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主题 : 清欠未完成应不会被退市
华山 离线
级别: 管理员

UID: 28
精华: 93
发帖: 10718
在线时间: 5319(时)
注册时间: 2006-11-30
最后登录: 2024-08-13
楼主  发表于: 2009-06-22   

清欠未完成应不会被退市



百家公司262亿占款难清 清欠未完应不会被退市  
发布时间: 2006-11-02 13:36 字体:    

  http://www.cs.com.cn/ssgs/03/200611/t20061102_1012839.htm

  昨日,沪深交易所发布“关于上市公司大股东及其附属企业非经营性资金占用的通告”。通告显示,两市仍然有100家公司存在资金占用问题,占用余额高达262.54亿元。现在离12月31日的清欠最后期限仅剩两个月,未能完成清欠的公司都是清欠“特困户”,所占金额也相当巨大,年底前能否完成清欠并不乐观。

  政府加大清欠力度

  清欠工作自2005年11月开始,越到尾声,政府各部门清欠工作的力度就越大。截至2006年10月31日,两市共有312家上市公司完成了清欠工作,51家上市公司部分完成清欠工作,合计清欠金额224.40 亿元,占所需清偿资金总额的46.08%;同时,两市共有17家上市公司以股抵债或以资抵债方案已获股东大会通过,进入清欠程序,金额合计17.87亿元。

  民族证券的资深研究员唐震斌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各部委进行清欠工作,各地政府配合清欠,公安部也介入清欠工作,不久前温家宝总理还对清欠工作做了批示,证监会和各地的证监局更是深入现场进行稽查,定期对清欠进行公告,表现了政府清欠的决心。

  清欠困难不小

  但是,离最后期限越近,留下来的就越是难啃的“硬骨头”。从沪深两市所发布的公告可以看出,欠款第一名的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大股东占款达到37.42亿元。随着清欠工作进行,也陆续曝出一些大股东占款的公司,如在通告中被证监会点名的宝硕股份(2.37,0.00,0.00%)和东盛科技(8.27,-0.92,-10.01%),其中东盛科技的欠款达到了15.88亿元,登上大股东欠款第二名的“宝座”。

  “现在各地政府的压力都很大,但还是有很多公司恐怕难以在最后期限前完成清欠。”唐震斌说,“就像还有很多公司无法股改一样,清欠无法完成总是有很多特殊的原因。比如飞天系、德隆系,大股东公司已经倒闭了,这让清欠工作难上加难。”

  他预测,到年底还无法完成清欠的恐怕仍有三四十家。

  清欠未完成应不会被退市

  “年底就要到了,证监会曾表示将严厉处罚无法按时完成清欠工作的公司和其责任人。尽管如此,我估计无法完成清欠的公司也应该不会被退市。”唐震斌说,“无法清欠的公司应该不少,不会将那么多公司都退市的。应该有缓和的余地,毕竟他们也有那么多流通股东。我觉得可能会在法律许可的框架内强制执行,能还一点是一点。”

  唐震斌同时表示,有很多无法清欠的公司本身业绩不好,如才发出风险提示的S*ST龙昌,连2005年年报都无法披露,面临退市的风险。很多无法完成清欠的公司也是连年亏损,也面临退市风险。

  重组是出路

  如果想更好地完成清欠,唐震斌表示应该将清欠、股改和重组放在一块。“证监会表示不完成清欠不允许股改,但实际上,这些公司的现状使它们也很难进行股改了。当地政府应该会用重组来解决清欠和股改这两个难题。” 唐震斌表示,“当然,这也是挺困难的,毕竟对这些公司重组需要付出很大的成本,如果欠款10亿元,那么就算重组的企业愿意拿出5亿元,还有5亿元也没有着落。如果真是无可救药的企业,也只有退市一条路了。”

  唐震斌认为,清欠完成后,上市公司的质量会有改善,对股市总体来说是利好。“而且,现在政府的清欠力度和监管力度如此大,对新上市的公司也有威慑作用。”唐震斌称。(陈洁/北京商报)

三板问题解决的进度与力度,取决於投资者觉醒度

(注:本人保证在论坛所有发言均是真实意思的表示,但绝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务必谨慎)
华山 离线
级别: 管理员

UID: 28
精华: 93
发帖: 10718
在线时间: 5319(时)
注册时间: 2006-11-30
最后登录: 2024-08-13
沙发  发表于: 2009-06-22   
沪市清欠基本收官 尚有13家公司违规占用32亿元  
发布时间: 2007-03-04 15:31 字体:    

http://www.cs.com.cn/ssgs/02/200703/t20070304_1059302.htm

    完成清欠公司比例94.42%,已清偿资金比例87.30%

  本报记者 周松林
  
  截至今年2月16日,沪市共有220家上市公司完成了清欠工作,11家上市公司部分完成清欠工作,合计清欠金额218.03亿元,完成清欠公司家数比例为94.42%,已清偿资金比例为87.30%。尚有13家公司存在资金占用,占用余额降为31.71亿元。可以说,在去年一年里,沪市的清欠工作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基本按国务院的要求完成了清欠任务。

  目前,上证所的清欠工作已进入扫尾阶段。据摸查,尚存的13家仍存在资金占用的公司中,仅少数公司有希望于近期完成清欠。日前,证监会对2006年底未完成清欠的公司,根据具体情况,启动了责任追究机制,上证所已配合证监会对这13家公司中的7家进行了立案稽查,同时固定证据,将涉嫌犯罪的问题移送公安机关,坚决将相关责任人绳之以法。

  多种手段推动清欠

  清理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是2006年证券市场的一件大事。为加强清欠工作的具体组织领导,2006年2月初,上交所就成立了由所领导任组长的“清欠工作小组”,集中处理共性问题和有关难题,制定关于清欠事项的审核工作流程,出台了一系列通知文件规范资金占用统计口径。为营造舆论氛围,从2006年初开始,上证所在外网开辟了“上市公司清欠”专栏,公布最新清欠进展和最新占用情况,供公众随时查阅和监督。此后,又与深交所一起每月联合公布资金占用通告,不仅曝光上市公司名单及占用金额,还公布了上市公司及占用方的法定代表人姓名,这是加大市场监督力度的一大创新之举。

  在清欠取得一定进展的关键时刻,为帮助各方尤其是未完成清欠的上市公司探索各种清欠模式,上证所及时编印了《清欠案例精选》,总结了沪市27家典型公司清欠工作的经验和体会,对其清欠方案作了详细的具有实际操作性的分析阐述,帮助沪市尚未完成清欠的公司和有关方面进一步了解清欠模式和创新手段,,成为推进清欠工作的重要参考。

  在清欠过程中,上证所摸索了一系列创新性的手段和措施,有力推动了清欠进展。首先是督促股改与清欠相结合相促进。去年5月起,上证所合并了股改和清欠两个工作小组,利用股改程序的两道关口,将股改和清欠紧密结合,对于存在非经营性资金占用的上市公司进入股改程序从严把关,要求公司在启动股改前完成清欠或者大股东提出切实可行的清欠方案和承诺;对于已股改公司,则利用股改实施后复牌带“G”的关口督促公司清欠,要求公司大股东完成清欠后方可带“G”复牌。

  其次,积极探索清欠手段,鼓励多种形式清欠,创新式清欠。在日常监管中,督促公司将现金清偿和红利清偿作为优先清欠的手段。对缺乏现金清偿能力的大股东,倡导其以股抵债,特别是结合股改做好以股抵债工作。对大股东缺乏现金但正在进行股权转让的公司,督促大股东用股权转让款优先清偿占用资金后方给其办理过户手续。对一些长期占用、恶意占用的案例,则要求公司董事会积极采取司法手段,维护公司合法权益。对一些大股东偿还能力较弱的ST、*ST类公司,鼓励它们探索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清欠模式。

  此外,上证所还在权限范围内,创造性地运用各种监管措施和处罚手段督促清欠,取得明显效果。如在年报披露期间,对占用金额较小、占用方具备还款能力的公司,要求立刻完成清欠后方能披露年报;要求股改公司大股东完成清欠后方允许复牌带“G”;及时给清欠进展缓慢的公司发出“监管关注函”,对违反承诺、隐瞒占用或新增占用的公司和责任人,及时进行公开谴责。据统计,去年上证所为督促清欠累计发函70多次,公开谴责63人次,电话督促约1500次,约见公司谈话20余次。

  在证监会等八部委联合发出“清欠通知”后,上证所向仍未完成清欠的上市公司集体发出“监管关注函”,提出了具体要求和警告,并要求公司根据通知精神寻求地方政府的支持。以《刑法修正案(六)》实施为依据,对恶意侵害上市公司利益的资金占用方和相关责任人,鼓励公司依据《刑法修正案(六)》,通过法律手段追偿登记在实际控制人个人名下的资产,同时查清资金占用形成原因和占用责任人,固定证据,严格追究有关占用方和当事人的法律责任。

  重在建立长效机制

  上证所有关人士表示,清欠不仅改善了许多上市公司的资产状况,提高了上市公司质量,更是中国资本市场进行的一场意义深刻的“诚信守法”教育,对我国证券市场诚信制度的建设和健康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和积极意义。更重要的是,要在完成清欠后建立长效机制,杜绝“前清后欠”情况的发生,从制度的源头上防止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情况的再次发生。对此,有关人士建议从上市公司内控治理和外部监管两方面着手。

  首先,从上市公司本身治理结构和内控制度上入手,防范大股东占用。例如,从上市公司董事会、监事会、独立董事等环节防范大股东占用问题的发生,同时要求公司建立财务制度和资金运用管理制度等内控机制方面的防火墙。

  其次,在外部监管方面,主要应从法律制度和诚信制度两方面对资金占用行为进行严格约束,让资金占用者无法逃脱法律的制裁和舆论的监督两张网,让占用者付出沉重的代价,从而不敢再犯。例如,在《刑法修正案(六)》等实体法修改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诉讼机制的完善,让追究责任的渠道比较畅通;另一方面,推动集团诉讼机制的推出,提高中小股东*****的意识,完善其*****的手段;要继续发挥媒体等舆论监督的力量。(中证网)
  
三板问题解决的进度与力度,取决於投资者觉醒度

(注:本人保证在论坛所有发言均是真实意思的表示,但绝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务必谨慎)
级别: 普通会员
UID: 14502
精华: 1
发帖: 149
在线时间: 147(时)
注册时间: 2008-07-17
最后登录: 2010-04-20
板凳  发表于: 2009-06-23   
该解决了,时机终于到了!
描述
快速回复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