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主题 : 请“中纪委”、“国资委”介入“中粮花费61亿港元入股蒙牛事件”
ericsony 离线
级别: 铜牌会员
UID: 1836
精华: 25
发帖: 2623
在线时间: 2015(时)
注册时间: 2007-04-07
最后登录: 2016-08-09
楼主  发表于: 2009-07-09   

请“中纪委”、“国资委”介入“中粮花费61亿港元入股蒙牛事件”



请“中纪委”、“国资委”介入“中粮花费61亿港元入股蒙牛事件”
---------------------------------------------------------------------------------------
2009-07-08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

    作为在华尔街工作多年的资深金融人,我个人认为“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只有在下面两种情况下会作出收购蒙牛股份的决定:
    第一种情况,宁高宁接受了牛根生的行贿(可能性99%);
    第二种情况,宁高宁接是商业白痴(可能性1%)。同时,世界企业家网站(bossline.com)网友投票显示:99.7%的网友认为,“中粮”收购“蒙牛”违背“商业道德和伦理”。

    蒙牛是谁?是杀害儿童的“三聚氰胺”的制造者,品牌价值为负(有关当局应该到民间调查一下)。若交易最后达成,“中粮集团”帮助牛根生及其团队套现最新一次套现总金额约30.58亿港元。“三聚氰胺事件”打碎了牛根生头上的光环,然而“中粮集团”代表国家给牛根生把光环给戴上!最重要的是:“中粮”花费61亿港元买到的是蒙牛20%的股份,而蒙牛100%的股份价值也不到50亿!

    中粮是谁?国家企业,里面的每一分钱都是人民的。针对记者问及“中粮集团”认购蒙牛股权的40多亿元资金来源时,宁高宁没有正面回答。他仅表示,“使用的是自有资金,肯定不用通过搞股票”。这是否意味着“中粮集团”将从账户上拿出40多亿元现金支付给蒙牛?此外,这一笔巨额并购资金是否需要通过“国务院国资委”的审批?

    “中粮集团”与“厚朴基金”共同组建一家新的公司,”中粮集团“持股70%,“厚朴基金”持股30%。该公司在分别完成相关收购后,将持有蒙牛扩大后股本的20%,成为蒙牛的第一大股东。可是作为主角之一的“厚朴基金”并没有出现在沟通会现场。由于当事方缺席,这使得外资PE是否是幕后推手的传闻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


评论

回复 KKK 12小时前
最近看新闻说中粮花60多亿收购蒙牛,说是怕外国企业收购了。做位一个中国人我真的很希望它被外国企业收购,原因很简单,它们收购了可以彻底的改革,虽然我知道他们不能为中国人做的最好,但它们也不敢做的最差,因为傻子都知道在别人的地盘上混是要守规矩的。而恰恰相反,如果中粮收购了会怎么样呢?不会是简单的注资,而不涉及管理方面吧?

用邓老的一句话:“马照跑,舞照跳”。如果那样就是换汤不换药,效果是一样一样地(小沈阳声)结果也是一样一样的(小沈阳声)。结果就是60亿白花花的银子让蒙牛多活几年,更可能是这个牛、那个牛更有现金了,更牛,好象没必要。不会拿纳税人的钱来达成私人之间的感情吧,拿也没办法啊!

大家可能感觉我对蒙牛有偏见,我只是感觉对企业要和对人一样,不单单有法律去规范他,还要有道德。象蒙牛这样已经违反了道德还没深刻认错的企业真的不敢苟同,大家应该知道日本毒大米事件的结果,是要有人承担的。爱越深狠越深,本人以前总喝”特伦苏“,现在怎一个失望了得啊!

哎,闲话少叙,给我的奶牛喂草去喽!


回复 Berkeley 12小时前
1、宁高宁、牛根生某串通,宁得到的好处最大;
2、利益输送,宁高宁不是第一次这么干了(可参考“中粮地产青岛买地退地案”)
3、宁高宁肯定还会把汇源高价格拿下来,汇源有什么呢?我现在也没有看出来。地都是地方政府免费给的,渠道也不畅通,果汁都是进口过来兑水的。一年没有多少点利润,那个可乐事件完全是配合二级别市的炒作。因为我知道那时候地方政府的官员都集资给朱让他买香港的股票。


回复 ceosay 12小时前
中粮“不是脑子进水”了,就是“脑子进牛”了。估计宁高宁很快会被“双规”!


回复 Meiliu 12小时前
一直以为,“三氯事件”过后,象蒙牛这样的企业会注重自己的产品质量了,但是我错了,保质期是7月11日的酸奶,7日就胀包了,我还抱着希望打电话到800,原来服务质量也是那么差,两个服务人员,一个说24小时让人过来,我挺高兴,过了一天7日了,等到现在,没有人上门,我又打过去,另一个服务人员说48小时,但只是打电话慰问,还说这是公司规定,妈的!产品和服务质量差就算了,还玩弄消费者,够损的,公司还能不能存在都不知道,还公司规定!大家还是擦亮眼睛吧,蒙人的蒙牛!不要再丢人现眼了!


回复 CFO 5小时前
是的。蒙牛可能是不差钱。但是却差社会责任和商业道德。这样的企业理应让其消失。中粮太糊涂了。


回复 Rector 5小时前
蒙牛从根上就不是民族企业,牛根生更不是什么民族企业家。他是个十足的骗子,投机分子。国有资产花巨资投在骗子身上?跟骗子什么关系?天大的荒唐!纯粹是帮骗子洗钱!中粮绝对不“忠良”!


-------------------------------------------------------------------------------------------
yanjie 离线
级别: 普通会员
UID: 3506
精华: 0
发帖: 344
在线时间: 632(时)
注册时间: 2007-05-09
最后登录: 2012-04-12
沙发  发表于: 2009-07-09   
中粮地产=国家经贸部    谁敢查啊
汇金=中国财政部
xsi 离线
级别: 金牌会员
UID: 13027
精华: 1
发帖: 800
在线时间: 1238(时)
注册时间: 2007-12-16
最后登录: 2009-11-09
板凳  发表于: 2009-07-10   
还是那句老话:下梁是不会、也不敢随便弯的!
ericsony 离线
级别: 铜牌会员
UID: 1836
精华: 25
发帖: 2623
在线时间: 2015(时)
注册时间: 2007-04-07
最后登录: 2016-08-09
地板  发表于: 2009-07-10   
[原创]评“中粮入主蒙牛”
-------------------------------------------------------------------------------------------
作者:温克坚 2009-7-9 21:43:34


    2009年7月7日,中国蒙牛乳业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中粮集团有限公司”联合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厚朴投资公司”,以现金每股17.60港元,出资逾61亿港元,入股蒙牛乳业,并以约20%持股比例成为第一大股东。据悉,这是迄今为止中国食品行业最大一宗交易案。

    牛根生称,此次合作从价格来看,符合市场规律也顺应国际形势而在品牌方面,中粮是中国食品行业的老大,而

蒙牛与中粮合作属于强强联合。第二从战略资源来看,整合之后更加全球化。第三从产业链看,从原料到市场,能加

快衔接到餐桌的一体化。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指出,入股蒙牛可以说是中粮产业发展的一个自然延伸,从内地的食

品行业,以至乳业类的发展现状来说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机。这次中粮和蒙牛的合作,双方是“一拍即合”。

    本来对于一个商业交易,不管交易条款如何,不管定价是否合理,旁人都不宜轻易发表评论,毕竟一个商业交易

所包含的内幕信息和各种隐蔽的利益安排,不是外人所能轻易猜透的。至于交易双方为交易本身提供一个冠冕堂皇的

说法,那本来就是应景之语,用来迷惑公众那点浅薄的好奇欲望。 不过让我感到惊讶的是,一些严谨的评论人士似

乎也被这套说辞打动,试图从乳业和食品行业的整合角度为这个交易背书。本人对乳品行业和食品行业没有研究,也

不喜欢对具体的商业交易进行评论,但是在中国这么一个奇怪的政商环境下,而交易三方中粮集团,厚朴基金以及蒙

牛在所有制和行业都有如此复杂背景的状况下,让人相信是产业整合的力量在推动着这个交易,这显得太勉强了。

    而中粮集团的央企身份,以及蒙牛在三聚氰胺事件和OMP事件道德瑕疵和潜在的法律责任又给了人们对这个交易

进行评论的恰当理由。

    在我看来,对于这个交易最大的质疑,应该落在作为央企的中粮集团。中粮集团如此大规模的进入竞争性领域,

符合国有企业改革方向吗?如此大规模的动用资金,符合程序吗,得到充分授权了吗?在这个个案中,中粮集团宣布

不会调整蒙牛管理层,不会调整既有经营策略和目标,那么交易风险和责任谁来承担?

    虽然自2004年郎咸平舆论风暴以来,原来的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就已经停滞,但是作为经济改革的基本方向,国

有企业从竞争性领域逐步退出,官方从来没有宣布过废止,现在中粮集团要在乳品这个激烈竞争的行业大肆布局,的

确需要给公众一个合理的说法。而从资金动用的角度来对比,工业信息部估计要气得吐血,因为仅仅动用了4000多万

采购了绿坝软件,就引来无数的质疑。而中粮集团,则可以以“一拍即合”的豪气动用40多亿。40多亿巨额投资决策

过程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假设宁高宁是私有企业的掌门人,对于这么一个巨额交易,他还会显得那么潇洒吗?!

当然,央企在撒钱方面的潇洒,中粮不是第一家。日前北京土地出让中的地王争夺战中,中化集团下面一家名不经传

的地产企业也是一口气就叫价到40多亿。在流动性泛滥背景下,靠近权力而可以大量利用银行信贷的央企收购盛宴,

隐藏了多少特殊的目的?又给经济体带来怎样的后果?时间将会给出答案,但是基于对央企的常识性认知,让我们先

别急着为他们叫好。

    第二个质疑是蒙牛将如何修复其品牌形象和应对其法律责任。通过这次交易,蒙牛的财务压力应该得到了缓解,

同时榜上了中粮这颗大树,在应对压力方面可以底气更加充足。不过,蒙牛应该明白的是,蒙牛面对的不仅仅是一个

市场问题,还有一个公共形象问题。品牌形象最终是根植于消费者心里的,通过权力和行政之手化解了在三聚氰胺和

OMP事件中的压力,也许暂时可以帮助其度过难关,但是一个公众企业,只有充分的承担其产品的社会和法律责任才

能在消费者心中建立长久的认同。

    另外,这个交易中还有一些现象显得很有意思。比如牛根生没有解释的是,为什么被外资收购就是恶意收购?防

止了外资收购就是成功?相信这和他之前打过的民族品牌和悲情牌一样,都是他的策略。另外,通过这次交易,牛根

生和他的身份模糊的老牛基金会得到了一个巨额套现的机会,据说牛根生本人要专注公益事业了。但是什么才是牛根

生眼里的公益事业?牛根生如何重修他的公共形象?这些交易花絮背后,其实也包含着很多想象空间。

    当然,上述质疑都是从常规角度引申开来的,还是非常浅层次的疑问。如果我们把政商结构,利益集团都视角引

入,那么这个交易背后,可能包含的利益机制就更加复杂了。经验已经告诉我们,复杂的交易背景,不同的产权形式

往往是利益输送的最好掩护。

    *.*.*.*        

文章提交者:温克坚  2009-7-9 21:45:09  
放出来很快啊。

    *.*.*.*      

文章提交者:freemytax1  2009-7-10 3:10:16
牛根生的所谓公益事业应该和鳄鱼含泪的捐款类似吧

    *.*.*.*      
描述
快速回复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