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主题 : 社保基金炒股豪赌巨亏谁之过?
华山 离线
级别: 管理员

UID: 28
精华: 93
发帖: 10718
在线时间: 5319(时)
注册时间: 2006-11-30
最后登录: 2024-08-13
楼主  发表于: 2009-05-08   

社保基金炒股豪赌巨亏谁之过?

社保基金炒股豪赌巨亏谁之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28fb8a0100dmd2.html

——全国社保基金应该“反周期”进出股市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 董登新(教授)

  2009年5月6日,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发布了2008年年报。年报披露,2008年,全国社保基金“炒股”发生重大亏损,并直接导致“交易类资产公允价值变动额”-627.34亿元,“基金权益投资”亏损393.72亿元,2008年全国社保基金投资收益率为-6.79%!(特别提示:这里的-6.79%绝对不是股票投资收益率,而是包括各类债券、各类证券投资基金等在内的综合投资收益率,如果单就股票投资收益率而言,则远不只这个负数!)

  试问诸位:庞大的全国社保基金是如何炒股的?它们又是怎样巨亏的?总之,一句话:追涨杀跌,而赚赔则无关痛痒;它们既敢于在6100点买进,更勇于在1600点卖出!社保基金炒股为何如此胆大妄为而荒唐无知?究竟是谁拿着人民的养命钱豪赌?是否有人该承担巨亏的法律责任和经济惩罚?

  众所周知,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是中央政府集中的社会保障准备金,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储备,它是全国人民养老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和精神支柱。自2000年8月“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建立以来,一直由“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负责管理运营。

  全国社保基金的投资,包括直接投资和委托投资两种方式。根据《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股票的投资主要是采用委托投资方式。截至2007年底,10家境内委托投资管理人管理了40个社保基金投资组合。每个投资组合分别由不同的基金经理按照既定的投资策略和投资风格进行独立运作。

  在此,笔者提请诸位高度关注:中央统筹的养老基金竟能托付给投机性十足、商业味浓厚的中国券商或基金公司来打理,这样一种“信托理财”方式,诸位觉着放心吗?因为中国券商既替自己炒股,也替社保基金炒股;同样,基金公司既替基民炒股,也替社保基金炒股!将社保基金慷慨大方地托付给它们,它们会公私不分吗?它们会内外有别吗?这样一种托管模式是否存在重大体制缺陷或人为漏洞?

  在2007年A股严重泡沫化时,笔者曾多次呼吁:“社保基金应该‘反周期’进出股市”!当上证综指扑向6000点时,笔者大声疾呼:“社保基金应该彻底清仓离场”!然而,疯狂的股市,疯狂的人!社保基金有如脱缰的野马,它以国家之巨资、以人民之养命钱参与股市豪赌,疯狂之势,无人能敌!

  镜头回放:截止2007年9月30日,在名流置业(房地产股票)的前十大股东中,尚无社保基金的影子。2007年10月16日,当上证综指冲顶6124点时,沪深A股平均市盈率直逼80倍的历史最高记录,这意味着中国股市本轮疯牛已走到尽头。然而,正是在此之际,由“国泰基金”管理的“社保基金111组合”莫名其妙地、悄悄地闯入了名流置业十大股东名单!

  截止2007年12月31日,国泰基金管理的社保基金111组合因持有名流置业共计1288.80万股,从而使社保基金在牛市顶部不幸地沦落为该股“前十大流通股股东”和“前十大股东”!报表数据显示:1288.80万股全是2007年第四季度“新增”持有,也就是说,社保基金111组合正是在大盘冲顶6000点前后开始买入名流置业的。此时的买入成本应该在14——18元之间,其间,该股最高价曾冲高至20.55元。试问:这是社保基金的投机,还是投资管理人的豪赌?

  更为滑稽可笑的是:2008年1月,当名流置业以15.23元的高价增发1.97亿股A股时,结果只有3家机构参与了网下申购,其中,“中金公司”管理的“社保基金112组合”认购了其中的“最大份额”6046.359万股,涉及金额9.2086亿元;因此,社保基金为名流置业在牛市顶部再融资作出了巨大贡献。幸运的是,倒霉的社保基金111组合此次主动放弃认购名流置业的增发股票。

  截止2008年6月30日,经过送股后,由中金公司打理的社保基金112组合持股名流置业9050.01万股,占总股本的比例高达6.72%!持股比例再次“越轨”违规(根据社保基金管理办法规定:“单个投资管理人管理的社保基金资产投资于一家企业所发行的证券或单只证券投资基金,不得超过该企业所发行证券或该基金份额的5%)。与此同时,社保基金111组合持有名流置业股份增至1459.63万股。社保基金112与111组合分别成为名流置业的第1大和第9大流通股股东。

  然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2008年9月30日数据显示,就在上证综指最后一跌、冲向1800点附近时,社保基金111组合居然“发神经”,它硬生生地“杀跌”净卖出了459.63万股名流置业(其间曾跌破3元),持股量减至1000万股!

  不仅如此,更为荒唐可笑的是:2008年12月31日数据显示,当上证综指杀向1664点的大底部时,社保基金112组合居然大手笔杀跌,一口气在3元左右的低价位卖出了2330万股名流置业。2009年3月31日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社保基金112组合又在4元多附近廉价抛售了1441万股名流置业。15元高价买进,5元以下低价卖出,不知诸位作何感想:这些社保基金组合究竟是傻子?还是赌徒?

  从社保基金111组合与112组合身上,便可见一斑!以上个案不过是众多社保基金组合投资中的一个典型或缩影:在顶部(6100点)买入,在底部(1600点)卖出,这就是全国社保基金最有本事的“追涨杀跌”!这样一种炒法或赌法,试问:有多少社保基金可以重来?又有多少社保基金能被他们这般折腾?

  当然,我们没有证据或理由怀疑:中金公司和国泰基金在受托管理社保基金时,它们是否做了社保基金的手脚或“老鼠仓”?但是,如此不负责任所造成的社保基金的巨大投资损失,它们是否应该承担一定的赔偿责任?不然,何以体现信托责任?何以防范道德风险?

  事实上,全国社保基金作为中央政府统筹的巨额准备金,身系着全国人民养老保障的社会大计,在组合投资上,必须科学而审慎的决策,除了兼顾安全性、流动性与盈利性外,还必须遵循“反周期”进出股市的原则:即当牛市疯狂或严重泡沫化时,社保基金应该悄悄清仓离场,给股市降温,而不是火上浇油、兴风作浪;当熊市跌过头、市场一片悲观时,社保基金可以悄悄入市,低成本建仓,这有利于稳住市场、安定人心。这便是笔者一再反复强调的“社保基金应该‘反周期’进出股市”的观点!

  最后警示:在世界上,将中央统筹的社会保障基金交由私营机构打理的做法,中国可能是唯一例外。比方,拉美一些国家是将“个人账户”托付给私营机构打理的,而美国法律则严格规定:联邦统筹的社保基金只能购买财政部内部发行的特别国债,不得用作其他投资!

  当然,中国社保基金管理可以有自己的特色,但在股市中,社保基金切不可拿人民的保命钱豪赌!更不可助纣为虐、兴风作浪!社保基金应该成为股市的“稳定器”,在牛市“涨过头”时卖出;在熊市“跌过头”时买入。只有严格遵循“反周期”进出股市的原则,社保基金才不致于沦落为股市的“赌徒”——追涨杀跌、短炒烂赌!

三板问题解决的进度与力度,取决於投资者觉醒度

(注:本人保证在论坛所有发言均是真实意思的表示,但绝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务必谨慎)
晓熬浆糊 离线
级别: 普通会员
UID: 12680
精华: 5
发帖: 207
在线时间: 272(时)
注册时间: 2007-11-30
最后登录: 2011-04-16
沙发  发表于: 2009-06-07   
中国养老金缺口到底有多大?http://biz.163.com 2005-11-11 11:38:24 来源: 中国证券报(北京)

王妮娜
  中国养老金缺口到底有多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前任部长郑斯林给出的数据是2.5万亿,而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项怀诚更倾向于引用世界银行5月份提供的研究数据——9.15万亿。
  根据郑斯林的说法,养老金缺口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指当年收的养老保险费不够支付当年的养老金支出,另一个是指“空账问题”。我国实行养老保险制度,按照正常流程来说,企业和个人缴纳养老保险费后,一部分拿出来用于支付已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另一部分应存在个人账户中留给自己退休后使用。但问题在于,养老金制度从开始实施到现在,这些个人账户从创建起就是空的,部分地区养老保险费一直处于“收不抵支”的状态。

其实,养老金缺口大小存在不同版本并不奇怪。由于计算结果需要基于平均余命的推算,假设的条件不同,数据大小自然有差异。所谓平均余命是指一个人退休后寿命的长短。设定这个参数难就难在,它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工资增长率密切相关,对于任何一个因素的预测即便存在毫厘之差,得出的结果就很不同。像世界银行认为,2001年到2075年间,中国养老金缺口将达9.15万亿,就是基于诸多假设条件作出的推算。
然而,无论是2.5万亿还是9.15万亿,二者都足以让我们“谈老色变”。人口研究中心预测数据显示,2030年前后,我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将增至4亿左右,到2050年,我国60岁和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总数将分别达到4.5亿和3.35亿。离休人数增长快于参保人数的增长,已成为一个不可抗拒的现实。而仅为15%的养老保险覆盖率,更是加剧了我们对养老的恐惧:40年后,当我们垂垂老矣,还有钱养老吗?
  纠缠于数据的争论,无益于问题的解决。“真正需要关注的是基于这些假设的数据,如何建立长效的社保机制。”社科院拉美所所长郑秉文说。养老金缺口实际上都是隐形债务,只有在两种情况下会出现,一是需要马上做实个人账户,二是出现一次性支付退休金。只要社保制度安排合理,就可以避免出现这种情况。
  问题是,这种合理的社保制度究竟是什么样的?在制度转型过程中,政府是否考虑了将支付的巨大成本?
  “现在我们的制度设计面临两难困境。”郑秉文说,如何划分现收现付和个人账户的比例至关重要。既要体现分配公平,又要兼顾财务的可持续性。公平就要靠国家承担起现收现付的责任,财务可持续性是指个人账户要做实。不过这里又存在一个矛盾,即便国家做实了账户,由于账户的投资回报率小于工资增长率,无疑导致资金浪费。
  两难困境仅仅是中国养老体制艰难转型的冰山一角。和任何改革一样,它不是一出独角戏。资本市场能否为养老基金保值增值提供坚强后盾,城乡劳动力转移浪潮如何找到农村人口养老问题的通道,国民教育如何把百姓纳入到这场变革中,如何最大程度降低转型成本,这些都是中国养老体制改革无法回避的难题。  
晓熬浆糊 离线
级别: 普通会员
UID: 12680
精华: 5
发帖: 207
在线时间: 272(时)
注册时间: 2007-11-30
最后登录: 2011-04-16
板凳  发表于: 2009-06-07   
聚焦养老金缺口:一场牵动13亿人口利益的变革
http://biz.163.com 2005-11-11 10:29:46 来源: 中国证券报(北京)  网友评论 7 条
 此时,社保基金“任何一个变革都是痛苦的,但是长痛不如短痛,不能把问题遗留给后代。”11月9日,高盛国际资产管理公司副总裁Robert H o m a t s 在北京一个关于养老基金的论坛上如是说。理事会理事长项怀诚刚刚结束他对中国养老问题的演讲。“中国养老保险的资金压力很大。”项怀诚说,增加财政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以及做实个人账户,均是可取之道,但关键要有足够的财力。在他为解决中国养老难题开出的药方背后,是一场牵动13亿人口利益的变革。
  资金出路在何方
  当发达国家为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改革养老保障制度时,我国的养老保障体系尚处于初创阶段。1997年,我国政府确立了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社会保障制度。
  这一制度的最大困难在于,国有企业老职工没有养老金储蓄,参保企业和个人既要为自我养老积累资金,又要承担老职工的缴费,负担过于沉重。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各项缴费比例已高达40%,在亚洲地区仅次于新加坡。为维系这一制度的正常动转,不得不挪用在职职工的个人账户资金,形成了约7400亿元的空账,并且每年还在增长。为确保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近五年来,中央财政基本养老保险的转移支付补贴金额高达2093亿元。往好了说,这说明政府重视社会保障;往坏了看,则是我国社会保障的巨大资金压力。
  这些问题和挑战,既有近忧,也有远虑。解决这些问题,说到底,关键需要足够的财力。这方面,社保基金等方面近几年作了不少有益探索。筹资方面。2001年6月,《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确定,社保基金主要来源为国有股减持资金和中央财政预算拨款。2001年12月,又增加了划入的股权资产以及*****公益金等其他来源。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国家要采取多种方式筹集社保基金,包括依法划拨部分国有资产。此后,国务院多次指示要在未来五年内将社保基金规模做大。

1998年以来,为解决 投资方面。国家积极支持社保基金在股票、债券和银行存款等原有投资品种基础上,开展交通银行等非上市企业的股权投资、ETF直接投资以及境外市场投资。
  税收政策方面。国家给予了免收所得税、营业税、印花税等优惠政策。
  立法方面。抓紧修订《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国务院已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条例》列入了今年的立法计划,以明确社保基金性质和资金来源等重大问题。然而,要想弥补巨大的资金缺口,我们要付出的成本远不止于此。
  转型成本有多大
  如果我们不能为正在来临的挑战提前做好准备,必将给我国初建不久的社会保障体系带来巨大的压力,甚至危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个现实的难题是,离退休人数增长快于参加养老保险人数的增长。
  包括4000多万已退休人员在内,我国上年末的参保人数只有1.6亿多人,仅占城镇人口的30%左右,不及劳动力人口的15%,覆盖率不到世界水平的一半。不止如此,2001年以来,在覆盖的城镇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职工中,参保人数平均增速为4.04%,已经低于离退休职工人数的平均增速6.64%。由于养老金的筹集主要依赖参加养老保险的职工人数,这种现象必然影响养老金的供求关系。“我们也面临这样的困难和挑战。”高盛全球投资副总裁Robert H o m a t s 对记者说,“在没有做实的情况下,现有职工为别人支付养老成本,自己的福利会不会下降?从一个没有做实的基金到做实的基金,原来的债务怎么办?”
  他向记者坦言,没有做实的系统非常可怕。“现在缴费的工人支持了退休一代的工人,情况越来越恶化,医疗保障越来越差,退休工人越来越多,劳动力越来越少,太恐怖了!”
  情况必须改变。然而令人担忧的是,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很难解决这道难题。
养老金的拖欠问题,中央财政开始以借款或拨款的形式,对地方养老基金给予补助,而这又加剧了地方对中央政府的依赖。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让更多的人“老有所养”是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目前,我国公共养老保障体系的覆盖面只占人口总数的15%,低于世界劳工组织确定的20%的国际最低标准。就制度惠及主体的城镇各类就业人员而言,现有的养老保障制度也仅仅覆盖城镇职工的55%。占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村人口,基本上只能依靠土地和家庭养老,仍游离于社会化和共济性的社会保障体系之外。
  同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如何解决已经进入和即将进入城市的农村劳动力、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将是我国政府面临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在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看来,农村劳动力剩余问题,将为解决中国养老难题提供契机。
  “大量年轻劳动力的加入会推迟养老体系支付的压力。”樊纲将此称之为“工业化红利”:即农村青年劳动力加入到城市中来,进入工业化体系中来。这是中国的优势。这样也能够使得中国的社保体系在较长时间保持收支平衡。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将这些进入城市的流动劳动力纳入到社保体系中来。这需要解决一个问题:即个人账户的可携带性。在中国现在的基本养老社会保障体系中,个人账户还不能流动,系统只能在本地,没有全国性。这样就算有法律要求人们参加社会保障体系,由于账户无法带走,工人也没有兴趣让雇主带自己参加到这个体系中来,从而产生覆盖率低的问题。

 谁来支付转型成本
  “对一个负责任、有远见的政府来说,比较现实的做法是,储备当期财力,作为未来财力的补充,同时确定一个合理的缴费率,做实个人账户,并承担国有企业的养老金债务。”如果把项怀诚的这项建议换算成数字,那就是中央政府将为养老体制转型支付的数万亿成本。
  让养老及个人账户由空账变实账,需要通过多种渠道筹集养老保险基金。专家表示,适量减持国有股是重要措施之一。“现在股份制企业中,国家持有的股份和股权是政府的财政性支持。”这位专家说,“过去企业和职工没有缴养老保险及其他社会保险费用,职工工资水平也很低,那部分本来应当作为社会保险费用积累起来的资金,国家拿去搞建设了,于是出现缺口,所以,国家在财政上给予支持是合情合理的。”
  发行社会保险债券也不失为一种途径。人口普查及人口研究中心预测数据显示,扩大征缴范围是解决缺口问题的一种手段。我国一直努力扩大养老金的征缴面,对国有企业征缴养老金已基本覆盖完成,今后将把征缴的重点转向民营、私营等非公企业。
  此外,拓宽投资范围,提高投资收益,让养老基金保值增值,也是题中应有之义。高盛全球投资副总裁Robert H o m a t s 对记者说:“投资的范围应更广泛,比如地产、债券、股票等等,这样可以降低资产期限错配率。还要进行全球投资,购买发达国家的资产。”
“改革的时间不能太长,否则问题将越来越严重。”最后,这位全球投资高手对记者说。(王妮娜 郭凤琳 尚晓阳)  
晓熬浆糊 离线
级别: 普通会员
UID: 12680
精华: 5
发帖: 207
在线时间: 272(时)
注册时间: 2007-11-30
最后登录: 2011-04-16
地板  发表于: 2009-06-07   
现今已2009年了,又4年过去了.缺口怎么办?我看抛大非是唯一出路.
所以,对将来可能出现的大非牛市要多生一份心.
描述
快速回复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