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投资失误的前车之鉴
证券市场红周刊
40多年未曾投资失手的股神巴菲特,去年第四季度投资收益骤降96%,全年净收入下滑62%,账面损失达到9.6%,账面价值损失115亿美元。这是巴菲特1965年接手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以来的最糟糕纪录,为此巴菲特致信公司股东,坦陈自己的最大错误是未能预计到国际能源价格在去年下半年的急剧下降,以至于在油价接近历史最高位时,增持了美国第三大石油公司康菲石油公司的股票。此外,巴菲特还出资2.44亿美元购买两家爱尔兰银行的股票,到去年年底为止,两家银行的股价狂跌89%,且今年以来仍在继续下滑。
有人说巴菲特在去年全球股市暴跌的形势下还是跑赢了大盘,仍不失股神的光环。这自然没有错,但问题并不在此,而在于巴菲特把自己的投资与爱国热情挂了钩,因而迷失了正确的投资方向。事实上巴菲特在去年前三季度的投资仍然很成功,只是第四季度的严重错误才导致前功尽弃。从巴菲特的致歉信中可以看出,这位股神对此并没有清醒的认识,或者说他在有意无意地回避这一点。
爱国主义热情遮望眼
巴菲特的投资生涯无疑是非常辉煌的。当他进入老年之后,更多的金钱对他来说只是再增加几个数字,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了。与此同时,巴菲特的爱国热情不断升温,他想用赚来的钱为美国做更多的事,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这一点在“9•11”时已经表现出来了,当时美国股市也出现了崩盘危机,巴菲特在这个危机关口与其他一些金融机构一起大举买入美股,奋力托盘,力挽狂澜,最终使美国股市走出危机,而他也笑到了最后。
去年9、10月间美国金融危机恶化之际,美国股市暴跌,巴菲特积极买进股票托盘,并在《纽约时报》上撰文唱多美国股市,表示对美国未来经济的发展充满信心,声鼓励投资者要像他一样勇敢建仓。但这一次巴菲特失手了。要说他一点也没有认识到金融危机的严重后果,恐怕也不尽然。促使他不顾市场风险逆势操作的根本原因,恐怕还是爱国主义的召唤。当时华尔街风雨飘摇,美国政府正在全力救市,巴菲特想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政府拯救经济,并希望以此稳定投资者的情绪。但是面对如此严重的金融危机,连美国政府都无能为力,他个人就更显渺小了。
巴菲特给自己的投资行为掺杂进政治因素,虽然为他个人赢得了爱国的美誉,但却让公司和股东利益蒙受了重大损失。当然,巴菲特的爱国行动也有回报,尽管他已78岁高龄,但仍然成为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的经济顾问团队成员,并一度成为财政部长的热门人选。
避免情绪化左右投资决策
巴菲特失手的教训在于让政治因素掺杂进投资决策,没有做到政治的归政治,投资的归投资,而是把两者搅和在一起了。这个问题其实在A股市场也存在,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去年“5•12”汶川特大地震期间股市的维稳行情,当时的股指还在3500点上方,大家也是爱国主义情绪高涨,表示这个时候股市要稳定,不能给国家添乱,投资者相互鼓励持股不抛,当时抛售的小非还被指责为发国难财。当时股市稳定了一个星期,现在回想起来,其实那个时候正是最后的出货机会,但是很多投资者被一腔爱国热情所左右,错过了这个机会,以至于后来被套得很深。
现在仔细想想,这种做法意义其实并不大,一时的不跌不等于以后也不跌,当时那么大的地震对经济的破坏性影响是不可避免的,股市跌是正常的,不跌是不正常的。可是很多人在爱国热情的影响下把不正常当作正常,反规律操作,最终受到了市场规律的惩罚。如果说A股当时不跌是爱国主义的表现,那么后面暴跌以至于成为全球股市跌幅之最又算什么呢?这个教训很深刻。
有不少投资者在投资操作时都给自己制定了必须严格遵守的“铁律”,比如到了“止损线”或“止盈线”就一定要出货等等,现在看起来还要加上一条,就是不能在投资决策时掺杂进情绪化的因素。虽然A股市场由于中国的国情仍要“讲政治”,得时刻注意政策的动向,但也必须随机应变,顺应大趋势,不能受情绪的左右逆向操作,否则一定会输得比巴菲特难看,因为普通投资者没有那么多的资金可以用来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