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主题 : “炒矿队”为何有如神助 赚亿元翻10倍
ericsony 离线
级别: 铜牌会员
UID: 1836
精华: 25
发帖: 2623
在线时间: 2015(时)
注册时间: 2007-04-07
最后登录: 2016-08-09
楼主  发表于: 2009-07-10   

“炒矿队”为何有如神助 赚亿元翻10倍

-----------------------------------------------------------------------------------------------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2009-07-09 02:06:50


    有这样一只绩差股,经历了两年的大熊市,股价却涨了10倍,而这全是因为期间经历了两次重大资产重组、支付了一次股改对价的制度性收益。

    有这样一群人,冒着退市的风险重仓买入这只连亏三年的绩差股,全部进入了该股的前十大流通股股东,之后“碰巧”遇到矿业资产重组的超级利好,又“碰巧”遇到大股东二次注入矿业资产的重大利好,而且无论股价怎么涨都坚定持有,赚到上亿元,收益率超10倍。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调查发现,这群人通常联合作战,共同进退;同时他们只对矿业股题材情有独钟,不碰其他股票,还在另外两只矿业股上大获其利;而且每当他们重仓买入之后公司都会有重磅利好公布。

    这只股票就是ST有色(600259,收盘价18.47元)----2009年一季度的最牛股票。

    这群人就是李良贤、梁祖锴、原静、梁丽珠和陈乾志,我们暂且称其为“炒矿队”,他们此前还在重大利好公布前跻身广东明珠(600382,收盘价7.32元)和ST金瑞(600714,收盘价9.02元)的前十大流通股股东。

    从表面看,这似乎又是诸如刘芳、金顺法之类的最牛散户,但经过《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大量调查显示,在造富神话的背后,存在着诸多蹊跷,隐藏着鲜为人知的内幕。


    ST有色 退市风险下的暴富神话

    连亏三年濒临退市

  ST有色是今年的一只超级牛股,其前身是海南兴业聚酯股份有限公司----一家从事聚酯切片及FDY长丝生产及销售的公司,属纺织工业化学纤维行业,但由于连续亏损面临退市,S*ST聚酯需要重大资产重组才能使之摆脱“泥潭”。

    时间拨回到2006年5月9日,兴业聚酯由于2004年、2005年连续亏损,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特别处理,简称变更为*ST聚酯。不幸的是,2006年公司继续亏损,股票面临退市的风险。

    2007年1月30日,S*ST聚酯正式发布股票暂停上市风险提示性公告:预计2006年全年仍将亏损,公司股票将在2006年度报告披露后暂停上市,公告发布当天S*ST聚酯跌停收盘。其实从2006年第四季度开始,面对巨大的退市风险,众多投资者都选择了卖出,当时S*ST聚酯走势呈现一边倒的下跌。2006年第四季度,上证指数涨幅高达52%,S*ST聚酯在此期间却暴跌18%。

    正是该股连亏3年面临退市风险,投资者如不退出最终就有可能血本无归,该股股价也一度跌至2元以下。不过正是在普通投资者难以承受的巨大风险下,一群神秘人却在悄悄的买入。


    “炒矿队”狂买迎来重磅利好

    随着2006年年报公布日临近,S*ST聚酯发布暂停上市和股改进展风险提示公告,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计,从2007年1月到4月底公布年报前,风险提示公告发布了不下10次,但该股股价却不跌反涨,在2元附近盘整后,被巨大的买盘连续买入,股价也迅速飙升至7元以上。

    2007年4月28日,S*ST聚酯正式发布2006年年报,亏损5990万元,从此开始暂停上市,此前卖出的投资者可能会感到非常庆幸。

    同天公布的2007年一季报却显示,有多位自然人股东在2007年一季度大举介入该股,数量巨大,毫不理会公司的退市风险。

    相比2006年末的股东持股情况,S*ST聚酯2007年一季度出现了巨大变化。2006年年末的十大流通股东全数退出,其中不乏深圳惠深沿海投资公司这样持有数量超过400万的机构投资者,而进驻该股的主要是个人投资者,其中梁丽珠持有122.87万股,排在十大流通股东第四位;陈乾志持有115.73万股,排在第六位;李良贤持有109.20万股,排在第八位;梁祖锴买入84.66万股,排在第十位。

    由于S*ST聚酯是从2007年4月29日起停牌的,在2007年第二季度初该股仍然还有交易,从随后公布的中报来看,以上几位股东继续选择加仓。

    陈乾志加仓至119.64万股;李良贤加仓至115万股,另外还出现了一位新加入者----原静,截至2007年二季度末,他持有109万股。

    这5位个人大户就是 “炒矿队”的主要成员。

    在他们冒险“进驻”后,S*ST聚酯就开始了漫长停牌,而在此期间公司也完成了从“乌鸡”到“凤凰”的蜕变。

    2007年11月19日S*ST聚酯的股改和资产重组取得重大进展,S*ST聚酯的三大股东将股份转给广晟有色,原第一大股东华顺实业豁免6000万元债务作为股改对价安排。

    广晟有色是2007年被广东省国资委列为五家 “最能赚钱”企业之一,广晟有色的接盘,对于濒临绝境的S*ST聚酯算是天大利好。广晟有色集团将旗下14家企业,包括5家钨矿企业、8家稀土矿开采加工企业以及1家销售企业注入了上市公司。

    2008年8月28日,证监会核准了S*ST聚酯向广晟有色发行不超过3600万股购买资产的方案。广东省唯一合法的稀土采矿企业广晟有色金属有限公司最终成为了公司大股东,并在随后将公司股票简称变更为ST有色。

    广晟有色注入的资产具有巨大想像空间:广东富远稀土新材料公司被称为是我国南方规模最大的离子型稀土全分离企业,市场占有率高;广晟有色金属进出口有限公司也是我国进出口500强之一,因此ST有色复牌就受到了市场狂热追捧,甚至毫不理会停牌1年半间A股经历的百年难遇股灾。


    重组复牌 股价飙升

  2009年1月19日,完成重组后的ST有色复牌,在支付了10送0.5股的股改对价之后,报收于6.60元,而这也成为截至目前该股今年的最低价格。

    随后,ST有色就开始了一轮波澜壮阔的上升行情。从复牌第二天即1月20日开始,先是连续四个涨停板,随后在经历三天短暂调整后,又是连收四根大阳线,而且几乎都是以涨停板收盘,此时股价已经逼近10元大关。再次经历约1周多的调整后,ST有色继续连拉四个涨停板,不过这还只是“热身”,真正的表演还在后面。

    3月9日,ST有色盘中最低报收9.89元,但14个交易日后,到3月27日,股价已上涨至17.68元,期间仅一个交易日收出阴线,一共出现了10个涨停板,从走势来看,可以算是“直线飙升”。但如此疯狂的走势还并未结束,4月3日到4月9日又是连续4个涨停板,一直4月15日创出20.63元,该股的上涨势头才暂时中止。

    在短短三个月时间里,ST有色的股价从6.60元飙升到最高的20.63元,涨幅高达175.55%,而期间上证指数的涨幅仅29.76%,期间一共出现涨停板的次数更是高达26次。

    稍有炒股经验的人都知道,在这样大幅拉升和不断震荡下,能一直坚定持有、“从头吃到尾”的股民寥寥无几,这需要超凡的投资定力和坚定的持股信心,还要克制住短线巨大波动带来的压力,这是常人难以做到的,但“炒矿队”却做到了,而且做得异常完美。

    从不到2元涨到20.63元,梁丽珠、李良贤、陈乾志等5人组成的“炒矿队”持有的大部分股份都获取到10倍的涨幅,而紧接着发生的事件更让人“叹为观止”。

    5月16日,ST有色再次停牌拟进行二次资产注入,公司发布公告称,“为迅速做大做强上市公司,广晟有色集团拟对公司进行资产注入”,由于广晟有色旗下拥有诸多的优质资产,毫无疑问这又是一个重大利好。


    全程持有 尽享幸福

    停牌1月后,6月18日ST有色公布了资产注入方案,公司拟向控股股东广东广晟有色集团及战略投资者以每股16.82元的价格定向发行不超过5500万股份,购买将近8亿元的有色金属资产。一复牌ST有色便连续四天无量涨停,股价一度攀高至22.12元。

    短短四个月时间,两度资产注入,ST有色给股东带来了太多的惊喜和意外,在股吧就有网友留言表示,“持有ST有色是一种幸福”。

    不过最“幸福”的不是普通投资者,而是“炒矿队”成员梁丽珠、梁祖锴、原静、陈乾志、李良贤,两年时间里,投资收益高达10倍,豪取近1亿元。

    2007年一季度,“炒矿队”共持有ST有色432.46万股,当时股价在2元~3元附近,因此按2.5元买入价计算,共耗用资金1081.15万元。

    到2007年二季度,以上5人的持股总数增加至562.35万股,增加了129.89万股,增仓均价约为5元左右,共耗用资金649.45万元。

    到今年一季度,由于获得股改对价,以上5人的持股数又增加了约28万股,而这部分股份不需要支付任何成本。截至今年一季度,以上5位股东持有ST有色的数量已高达590万股(从记者后期调查了解到,梁丽珠因持有股数低于十大流通股东门槛而未显示在流通股东名单中,但较之前并没有大变化),而持有的成本却仅只有1730万元,如果按照6月30日的收盘价19.22元计算,这部分股份的市场价值已高达1.13亿元,以上5位股东在ST有色上的账面盈利已达9600万元。

    “炒矿队”究竟是何方高人,竟然能在全球金融危机盛行的两年间获取了如此巨大的利润?

    如果说“炒矿队”在ST有色上获取的暴利是来自智慧加胆识再加运气的话,那么他们在另外两只矿业股上的操盘就很难解释了,其中一个也上演了类似的造富神话,另一个在股价暴跌前表演了胜利大逃亡。


    广东明珠大顶铁矿带来翻倍机会

    类似“造富”运动同样出现在广东明珠和ST金瑞上。

    2006年6月26日,广东明珠的股改方案实施,对价股份也在当天上市,随后该股呈现出震荡走势,而就在这个阶段 (2006年第三季度),“炒矿队”5位成员开始大举买入广东明珠。

    不过在2006年11月23日看到广东明珠公布的董事会公告的时候,你将愈发惊叹“炒矿队”的先知先觉。2006年11月22日,广东明珠董事会临时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广东明珠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广东大顶矿业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定向配售股份<认购协议>的议案》。大顶铁矿享有“华南第一矿”的美誉,是国内罕见的量大质好、易采易选的露天富铁矿,在铁矿石价格持续上涨中获益匪浅。

    2006年11月22日,该方案获得股东大会通过,消息一经公布广东明珠就出现一波拉升走势,到2007年一季度时,该股股价一度冲至14.26元,此时这5位成员选择了卖出,相对于他们在6元~7元的买价,已经赚得盆满钵满。

    2006年第三季度“炒矿队”5位成员共买进387.22万股,当时该股的股价在6.15元到8.16元之间震荡,如果按买入价7元计算,这部分股份共耗用资金2710万元,第四季度以上5位成员又再次增仓了251.03万股,当时该股在8元~10元震荡,如果按9元计算,共耗用资金2259.27万元。

    不过到了2007年一季度,以上5位成员再也没有出现在公司十大流通股股东中,在此期间广东明珠还一度上涨至14.26元。如果把13元作为卖出价,那么以上5位成员所拥有的638.25万股,卖出总额将高达8297.25万元,减去买入成本,以上5位成员在广东明珠上的获利高达3327.98万元。


    ST金瑞重组梦碎前成功出逃

    从定期报告来看,梁丽珠、李良贤、梁祖锴等是在2006年第三季度出现在ST金瑞十大流通股股东名单中,但其实在此之前梁祖锴等已经介入该股。

    2006年9月1日,ST金瑞开始持续停牌,9月4日股改方案获得青海省国资委通过。

    在方案获得国资委通过以前,包括梁祖锴、梁丽珠、李良贤已经提前买入了该股,当时市场还传闻青海省投资集团旗下的金星矿业将对ST金瑞重组,注入旗下矿业资产,甚至借此实现整体上市,如果重组成为现实,ST金瑞的股价有望暴涨数倍。

    “炒矿队”于是再度抓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但令人诧异的是,他们这次没有坚定持有绩差股,而是在股改之后选择在四季度立即卖出。就在他们卖出之后,ST金瑞的重组传闻落空,紧接着该股出现暴跌,由此可见“炒矿队”的卖出可谓恰到好处。

    连续炒作矿产注入概念股,既能不畏停牌风险,坚定持有,获取最大利润;也能识别传闻真伪,精准逃顶,这一切的操作都太完美了,似乎有神灵在暗中相助。


    【操盘揭秘】

    四大特征为“炒矿队”画像

    “炒矿队”究竟是谁?从他们在上述个股中留下的痕迹我们可以掌握些许特征。

    通过在ST有色、广东明珠、ST金瑞上的交易情况,以及公司基本面的变化,《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下述四大特征。

    [特征一] 同进同出

    通过《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详细统计在这三只股票上的股东进出情况,包括李良贤、梁祖锴、原静、梁丽珠、陈乾志等5人都是同进同出。

    在广东明珠2006年三季报,李良贤、梁祖锴、原静、梁丽珠4个股东首次出现在该股十大流通股股东名单中,同样是这四位,还出现在2006年ST金瑞的三季报十大股东名单中,毫无疑问这4位成员在ST有色上也都是集体出现了,并且到2009一季报也同样的没有选择卖出。另外,还有一位名为陈乾志的成员,虽然没有出现在ST金瑞十大股东名单中,不过在ST有色和广东明珠上都有出现。

    除了5位股东几乎同时买入外,他们在卖出时依然是共同行动。在2006年末,以上5位股东还持有广东明珠超过600多万股,占据着前十大流通股股东的五席,不过到了2007年一季报,这五位又全部消失。同样是在2006年三季度介入ST金瑞,到2006年年报时以上成员又同时离开。

    根据以往的一些案例,比如超级散户金顺法,除了这个账户外,还有沈浩平、金小红等账户跟随其共同进出,显示背后都是由一个人在操作,这样做一方面避免触发举牌条件,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分散持股,不引人注目。

    从 “炒矿队”5个账户在以上3只股票上的进出情况来看,同进同出的特征十分明显,显示5个账户很可能就是分仓账户,其背后被一个实际控制人操作。《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随后的深入调查也证实了这个推断。

    [特征二] 只买矿业股

    “炒矿队”与职业投资人,或者私募资金的操作手法不同,因为他们只买矿业股,对于其他股票,一概不参与,这不是私募资金的做法。

    ST有色是一家以钨矿、稀土采选、加工为主营业务的企业。

    广东明珠虽然以实业投资、贸易、建筑安装、房地产等为主营业务,但投资大顶矿业的收益却是公司利润的主要来源,而且大顶矿业与广东明珠是同一控制人控制的两家企业,广东明珠一直被市场所青睐也正是基于对大顶矿业整体注入的猜想。

    持股时间最短的是ST金瑞,公司全称为 “青海金瑞矿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碳酸锶产品为主打业务的公司,大股东是金星矿业,旗下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特征三] 建仓手法凶狠

    看准后,敢于重仓买入又是“炒矿队”的另一大特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这5人组成的“炒矿队”在看准一只股票后,都会义无反顾地重仓杀入,跻身前十大流通股股东,合计持有数百万股,耗资数千万元,而且无论买入对象的基本面多么糟糕,是否濒临退市风险。

    2006年第三季度,“炒矿队”一共介入了两只股票。首先是广东明珠,在2006年三季度李良贤、梁祖锴等共买进387.22万股,虽然在2007年四季度有加仓,但从数量上来看,远小于首次大举介入时买入的数量。而买入ST金瑞这个特点更加明显,2006年第三季度“炒矿队”分四个账户买入该股222.91万股,更是一次性建仓完毕,到2006年第四季度时又全数卖出。

    持股时间最长的ST有色亦如此。首次大举买入发生在2007年一季度,在此期间“炒矿队”以平均约2.5元/股的价格共买入ST有色432.16万股,随后到2007年第二季度又有加仓,但只买入了129.89万股,一直到2009年一季度末,除股改追送的股份外,“炒矿队”持有的绝大部分ST有色均来自于首次大规模时的买入。

    [特征四] 买入后都有重磅利好

    “炒矿队”的最后一个特征,则让人匪夷所思:每当重仓买入一只股票后,这个公司随后往往都会有重大利好公布,而且股价也随之有良好表现。

    冒着巨大退市风险,“炒矿队”在2007年一季度、二季度买入S*ST聚酯,随着广晟有色借壳上市,“乌鸡”变“凤凰”,该股股价从2元飙升至超过20元。

    “炒矿队”在2006年第三季度买入广东明珠,随后就爆出广东明珠增持大顶矿业股权的利好。股价从6元多涨至最高的14.26元。

    而在ST金瑞上亦是如此,在股改前大举介入该股,获取丰厚的对价收益。

    一次捕捉到利好或许还可以解释为巧合,但如果连续三次都能精确在利好公布前买入,再用运气来解释显然难以让人信服。

    “炒矿队”究竟是何方神圣?他们为何能在矿业股上屡次赚取暴利?为何屡次都能在重大利好前重仓杀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经过深入调查,最终揭开了他们的神秘面纱,敬请关注《每日经济新闻》明日的连续报道。


-----------------------------------------------------------------------------------------------

热门评论

网易河北邢台网友[wido] ip:123.182.*.*: 2009-07-10 10:37:44 发表
没有内幕交易我把老二割下来给你

网易广东深圳网友[米车了] ip:116.77.*.*: 2009-07-10 09:05:38 发表
看来这些人来头不小啊

ericsony 离线
级别: 铜牌会员
UID: 1836
精华: 25
发帖: 2623
在线时间: 2015(时)
注册时间: 2007-04-07
最后登录: 2016-08-09
沙发  发表于: 2009-07-10   
“炒矿队”藏身“广州万联证券”  本地资金缔造“暴富神话”
--------------------------------------------------------------------------------------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2009年07月10日 03:24  


  “同进同出,专炒矿业股,每次重仓买入后均有重大利好公布,在ST有色(600259)等三只个股上暴赚亿元!”

昨日,《每日经济新闻》报道了《神助5大户玩转矿业股 “炒矿队”赚亿元翻10倍》的新闻后,“炒矿队”的真实身

份引起了读者极大兴趣。

  “炒矿队”究竟是何方神圣?有什么特殊背景?在没有知情人士举报的情形下,要想从全国股民中找出他们无异

于大海捞针,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股东名单和交易席位入手,用了长达一个多月的时间深入调查和实地探访,

终于锁定了“炒矿队”的行踪。


  陷入迷局 错综复杂的龙虎榜数据

  调查从哪里入手?向上市公司查询股东的资料?上市公司不会轻易透露这些信息。在全国的身份验证系统查询这

些人?全国同名同姓的人成百上千,这条路更是难以走通。目前,记者手上唯一有效的信息就是定期报告中披露的股

东名单,“炒矿队”的行踪会在这上面露出来吗?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对“炒矿队”进出ST有色(600259)、广东明珠(600382)、ST金瑞(600714)这三只股

票的数据进行了详细统计,结果显示,由于“炒矿队”买入卖出数量都很大,每次进出,定期报告中的一些关键数据

都会出现比较明显的变化,比如股东账户数的变化。

  梁祖锴、梁丽珠、原静、李良贤、陈乾志先后在这三只股票进出,而且每次都是“大手笔”,这多少都会留下一

些“痕迹”,上述股东账户数的变化就足以说明这个问题。但“大手笔”进出,极易引起股价的巨大波动,甚至是出

现异常交易。而根据规定,当出现异常交易时,交易所需要公布公开交易信息,俗称“龙虎榜”。如果能锁定“炒矿

队”所在的券商营业部,那么或许就能找到这群神秘人。

  交易所公布“龙虎榜”的条件十分“苛刻”,两市每天能够上榜的公司一般不会超过20家,有时甚至不足10家。

因此从概率上讲,ST有色、广东明珠、ST金瑞能上榜的次数可能会很少。

  比如买入数量较大的ST有色,主要建仓时间是2007年一季度,在这段时间,该股一共的上榜次数只有两次。

  第一次是2007年3月5日,由于连续三个交易日收盘价格振幅偏离值达到15%符合上榜条件。另外一次是在2007年

3月15日,上榜原因与前一次相同。

  但记者详细梳理两次的交易数据,却没有发现一些有价值的线索。比如在2007年一季度“炒矿队”购入数量达

432万股,按照当时价格买入所需资金将超千万元,但仅有的两次“龙虎榜”数据均无法与之吻合。上榜营业部中买入数量最多的是“银河证券汕头银座营业部”,但数量只有349.77万元,对比买入数量来看无法断定这几位股东使用的席位。广东明珠和ST金瑞也有类似的情况。

  从几个账户的交易手法来看,“炒矿队”似乎从一开始就不希望引人关注,因此单从一只股票的交易情况,似乎

无法找出其藏身之所,调查于是陷入困局。


  峰回路转 广东营业部露出马脚

  但随后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梳理过程中,发现一个细节险些被遗忘。前面已经讲到,在这三只股票中,赚

钱最多的两只是ST有色和广东明珠,总共赚取约1.3亿元,而这两只股票均与广东有关,甚至可以说都是广东本地股




    注入资产来自广东河源

  虽然目前ST有色办公、注册地址均在海口市,不过股价大幅上涨的诱因,正是来自于“广东广晟有色集团”资产的注入;已经给广东明珠带来丰厚利润的“大顶矿业”也同样来自于广东。而且记者通过对这两家公司资产等情况的调查,发现两家公司旗下的属于 “重磅利好”范畴的多个资产,均来自于“广东省河源市”。

  比如在“广晟有色”注入的资产中,就有两家公司来自于“广东省河源市”,分别是“河源市广晟矿业贸易有限公司”和“河源市广晟稀土高新材料有限公司”。与此同时,广东明珠最重要的资产“大顶矿业”,其矿山也位于“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

  市场中有一部分投资者,专门用目前已下市的“赢富数据”,以及“龙虎榜”分析来自上市公司所在地的证券营业部动向,因为这些公司所在地客户获取上市公司消息最快,最灵通。联想到“炒矿队”能屡次先知先觉地在矿业股重组题材上获取暴利,会否与当地营业部产生某种联系呢?会否就是来自广东河源的资金?不过非常遗憾的是,在《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过程中,并未发现有来自广东河源的任何证券营业部出现在这三只股票的“龙虎榜”上。


  万联证券悄然浮出

  于是记者不得不 “广泛撒网”,分析所有来自广东的营业部。让人兴奋的是,记者发现在这三只股票上,来自

广东本地的营业部都十分活跃。

  比如2007年3月15日公布的S*ST聚酯(“ST有色”的前身)“龙虎榜”数据,前五大买入席位中,就有四个营业部来自于广东。2007年二季度,几位炒矿高手加仓了S*ST聚酯,在这段时间,S*ST聚酯共上榜两次,一些广东本地营业部也再次上榜。

  特别是来自“万联证券”旗下的“广州芳村营业部”和“广州石牌东营业部”先后三次上榜,而且在此之前,“万联证券广州石牌东营业部”已经在2007年第一季度上榜一次,当时买入了S*ST聚酯267.34万元。

  “万联证券”为何如此活跃?这马上引起了记者的怀疑,于是顺着这条线索调查下去,竟然真的有突破性发现。

  随后记者仔细统计以上三只股票历史上所有的“龙虎榜”数据,发现“万联证券”旗下的营业部在这三只股票上竟然全部都出现过。

  在2009年一季度,据统计,“万联证券旗下的营业部”在“ST有色龙虎榜”上出现的次数更是高达16次,几乎每次上榜均能见到“万联证券”的身影,涉及到“万联证券”旗下三家营业部,其中“广州芳村”和“石牌东营业部”上榜次数最多。

  虽然广东明珠在“炒矿队”进入十大流通股东的2006年三季度没有在“龙虎榜”出现过,但记者统计该股历史上的所有“龙虎榜”数据却发现,早在2006年6月26日,也就是2006年二季度末,“万联证券广州石牌东营业部”就已经介入该股,当天共买入267.06万元,可能由于当时购入数量不大,未能进入2006年半年报时的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

  在ST金瑞上也同样如此。“炒矿队”也是2006年三季度进入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中,虽然在此期间该股仅在2006

年9月27日上榜一次,但仅仅这一次上榜,“万联证券”就有两家营业部,分别是“万联证券芳村营业部”和“万联证券广州石牌东营业部”,从买卖方向来看,前者卖出了252.40万元,后者则买入了129.43万元。


    水落石出 锁定“广州万联石牌东营业部”

  在“龙虎榜”上榜条件十分苛刻的前提下,“万联证券旗下的营业部”却神奇出现在以上三只股票的交易席位中,而且出现时间还正好与“炒矿队”介入股票的时间相吻合,显然,“炒矿队”藏身于“万联证券”的可能性将非常大,特别是其旗下的“广州石牌东营业部”,嫌疑最大。之所以得出这个结论,主要有下面几个理由。

  首先,“万联证券广州天河区石牌东营业部”是唯一一家在这三只股票“龙虎榜”上都出现过的。而“芳村营业部”没有出现在广东明珠的“龙虎榜”席位上;“万联广州滨江营业部”则只在ST有色上出现过一次。

  其次,“石牌东营业部”出现时的买卖方向与“炒矿队”的操作方向是一致的。

  “万联证券”首次出现在S*ST聚酯的“龙虎榜”上是在2007年3月15日,当天公布的席位显示,“万联广州石牌东营业部”买入267.34万元,排在买入第二位,而2007年一季度正是“炒矿队”大举建仓该股的时间,从时间来看,两者十分匹配。

  2006年三季度“炒矿队”集体出现在广东明珠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中,而巧合的是,“石牌东营业部”资金则在2006年6月26日买入G粤明珠267万元,虽然时间不完全匹配,但两者并不矛盾,“炒矿队”极有可能是在2006年二季度就开始介入,只是由于数量较少,未进入2006年中报的十大流通股东名单。

  ST金瑞也是如此,2006年三季度“炒矿队”进驻该股,2006年9月27日“万联证券石牌东营业部”的资金买入该股129.43万元。

  三只股票,每只股票都有“万联证券石牌东营业部”的“身影”,而且它出现时的资金动向与同时段“炒矿队”买卖方向完全一致,显然这已不能简单用“巧合”来形容了。而“万联证券旗下的其他营业部”都没有这些“巧合”。

  综合这些信息,“炒矿队”极有可能就藏身在“万联广州石牌东营业部”。于是《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直扑该营业部展开调查,经过长时间的搜寻,终于从营业部工作人员“口中”证实了记者之前的推断,“炒矿队”正藏身在该营业部的一间“神秘超级大户室”,“炒矿队”的真实身份也即将揭晓,敬请关注明日的追踪报道。
描述
快速回复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