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山区位于鞍山市北部,区域面积约52平方公里,辖1个乡镇、8个街道办事处,是鞍山市最大的传统工业区。它东接千山区,与千山风景区遥遥相望;西起长大铁路,与鞍钢厂区为邻;北越沙河,与辽阳县首山接壤,南以通山街为界,与铁东区相连。
建国50年来,立山区政府在中国*****的正确领导下,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城市面貌有了飞跃发展。1998年全区实现社会总收入13.6亿元,比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增长21倍;实现利润7590万元,比1978年增长16倍;区级财政收入6668万元,比1978年增长10倍。1991年、1995年被省政府授予发展经济先进城区。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改革开放以来,为使全区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更加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立山区通过开展学习、座谈、讨论等形式,使其在更高层次、更深程度深刻了解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内涵,促进了各级领导干部在克服旧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树立了四种观念:一是改革观念。深刻认识不深化改革,区街经济就难以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只有改革才能解决好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二是发展观念。将全区工作重心转到对现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上来;三是市场经济观念。用市场经济眼光来看待各种资产和生产条件,处理好各种矛盾,使企业发挥应有的潜力,提高投入产出效益;四是竞争观念。区内各部门不仅要在内部竞争,还要在全市横向比较,拼争一流。在此基础上,立山区制定了"结构优化、外向牵动、科教兴区、区域联合"四大战略的实施方案,从而明确了奋斗的目标和工作的重点,加速推动了全区各项工作有了飞跃的发展。
坚持以改革总揽全局,加速实现经济体制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立山区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加快了企业改革步伐。全区按照中央规定的改革总体思路,结合本区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规定,如《关于深化企业改革的有关规定》、《关于结构优化战略实施细则》、《关于聘任企业经营者的若干政策规定》等等。这些政策规定极大促进了全区经济体制的加速转变,并为深化改革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在改革过程中,立山区根据各个时期、各个阶段的不同特点,采取了不同形式的改革措施,如从推行规范化股份制、嫁接三资企业、一厂多制、投入产出总承包、全员风险承包等,到组建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企业,租赁、出售、转让、兼并等,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全区经济的发展。去年以来,立山区根据中央改革步骤,围绕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不断加大配套改革力度。本着立足区情、面向市场、敢于突破、注重实效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1998年末,全区115户工商企业已有104户实行了不同形式的转制,转制面达90%。其中,列入省考核的41户企业中,已转制38户,转制面达92.7%。全区的企业转制工作走在了全市、全省的前列。
根据立山区经济特点,充分发挥区域经济之长,做大冶金制造业产业规模,坚持走园区化、专业化发展的路子。鞍山市钢铁工业园基地已落户立山区,规划并建设面积为3平方公里的钢铁工业园区。我们以该工业园区为载体,利用区位优势及园区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方向,发挥集聚效应和示范效应,吸引和推动一批如鞍山钢铁轴承有限公司、鞍山德龙钢管有限公司等符合园区规划的企业进驻,工业园区已经成为投资者创业发展的“孵化器”和“加速器”。
发展中的立山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