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龙昊北京报道 考虑到股权分散化发展的趋势,2006年我国对外资从事商业领域各种限制的解除,以及中国商业类上市公司盘子小、多处城市黄金地段等特点,中国商业板块上市公司2010年后很有可能成为“壳”目标和内外资尤其是外资并购的目标。近日由中国社科院财贸所与香港利丰研究中心联袂推出的《中国商业发展报告(2008—2009)》做出了上述预测。
该报告认为,中国资本市场的股权结构中,在股权构成上,国家股、国有法人股持股比例将不断下降,国家在逐步有序退出竞争性商业企业;在股权集中度上,股权处于相对集中并呈现分散化趋势。从股权改革后限售股变化趋势看,国家和国有法人限售股以及非国有法人限售股解禁速度不同阶段有所不同,但解禁趋势一致,因此,限售股份比例不断降低和普通股份比例不断上升反映出沪、深两市商业板块正逐步向全流通有序过渡。
针对2009年商业板块走势,该报告进行了以下四方面的展望:
第一,短期内将面临发展困境。中国资本市场目前依然不是有效市场,股权分置改革后限售股的解禁对资本市场资金的压力,以及由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的金融风暴对中国经济的冲击,造成出口受阻、投资乏力、消费不振,经济发展整体趋缓,消费者信心指数下降;再加上资本市场低迷,股指一路下滑,股指从最高的6124点跌到目前的2000点左右,市值缩水60%左右,对投资者、消费者信心造成很重的打击,中国资本市场在一段时间内将面临发展困境,短期内很难有起色。商业板块也将面临中国资本市场同样的发展困境。
第二,2008年—2010年是股权分置改革的关键时期。2008年—2010年是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关键时期,限售股进入解禁高峰,市场资金承受压力较大。在这段时期,启动于2005年的股权分置改革,经过2006年和2007年的推进已基本完成;从2008年开始,股改限售股份逐步解禁,并在2008年—2010年期间将进入解禁高峰,市场资金承受压力较大。中国资本市场能否承受限售股份解禁的压力,经受住这次股权分置改革的考验目前还很难下结论。
第三,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持股比例继续下降。目前,在沪、深两市商业板块股权结构中,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已不具有绝对控股地位,也不具有股权高度集中的特征,但国家和国有法人持股比例之和为19.2%,且绝大多数依然是第一大股东,国家和国有法人对商业板块依然具有相对的控制能力。就商业板块限售股股权构成来看,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持限售股占总限售股份的59.41%,而非国有法人股限售股份占股份总额的11.42%,占限售股份的35.33%,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仍是限售股份的主要部分。随着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限售股份的不断解禁,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在商业板块中的持股比例会稳定持续下降。
第四,商业板块股权有分散化的趋势,很有可能成为“壳”和内外资并购目标。从商业板块股权构成和股权集中度来看,商业行业属于竞争行业,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在逐步退出,同时,非国有法人也有减持趋势,商业板块的股权结构有向股权分散化发展的趋势。考虑到2006年我国对外资从事商业领域各种限制的解除,以及中国商业类上市公司盘子小、多处城市黄金地段等特点,中国商业板块上市公司2010年后很有可能成为“壳”目标和内外资尤其是外资并购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