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托管在深圳证券登记公司,交易在深交所,比如现在51家挂牌公司全部在深圳登记公司,虽然IT技术的突破了地域限制,但是深圳的地域重要性还是值得一提的。
今天我想讲几点:
一、合格投资者我也很困惑,今后将合格投资者限定为机构投资者和特定自然人,主要是从控制风险的角度考虑问题,这一改革对市场流动性有多大影响,需要观察。一个市场,如果流动性很低,会妨碍其价格形成机制,一二级市场的投资者可能会望而却步,也可能直接影响企业挂牌的积极性。
二、关于新三板的融资功能:真正了解新三板的人很少,多数人以为三板没有融资功能,只有转让功能。实际情况是三板能做定向增资(即私募),在挂牌的51家公司中已有8家公司做了9次融资,其中有一家做了两次,融资额从八、九百万人民币到六、七千万人民币不等。国信主办的紫光华宇定向增资刚刚通过中国证券业协会的备案,紫光华宇对特定对象增发新股,达到并购的目的,这属于业务创新。
三、建议机构投资者多关注新三板:既然已经存在这么一个市场,管理层也有意把它作为机构法人的交易市场,在座的各机构有没有兴趣做?已经挂牌的51家公司有一批不错的,从国信主办的公司情况看,有一些已经远远超过创业板的财务标准。在交易和结算制度进一步改进的背景下,各位创投手中的项目暂时不能做IPO的可以考虑先上三板,把它当成退出渠道之一,或者参与新三板企业的增发,在一二级市场间做些套利。北京和上海的创投机构已有了这个意识,深圳的机构还是看创业板比较多。
四、关于做市商:我国主板用的是竞价交易,未来的创业板估计也是竞价交易,而三板适合用做市商,因为它天生就不是竞价交易而是报价转让,但三板到目前还是试点,挂牌的是非上市股份公司,如果股东数量超过200人就会影响公司的IPO。台湾的兴柜市场推行做市商制度,上市的是公众公司,没有200人的股东数量限制,才做的起来。如果能够认定新三板挂牌公司的公众公司性质,突破200人的股东人数限制,相信券商还是会有在新三板做市的兴趣。
今天在场有很多新投资者,既然有这么一个市场,管理层也有意把它作为机构投资者的交易市场,大家有没有兴趣做?比如我们主办的这些公司,这51家公司也不能小看,国信选项目可能稍微保守一点,我们做的第一批有税后利润3000多万的,也有2000多万的,最少都有一千多万,换句话说我们现在主办的三板的公司远远超过创业板的标准,如果交易能帐目合并,也能定价交易的话,各位创投手中的项目暂时不能做IPO的是否考虑上三板?今天国信和西部都在这儿,包括你们手里的项目合理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