠道,加快国际化的步伐允许境外企业在境内股票市场上市,同时意味着允许更多的境外资金进入A股市场。不过,引入外资同样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以往引入外资战略投资者的结果,是让A股市场的普通股民为外资股东的折价买单。外资拥有做多与做空两种武器,最近瑞银席位扫货不过是换仓,增加大蓝筹持股量可以通过做空境外股指进行风险对冲,让外资接盘并不容易。
据报道,证监会正在酝酿新一轮股票发行制度改革,方案已趋于成熟。其核心内容是改革现有定价方式,尽量缩小一级、二级市场价差,取消发行价格的窗口指导;同时考虑给予保荐人承销配售权,并开启存量发行等。
鉴于改革新股发行机制凝聚了有关政府机构的信用,凝聚了无数的社会财富,是所有投资者衡量市场公平的核心标尺,有关方面显然应该摒弃存量发行、保荐人承销配售等小儿科式的改革,而代之以提高上市流通股比例这样直击核心的举措。
现在中国股市面临严峻的挑战,来自外部的经济紧缩只是次要挑战,主要的挑战来自于发行制度的改革。有关部门已经在股改中的权证发行和股改后的新股发行时,丧失了两次表现股市公平体制的机会,面对即将开闸的创业板,不应放弃第三次。
□ .叶.檀来源:《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