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上市风紧,二级市场却似乎无动于衷。
有消息称,创业板试行管理办法将在两会前公布。而等到6月,首批企业则有望挂牌上市。
记者调查了解到,面对创业板这项新业务,券商、创投、企业以及二级市场的投资者都已经围绕着创业板形成的这条食物链正在悄悄“变质”。
上端:创投冷静和实业出逃
创投企业冷静对待创业板的进展,而一些实业资本更趁机套现。
创投企业和拟上市公司原本是创业板开闸的最大受益者。
早在2008年2月,市场弥漫着创业板5月推出的热潮。各路资金心情振奋,四处疯抢拟上市项目,价格自然也水涨船高。深创投的周宁还清晰地记得,很多VC、PE,甚至民间资本都在哄抢pre-IPO(创业上市前股权转让)项目,价格涨到了几十倍。有些项目甚至以2008年业绩来估值,也要15倍PE(市盈率,市盈率=总市价/总盈利)才能抢得到。
发烧的热潮甚至蔓延到了实业圈。一些来自矿业、地产行业的企业家,盘算着创业板上市后能达到30~50倍的市盈率,爽快地以16倍、17倍PE投资了一批项目。但谁也没想到,A股市场剧烈调整,创业板上市搁浅,项目也砸在那些创投资本手里。
2009年2月,创业板的开闸再次传来脚步声。“不确定性还是很大”,周宁的语气很平淡,与去年高亢兴奋的表情有很大差别。“创投业务经历了2008年的飙升后,现在深圳大的创投机构都很冷静。”
周宁透露,早在2008年,Pre—IPO的项目就抢得差不多了。目前,“很多项目都还砸在手里,没有很多资金去抢项目。”
创投企业冷静对待创业板的进展,而一些实业资本更趁机套现。
“我们代理了一批要转让的Pre—IPO项目。创业板消息出来后,成交情况活跃很多。”深圳一位财务咨询公司的人士告诉记者,这些项目多是实业企业放出来的,最近资金紧张,想找机会出手。
中端:投行谨慎推进
券商承销创业板项目,收入少,却要承担比主板更大的风险,是笔不划算的买卖。
创业板的推出,作为项目承销商的券商是直接利好者。但如今,他们在2008年争相囤积项目的热情也转为少量试水的观望心态。
赵青是上海一家大型券商投资银行部总经理。他对创业板项目的看法是:“存在一定的风险性,保荐人后续的责任很大。”这是因为由于创业板上市企业多处在成长期,风险比较大,监管层强调要加大保荐人承担的责任。但这,却“冷却”了券商的积极性。
“中小板项目的收费一般是1000万元以上。按照目前的发行速度,收入已是很低。”而创业板的募集规模比中小板还小,如按照中小板项目的收费模式,“承销创业板一个项目的收入才500万~600万元。”与之相比,“券商随便接一个并购项目,收费也有400万元左右,承担的风险却小很多。”
http://www.huasdaq.com/bbs/dispbbs.asp?boardid=36&id=40610&star=1&pag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