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主题 : 王东京 腐 败铁三角”将被打破
醇香好酒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UID: 61
精华: 29
发帖: 3902
在线时间: 26(时)
注册时间: 2006-12-08
最后登录: 2018-01-31
楼主  发表于: 2009-02-28   

王东京 腐 败铁三角”将被打破

王东京 腐 败铁三角”将被打破

值得关注的是,对于业界比较普遍的一种观点——房价由供求决定,张琦却对此提出了质疑。“目前我们的住房需求都是合理的吗?究竟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没有分清。事实是,真正的需求——老百姓的生活用房,基本住房消费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大户型房屋、高档住宅总的来说是过剩。”张琦认为,房价被推高到现在,投资需求是“罪魁祸首”,把不合理的投资需求这块拿掉,房价就会下降。这样,“不仅2007年房价总的涨幅会下降,且2008年奥运会后(北京)房价也会下降。”
王东京认为,判断房价走势还不得不提到三个利益当事人。
首当其冲的是房地产企业。王东京说,作为开发商,投资赚钱天经地义,为争取最大化的利润,当然不希望房价下跌。通常的情形,他们会利用媒体大造舆论,说房产将大幅升值,以误导人们追涨。“看看报纸与互联网,那些成天嚷嚷房价要涨的人,其实大多都是开发商。再比如,那些积压已久的楼盘,开发商为何不降价?说到底,是担心消费者形成降价预期。”
第二个当事人是银行。“城门失火,殃及池鱼。银行与开发商,是一根绳上的两只蚂蚱,房价下跌,直接受损的是开发商,但银行也脱不开干系。说大数,银行给开发商的贷款达3万亿,如果开发商不赚钱,银行收贷将遥遥无期。更可怕的是,若房价大跌,开发商破产,银行必受到牵连,即便能拿回些质押房产,但房价下落,银行肯定得不抵失。”
第三个当事人是地方政府。王东京表示,不管怎么说,房地产已成为地方经济的支柱。发展房产业,不仅能拉动GDP增长,而且财政进账也快。明显的收入,房价高,土地出让金也高,税收也多。由此看,房价上涨,地方政府是最大的受益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地方政府也不希望房价下跌。
王东京说,不要小视这三方的能量,他们会千方百计阻挡房价下降。虽说房价下跌的长期趋势不可逆转,但有他们的抵制,房价回落的时间会推迟。问题的重点还在中央政府的决心。“依我看,以上三个当事人中,银行是关键,牵一发动全身。只要央行责令各商业银行收回房地产逾期贷款,开发商就无力恋战,地方政府想扶盘,也鞭长不及。毕竟经济规律不可战胜,与市场死扛,终归不是办法。”
综上,“中期房价走向,受制两大约束:一是社会对长期房价的预期;一是央行的态度。”王东京最后指出。
再涨谁还买?高价楼盘高处不胜寒
“如果是每平米六、七千元的普通商品房开盘,肯定会有一大帮人排队抢购;如果是每平米万元以上的项目开盘,大部分都是开发商自己花钱造势吸引大家关注。”一位房地产经纪公司的负责人近日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在北京,中高档项目比比皆是,但是普通住宅数量却屈指可数。
“这些动辄每平米上万元、几万元的项目,纷纷把目标客户指向了‘有钱人’,只是占少数比例的‘有钱人’,能否够这个庞大的中高档房市场疯狂地‘瓜分’呢?”该负责人告诉记者,在2006年一年中,北京中高档房市场销售非常冷清,有些项目销售套数仅为几套。
再涨谁还买?
“近几年,全国各大城市的房价涨出两个特点:涨得快、涨幅高。几番宏观调控之后,房价依旧处在高位。”首都经贸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教授张跃庆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房价再涨谁还会买呢?
房价涨得究竟有多快?本报记者以两个楼盘案例来说明。2006年年底,在国贸中心举行的北京四季房展的冬展会上,位于官园桥东南200米的官园8号项目虽然让很多购房人心动,但其高达15800元/平米的价格却让大家只能望而却步。
记者在北京市房地产交易管理网上看到,该项目2006年初的销售价格为10500 元/平方米,但随后,该项目在一年之内连续三次涨价。根据焦点房地产网的历史价格记录显示,官园8号2006年6月涨到12000元/平方米,8月涨到 15000元/平方米,8月之后涨到15800元/平方米,一年内涨了5000元/平方米。
开基的风险是转嫁于基民的,监管层如何有效防范基金的投资行为?
封存愈久愈香醇一句短短祝福就能开启坛盖品尝浓醇酒香;友情就如一轮红日默默付出而无求一声轻轻问候!就是一束温暖阳光。己丑释怀
醇香好酒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UID: 61
精华: 29
发帖: 3902
在线时间: 26(时)
注册时间: 2006-12-08
最后登录: 2018-01-31
板凳  发表于: 2009-02-28   
狼与狈的故事,狼是*****的,这都知道,狼*****的时候出现了狈,于是就有了狼狈为奸这一成语,狼是*****的表象,真正指挥"*****"这一行为的却是狈! 狼见很多小动物开始对狈不满了,狈知道后大怒,又指挥狼去吓骗小动物,狼狈就是这样去运转森林,而他们也许并不知道,森林已经面目全非!
开基的风险是转嫁于基民的,监管层如何有效防范基金的投资行为?
封存愈久愈香醇一句短短祝福就能开启坛盖品尝浓醇酒香;友情就如一轮红日默默付出而无求一声轻轻问候!就是一束温暖阳光。己丑释怀
醇香好酒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UID: 61
精华: 29
发帖: 3902
在线时间: 26(时)
注册时间: 2006-12-08
最后登录: 2018-01-31
沙发  发表于: 2009-02-28   
      反房地产暴利是隔山打牛

  近来舆论差不多一边倒,口诛笔伐,纷纷指责房产商不义,抬高房价。于是,要求公布开发成本、反对暴利的呼声不绝于耳。消费者希望房价回落,不必说。但要指出的,这种指望公布成本打压房价的想法是隔山打牛,错开了药方。

  不必怀疑我的动机。指天发誓,本人与房地产商绝无瓜葛。所以这么看,是因为经济学说,价格并不完全取决于成本。研读经济学数十年,没见哪家经济学讲,低成本商品只能卖低价。日常生活里,低成本高售价的例子多的是。我曾参观一家成衣厂,原来一件衬衣不过百元,后与港商合资,打上“金利来”商标,价格陡涨至500多。是成本增了5倍吗?非也。文革时期的邮票,当年八分钱一张,今天卖一百,成本未变,价格却涨了千多倍。

  当然,按成本加成定价是有的。不过得有个前提,那就是商品短缺,供不应求。经济学说,市价要由供求双方定。但若从卖方看,定价必会考虑成本,蚀本的事没人肯做。问题是,厂商按成本加成定价,若消费者不买,有行无市,价格也就形同虚设。反过来,假若商品奇缺,求者若鹜,明知有人出高价,厂商也绝不会拘于成本,有钱不赚,天下没有这样蠢的商家。

  我推测,要求公布开发商成本的用意,无非是说当下房产价格相对它的成本过高了,政府应该反暴利。我要问的是,专家学者中有谁说得清楚,价格高出成本多少算暴利?是40%,还是60%?若把利润超出成本60%视为暴利,那么要反的,恐怕就不只房地产一家。高科技如生物制药,传统产业如餐饮,高出这个比例的应该不少。再说,若不允许企业以小博大,那么科技创新动力从何而来?人们哪会去改进技术、提高效率?

  举个例子,有甲乙两个木匠,甲手艺差些,做个书柜需两天;而乙手艺精湛只需一天。若劳动力的日成本100元,每个书柜木料成本100元,那么同样做一个书柜,甲的成本300元,乙的成本200元。再假定书柜市价是400元,那么甲的利润率33%;乙的利润率100%。请问在此情形下,政府是否应反乙的暴利?若是反,乙必会放慢进度,做一个书柜也花两天。这对社会来说,无疑是效率的损失。

  再一个理由,我不赞成反暴利,是担心这样做会滋生腐败。说过了,由于“暴利”无从界定,这样“反暴利”就难免成为权力创租的借口。要害在于,是不是暴利,法律没标准,最终得由监管部门说了算,他们一言九鼎,说你是就是,说你不是就不是。如此,企业若不想挨宰就得破财免灾,去给主事的官员行贿。不是吗?早在20多年前,政府就管过价格,也反过暴利,结果怎样?腐败层出不穷,一塌糊涂。有前车之鉴,今天怎可再蹈覆辙!

  对居高不下的房价,我的看法,症结不在暴利,而在供求。供求原理说,供不应求价涨,供过于求价跌。中国房价一路走高,原因纵有千条万条,而最根本的,一定是房屋供给不足。假如房屋市场有求必应,房价怎会涨上去?想想吧,电冰箱的价为何不涨?电视机的价为何也不涨?答案只一个,就是这些产品供应充足。记得当年广本轿车新上市,也曾一度炙手可热、价外加费,可后来随着生产量逐年增加,价格还是降下来了。

  是的,供应充足的商品,价格不可能持续地涨。可有统计数字说,国内房市目前空置率达26%,积压面积过亿,这说明房屋并不短缺。既如此,房价怎会只涨不跌呢?聚眼看,高空置与高房价并存,是奇怪现象。不过做点调查,其中的原因也不难明白。由于政府控制建房用地,开发商为了赚钱,就一窝蜂地建高端住宅。结果,高端房老百姓买不起,而买得起的又没得卖,所以整体上,国内房市还是供不应求。

  要追问的是,高端房过剩,为何价格也不降?细说原因,笔者认为有三:一是普通住房短缺。因为中低档房供不应求,需求则拉动房价上涨,于是高端房也就水涨船高。二是消费者买涨不卖跌。开发商清楚,若让房价下跌,消费者必会持币观望,这对原本过剩的高端房,是雪上加霜,所以开发商宁愿空置,也不肯降价。三是人们对买房有乐观预期。几乎是普遍看法,认为房产将来会增值。既然收益看涨,房价被高估也就在情理之中。

  由此看,要让过高的房价降下来,有两件事需政府做:首先,应鼓励开发商多建普通住宅。不久前,国务院出台规定,明令限制了户型面积。思路对,但行政手段不可取。可取的办法,是按建筑面积征累进税;其次,责令国有各商业银行,必须在限期内收回开发商的逾期贷款,而且新到期的贷款,不再展期。只要此举一出,开发商必会降价售楼,整顿房价,立竿见影。

  至于房产的收入预期,是个复杂问题。手里没有水晶球,买房能否增值,不好说,也说不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天下无包赚不赔的买卖。上世纪80年代,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是教训;10多年前,国内房价跌得惨,也是明证。我不信房产一定增值的神话,尤其考虑到将来人口减少、老龄化社会,房产增值的预期凶多吉少。是个人看法,不同意我的朋友,尽可与市场去赌一手。

开基的风险是转嫁于基民的,监管层如何有效防范基金的投资行为?
封存愈久愈香醇一句短短祝福就能开启坛盖品尝浓醇酒香;友情就如一轮红日默默付出而无求一声轻轻问候!就是一束温暖阳光。己丑释怀
描述
快速回复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