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板沉浮,噩梦还是机遇?
三板沉浮,噩梦还是机遇?
(说明:本文写于2001年9月,分上下两期于2001.10.9和2001.10.10发表于《信息早报》)
一、三板市场的由来
1、解决STAQ、NET系统的遗留问题
代办股份转让市场俗称:三板市场,是指中国证监会委托中国证券业协会牵头成立的“代办股份转让”服务的一种柜台交易系统。该市场设立的初衷是为解决原STAQ、NET系统的11家公司流通法人股的流通转让问题。三板市场已于2001年7月16日正式开通,杭州大自然和长白股份作为头两家代办转让公司率先登场,随后清远建北(现为粤传媒)、中兴实业(现为京中兴)、海国实、华凯实业陆续进场开始转让交易,其他还有几家公司随后也将开始转让交易。
STAQ、NET两系统是于1999年9月9日因设备检修和“国庆”彩排被暂停交易的。STAQ系统(全国证券自动报价系统)、NET(全国债券中央结算系统),是分别于92年和93年建立的法人股流通试点的交易场所。1990年12月5日,STAQ系统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了隆重的开通典礼。初始该系统主要是进行国债交易,至1992年7月,国家体改委经国务院授权批准STAQ系统为法人股流通试点,在其运行9个月之后,经国务院主管部门批准,由人行、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人保公司及华夏、国泰、南方三大证券公司共同组建的NET法人股市场也于1993年4月28日在北京开通。深沪交易所于两系统在当时被通称为“两所两网”。
STAQ、NET系统的交易应当说是符合当时法规规定的。1993年4月22日国务院发布的112号令“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中的第三章,股票交易第二十九条:“股票交易必须在经过证券委批准可以进行股票交易的证券交易场所进行。”该条例中还对“上市公司”和“证券交易场所”进行了明确的定义:“上市公司”是指其股票获准在证券交易场所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交易场所”是指经批准设立的,进行证券交易的证交易所和证券交易报价系统。而证券交易报价系统显然是指当时已经存在并交易的STAQ系统和随后几天即将开通交易的NET系统。而当时NET系统介绍手册的封二刊有总书记1993年6月1日考察中国人民银行清算总中心时,同时视察中国证券交易系统有限公司NET系统的监控中心时与公司总经理王伯岩亲切握手的照片,江总书记当时饶有兴趣地了解了NET系统的运作情况。正是基于这一基础,1999年9月9日两系统被长期“暂停交易”就形成了“冤假错案”,在两系统投资人的不断申诉和呼吁下,解决两系统历史遗留问题的“29号文”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2000年9月1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发布的“29号文”指出“由于需要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解决这些企业股票流通问题的时间在2001年上半年……”根据证监会“29号文”精神,11家公司的出路主要是:其中业绩较好的符合上市条件的,可直接申请上A股;暂不符合上市条件,具备重组基础的,在进行重组后推荐上市;不具备重组基础的将原流通法人股与已上市或拟上市公司股份进行置换、组织有实力的企业收购。
2、STAQ、NET两系统流通法人股上市公司的历史演变
两系统先后共有17家(STAQ系统10家、NET系统7家)上市交易,至1999年9月9日两市场暂停交易时,仅剩下11家作为遗留问题公司,它他们大部分转上三板市场。上述17家公司作为较为优秀的定向募集公司,它们的流通法人股大部分都是1992年~1993年陆续在两系统上市流通的,后因政策原因,新股上市被冻结。据当时的业内人士分析,主要是为了防止深沪两市资金外流,停止了两系统新股的上市审批,使得两系统失去了继续发展的基础,仅有的17家公司因为市场固化,无法获得继续发展的机会,其中有6家公司先后选择不同方式退出了两系统。已经退出的6家公司,退出方案主要是三种,第一种方案:其中STAQ系统的玉柴股份和NET系统的广州电力采用标购或回购重新上市的办法,1994年4月前者由中国光大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标购后赴海外上市,后者由公司回购重新在沪市申请上市,即现在的广州控股(600098)。前者因为标购价较高6.30元,原STAQ投资者的绝大多数均有一定的获利,解决方案实施较为顺利,而后者1元多的回购价较低,虽勉强退市解决,但后期原NET的投资者对此方案仍有一定的争议。第二种方案:STAQ系统蜀都在1994年的退市解决方案比较特殊,首先停止在STAQ系统挂牌,其2460万流通法人股停止流通,公司在深市发行上市3500万股个人股,即现在深市的蜀都A(0584),上市后第一次配股权对原STAQ流通法人股按104的比例配售,获配部分当时即可上市流通,实际上这种方式是对流通法人股原持有人的一种变相补偿,该方式基本得到了该部分投资者的认可,而原STAQ流通法人股部分,也于被冻结了五年之后的2001年4月10日获准在深市上市流通。第三种方案:原两系统公司先行退出系统交易,按原法人股流通数量获得发行A股的流通上市指标。公开向社会发行A股,原流通法人股持有人优先获得105的配售指标,获配部分当时即可上市流通,而原流通法人股部分在此次上市满三年后方可上市流通,该方案综合考虑了两系统流通法人股投资人的现实和未来的利益,得到了绝大多数投资者的认可,被视为未来解决两系统遗留公司的主要解决方案。采用该方案转市交易的公司有STAQ系统的海南航空(600221)、南京中商(600280),NET系统的南海发展(600323)。
除了上述6家已经获得解决的之外,两系统仍有11家公司作为遗留问题正在寻求解决,总体目标仍然是转市上A股,但由于多年失去了再融资的资格,及经营大背景变化(尤其一些房地产类的公司),除少数几家较好外,大部分公司的基本面不太好,有的甚至难以为继。“29号文”提出的三种解决办法,实际上已经考虑了这11家公司的不同情况,是有针对性的。原STAQ、NET遗留的11家公司的基本情况见表1、表2。这11家公司在A股上市申报的过程中,可同时申请先在三板市场上进行代办股份转让服务。
原STAQ系统公司基本情况(表1)
原NET系统公司基本情况(表2)
3、三板系统介绍
目前已经确定的可从事三板转让服务的券商共计6家,它们分别是申银万国、国泰君安、国信证券、大鹏证券、辽宁证券和闽发证券。之所以确定上述几家券商,主要考虑了原两系统投资者的分布情况及这几家券商已经建立的较完备的计算机联网系统及现有的网点分布情况。目前在上述6家券商分布于全国的318家证券交易营业部都可进行柜台转让服务,这6家券商之间可同时互为代理,也就是说原投资者只要在指定券商处办理完股票托管后,就可在6家券商中任意选择一家券商处参与所有代办股份转让公司的股票买卖。新的投资者在6家券商中任选一家券商营业部即可参与买卖交易。
转让方式:须到指定的代办券商处,开立非上市公司转让账户及资金账户。股份转让采用定期,非连续方式进行,暂定为每周提供三次转让服务(周一、周三、周五的上午的9:30~11:30和下午的1:00~3:00),首日转让的报价区间设为原STAQ、NET系统历史交易的最低价至最高价(含最低价和最高价)。
收费标准:个人开户费30元,机构100元,转让手续费比A股交易降低0.5‰,印花税与A股相同。
信息披露:指定报刊、券商网站、券商柜台公告板揭示及中国证券业协会网站。
相关网址如下:中国证券业协会:
www.siita.org.cn 申银万国:
www.sw2000.com.cn 国泰君安:
www.gtja.com 国信证券:
www.guosen.com.cn 大鹏证券:
www.chinaeagle.com 辽宁证券:
www.lsss.com.cn 闽发证券:
www.mfzq.com.cn 二、STAQ、NET投资者的无奈
1、两系统的高潮及被关闭
首家定向募集试点企业是珠海恒通置业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1992年通过STAQ系统定向募集3000万法人股获得成功,其法人股每股面值1元,溢价3.98元,公司于7月8日在STAQ系统开始流通,首日便从5.8元跃至10.25元,当日成交300多万股,成交金额3000多万元,交投十分活跃。以后陆续上市的公司法人股市场价格在1993~1994年时基本在2~6元一线,这一价格与深沪两市场上流通A股大多数在10几元,20几元来讲,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不言而喻,机构投资者本身就是法人身份,进入这一市场顺理成章,面对法人开户的这一障碍,也没能阻挡住个人投资者的介入,不少个人采取了变通的办法借法人名义开户入市,从1993年4月中旬至月底不足半月时间里,STAQ系统的开户数已由1400多家猛增至2400家,5月底更是突破6000家,随着资金的不断流入,1993年5、6、7三天STAQ系统公司股价连续大涨,成交金额创下了2.7亿元,成交3400万股,股指在10天内由100点飚升至5月10日的241点的历史新高,当时在市交易的公司股价均创出历史最高价。恒通11.82元、玉柴8.5元、蜀都8.9元、大自然7.93元、海国实8.16元、长白8.75元、南京中商6.35元。NET系统上市的法人股同时受到投资者的狂热追捧,系统指数5月11日创下历史最高点225点,在市场交易的3只股票也都达到高点,中兴实业12元、东方实业12.5元、建北集团8.8元。
正像大多数的狂热之后必会带来调整一样,不同的是两系统自此向下的回调,调整幅度之深,时间跨度之长,恐怕无人能够事先预料得到,绝大多数当时的投资者被深度套牢,以当时的股价来看,至六年以后的两系统被关闭,几乎没有给投资者一次出逃的机会,要出来只有割肉的份儿,下跌最深时一些股票投资者亏损了资金的95%以上,以“进去进时候是头牛,出来的时候仅剩下个牛蹄”来形容恐怕并不为过。1993年5月12日行情的急转直下,事后回过头来看,这次调整带有很强的政策烙印,5月20日证监会向两系统发来了“暂缓审批新的法人股挂牌流通”的通知,这一“暂缓”实际上已经大大超出了绝大多数人的理解,好一个“暂”字,在1999年9月9日两系统作为清理整顿“非法市场”的对象被关闭之时,第二次出笼,两系统以“设备检修、‘国庆’彩排交通管制”为由“暂停交易”,这一“暂停”实际上宣告了两系统流通法人股的交易最终被永久性地清理出局。法人股失去流通权的全国各地两网股民上下奔波,向当地证券监管机构不断申诉,各地投资者自发地组织了起来,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他们多次联合进京到证监会*反映两网投资者的疾苦,希望证监会妥善解决两网被关闭后流通法人股投资者的出路问题,证监会有关部门的领导出面听取了*投资者的意见。2000年9月1日,证监会出台的“29号文”就是针对最终解决STAQ、NET系统11家公司的遗留问题发布的正式公文,“29号文”承诺,“由于需要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解决这些企业股票流通问题的时间在2001年上半年”,这一文件的出台,无疑给两网投资者重新燃起了新的希望,2001年5月过后一些投资者开始进行倒计时,眼看月底将至,而剩下的时间也不多了,11家公司中没有一家公司的流通问题得到解决,投资者终于坐不住了,不断到各地证管办和证监会*,要求兑现“29号文”的承诺,恰在此时,5月25日,根据证监会意见,中国证券业协会作出决定,选择部分证券公司试点开展两系统流通股份的代办转让服务。
这一解决办法,引起了两系统投资者不满和疑虑:一是对由中国证券业协会出面来承办转让业务的合法性;二是对方案的合理性;三是对券商平台的独立性;四是认为每周三个交易日的时间太短。作为法人股投资者代表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调研部调研员金大业先生在*时的看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认为当时STAQ、NET两系统的建立是通过了政府职能部门合法审批手续,是合法的市场,而非某些不了解历史情况的管理者所说的非法市场。投资者拥有两系统流通法人股的流通权,无论从有关的法律还是客观存在的交易事实,该流通权都获得了法律意义上的认可和保障。据他事后调研了解,1999年9月9日暂停STAQ交易的《紧急通知》根本就不是STAQ系统发出的,而是借用其名,借题发挥,只不过NET系统发布的《公告》借的是另一个题目,发出该《紧急通知》和《公告》的是中国证监会办公厅,两系统事前连文本都没有看到,只是接到电话通知。原来的两系统是由国务院职能部门批准建立的,中国证监会一个通知就可以否决国务院职能部门的原批文,停止其交易,现在由一个行业性民间组织牵头开办代办转让业务,并由其组织交易并进行监管于法无据。从交易的集合竞价方式来看,在我们这个庄家横行的市场中,给了庄家、机构很大的做市空间,比如,庄家可以直接接触交易数据,特别是在集合竞价的制度下,他们对申买申卖一目了然,等于在赌场上看别人的牌出牌,对大多数投资者明显具有潜在的非公平性。另外,两系统原来的5天连续交易实时报价明显优于代办转让,目前的这种交易状态,只能说是一种过渡。事实上,证监会有关人士也表示了要尽快完善转让系统,至于能否达到5天连续交易,实时报价并非单纯的技术问题,恐怕还有一个认识问题,证监会始终把转让系统定位低于深沪主板市场,是主板市场以外的一个低端市场,是多元化市场建设的一个步骤,近期传言主板上市公司三年连续亏损将下至三板市场,实际上就是三板市场“身份”的一个证明。
有关两系统的合法性问题,今年9月10日两网全国投资者代表*中国证监会时,有投资者以国务院发布的112号令为依据,指出在两系统交易的公司是“上市公司”而非“非上市公司”。事实上,两系统成立在先,证监会成立在后,《证券法》的颁布更是后来的事情,《证券法》中只提到证券交易所而未提及证券交易报价系统,显然是忽视了仍然存在并还正在交易的这一交易场所,如果两系统不关,恐怕还是相安无事,而一旦关闭,原流通法人股投资者拿出上述暂行条例,后面虽有《证券法》的公布,但前面的“条例”没有被明确废除之前,从法律角度来讲应该仍然有效,关于这一敏感问题,9月10日证监会有关领导当夜开会后表示无法当时答复。这一问题成了留给证监会的一道难题。
2.两系统投资者的辛酸:
STAQ、NET的投资者大部分都是在1997年以前介入的,而从当时的市场背景来看,他们大多数是一些价值发现型的理性投资人。从介入时段来看,主要集中在1992~1993年和1996~1997年两个时段。1992~1993年正值两系统活跃时期,场外进场资金相当一批是冲着股价不算高的绩优公司,从投资的角度来看一些公司有相当的投资价值,一度形成持有人惜售的状况,以珠海恒通为例,当时其业绩为每股0.63元,股价7元左右,市盈率仅11倍,每日的交易量十分稀少,相当多的投资者是抱着投资的心态长线持有。这部分投资者在随后几年股价阴跌的过程中实际上已经远离了市场,一些筹码成为了“死筹”。到了1996~1997年由于深沪两个市场被火爆炒作,股价炒至高位,四川长虹都被炒到60几元,“什么时候买进长虹都是对”的股评就是那时喊出的,而相对于股价已经调至一、二元钱乃至几毛钱的两系统公司股票,再度成为一些理性投资者关注和捕捉的目标,与此同时各营业部对两系统投资者新开账户已经公开个人化了,自然人无需再戴上“法人”的面纱即可直接开户交易,随着增量资金的加盟,1996年底,1997年初两系统引发了自1993年下跌以来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幅反弹,国实由0.6元反弹到2.2元,恒通由1.3元反弹到3.98元,其他个股反弹力度基本相若,但此波短暂的反弹之后又再次步入屡创新低更为惨烈的多杀多,NET系统的个别股票的股价甚至瞬间被打至1分钱成交,两系统中流通法人股被失去理智的投资者大幅杀跌贱卖;恒通0.11元、大自然0.80元、国实0.20元、长白0.30元、中商0.70元、五星0.10元、华凯0.10元……
而两系统在被关闭之前的三个月再次被买盘逐渐托起,至闭市大自然收在3.19元、中商2.59元、长白1.9元、五星1.15元、恒通0.69元……一些公司股价的异常涨升已经预示着有人“嗅出”了两系统法人股未来的“解决之道”,信息的不对称性在股价的波动中已经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两系统1992年7月~1999年9月9日,短短七年间,经历了由开到关,由短盛而长衰的历史,早期的投资者几乎全军覆没,一贫如洗,两市场关闭后,投资者怨声载道,其间的煎熬,谁人知晓!四川成都的法人股投资者冯桂清女士就是一个典型代表。1996年她将1981年下海辛苦挣来的30多万元钱投入有投资价值的STAQ法人股市场,是考虑这是一个投资投机两相宜的市场,而且可以随时变现。她入市时正值STAQ低迷了很久,很有“抄底”的性质,怎奈由于市场传言两系统将被“清理整顿、限期关闭”,1999年春节过后STAQ系统在极低的位置发生暴跌,令其入市资金损失了70%。1997年她因患肺炎住院及女儿上学不得不在低位将大部分股票割肉卖出,1998年她的女儿又患肺炎住院时,她已无力交足院方催交的欠费,被迫逃离了医院。母女只得到处借债、打工度日,其惨状令人同情。当然她将全部资金投入风险市场有其不理智的一面,但是作为管理者,相关政策的出台是否也应兼顾一下投资者的利益呢?两系统10年的风雨历程映证了中国证券市场最大的风险是政策风险,由于政策风险导致投资者巨大亏损,恐怕历经相当长的时间都难以抚平投资者心中的创伤。成都的另一位法人股投资者王遵樵先生的观点带有相当的义愤:他认为证监会将两系统法人股交易市场作为“场外非法交易市场”加以“清理、整顿、关闭”……是一种典型的“违法行政”行为,应当加以更正。
北京投资者程杰指出,1999年市场关闭的时候每家公司的净资产有公告可查,经过一年多的关闭以后,很多公司的净资产缩水,重组时的依据也是缩水后的净资产值,以恒通为例,市场关闭时每股净资产还有2.56元,但现在可能连3角钱都没有,简而言之,因市场关闭给投资造成的损失由谁来承担?根据《民事赔偿法》,应由有过错一方向无过错一方进行赔偿。但这一法则还从未在证券市场中被实施过。
三、移植三板 先喜后忧
1.“代办股份转让”让人欢喜让人忧
在2001年5月25日证券业协会公布以代办股份转让方式解决两系统法人股流通问题之后,开始相当一批两系统投资人及转让公司表示抵制该种解决方式,因为投资者原希望直接或重组转上A股,担心一旦开始代办影响公司“冲A”进程,时间上可能被大大地推后,虽然公告中已明确表示“不论是否股份转让,仍可按原定方案进行重组”,但是一些饱受磨难的投资者已经对证监会产生了极大的不信任,抵触情绪十分强烈,而一些公司已经被“放羊”近两年,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上不上转让市场也不影响其“冲A”,自然“乐不思蜀”,也不愿意“受管制”、“找麻烦”,局面一度处于僵持状态,证监会一时成了“忙大嫂”,做有关公司的工作,强制公司与股民沟通座谈,一些经营不正常、常年找不到人的公司在证监会的力促之下也表示了上三板的态度,三板市场就此走向交易启动的开端。
受三板市场即将启动消息的影响,两系统流通法人股在一级半市场的交易价格迅速攀升,一些上A股前景较为明朗,资料正在报送、审批之中的公司股价更是创了新高,长白股份的转让价格达到了20元出头,大自然的价格也在20多元,标准基本上是A股同板块个股市场价的八折左右,有重组方案但进展不深入的一些公司因距转上A股时间较长且仍有一些不确定因素,转让价格低一些,像华凯实业的交易价格就在5元左右。
今年7月16日三板(代办股份转让)正式开始转让交易,大自然、长白率先闪亮登场,两公司上市首日开出的转让价格均是在原STAQ系统历史交易的最高价,大自然7.93元、长白17.50元,在随后的交易日中两公司股价连续小成交量涨停,大自然走出连续10个涨停,最高至12.90元,长白走出连续4个涨停,最高至21.28元。
2.市场的不和谐音
正当三板市场人气渐旺,市场按其自然规律运行之时,突然间公司股价急转直下,大自然、长白均走出了“∧”型见顶走势,长白在上市拉出4个涨停之后率先于7月27日见顶21.28元,一路下跌,连续收出16个跌停,至9月10日最低探至9.22元。大自然上市后连续拉出10个涨停,至8月15日见顶12.90元,仅一个交易日微跌后,至9月10日连续收出9个跌停,最低探至8.14元,其间分别于8月8日上市的清远建北,8月24日上市的中兴实业、华凯实业,8月28日上市的海国实,首日开盘价大大远离原两系统历史交易的密集区,股价也是连续跌停。
事后投资者分析一致认为此次行情的突然变盘,与8月6日三大证券报头版显著位置刊登证券业协会组织参与试点的代办券商负责人召开的三板工作会议有关。会上主要就三板市场的规范、监管进行了分析研究,就代办转让公司还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通报,尤其是以大自然上市二次发审委未通过为例,指出按规定其第三次申报上市材料需至少在九个月之后。三板市场最好的、进展最快的公司尚且如此,其他公司的上市进程将会十分漫长,若以上市的正常程序和时间推断来看可能确实如此,会议提请“新开户的投资者,要防范和注意风险,小心判断,谨慎投资,切不可盲目跟风炒作”。这样的提醒从市场监管方的角度来看,无可厚非,确实必要,这可以从三板新开户时的风险揭示书中看到。但从此次会议的时间和出台相关报道的时机来看,对市场的直接打击可能是市场监管者自己事前也没有料到的,市场自此失去了理智,用不正常来形容应该不为过,试想在一个正常的市场中,巨大的买盘会在一夜之间消失吗?一定是有某种外在因素在起作用。对此次会议精神的报道,在三大证券报同一天头版显著位置刊出,出自证监会的授意应该是十分清楚不过的了,从各报的主标题来看导向作用也十分明显,《中国证券报》、《证券时报》的主标题都是“股份转让公司上市路漫漫”,《上海证券报》的主标题是“挂牌公司问题多 盲目炒作不可取”,三大证券报中的两大报用了同样的标题,要么是证监会的通稿就是如此,要么是报社编辑、记者对文章的理解“出奇地一致”。这次报道,被三板投资者以“路漫漫”代指。
三板市场开市前后,一些媒体间或充斥着不和谐的声音,最典型的是7月22日《四川金融投报》刊文《“三板市场”孕育千万富翁》,文中提到,“百名以上的千万富翁将在这里产生”,而且还以“成都老资格的法人股投资者魏先生”以及“千万富翁郑先生”为例大谈三板为一些投资者制造了获取暴利的机会,事后成都的法人股投资者愤怒地找到写作该文的该报记者----关键,核实情况,证实上述报道严重失实,作者为寻找新闻轰动性,主观臆测,对投资者形成了不良的影响,该作者已经当场写下书面致歉。类似的报导还有新华社文章“三板市场造就唐山百个以上百万元户”也是大谈三板市场造就了多少个百万元、千万元的“暴发户”,给市场和投资者带来了片面的认识和不良影响。
三板市场的逆转起于长白的下跌,长白于7月27日见顶,随后一路16个跌停,期间正是证券业协会召开代办会议的日期,而见底打开跌停转身止跌上行的9月10日,正是三板全国投资人代表到证监会*反映市场失控,证券业协会将于9月12日再次召开有关券商、转让公司开会的时间,三板行情的大变局与这两次会议应该有直接的关系,监管对市场的干预,让投资者再次体验到了政策市的风险,投资者不是反对监管,而是对监管的艺术性太差实在是不满,努力使监管达到“无形”的境界才是最高目标。9月10日投资者*时,证监会相关人士解释说,“路漫漫”文章是8月6日刊登,之后大自然还有4个涨停,不应理解为文章的原因。这里我们不能因为大自然没有立即下跌,就否认“路漫漫”的负面影响,从后续的走势就可以认定争论这个已经没有实际意义,因为大资金往往与券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既然证券业协会已经与券商通气提请新股民注意市场风险,券商一定会“心领神会”,借势打压股价不是不可能,这样个股连续下跌过程中,买盘稀疏也就不难理解了。而第二次开会立即使股价返身向上,券商的作用恐怕也“功不可没”。如果没有第二次会议,三板个股下跌的底还真不知要探到何处为止。
四、三板市场展望
三板市场作为中国证券市场多元化结构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以解决STAQ、NET流通法人股的遗留问题为契机,市场才刚刚建立起来,发育仍然处在一个婴儿阶段,市场的相关配套建设正在逐步完善。据证监会有关人士透露,三板市场开通前期的准备工作是繁忙的、高效的,证监会组织的配套班子,在半年多时间内封闭作业,加班加点,起草了大量的配套文件,组织了多次交易系统的测试,保证了系统的及时正常开通。其间,他们作了大量的开创性的工作,应该得到市场人士的理解和尊重,虽然有些交易问题如不能连续交易,每周只能交易三次,会随着市场完善逐渐得到解决,正如证监会信息部主任徐亚萍女士,请求投资人给他们时间,“明年7月你们看市场好不好”表明了他们对市场未来看好的坚定信心,但这里对“市场好”的理解,原STAQ、NET投资人的看法可能与他们在认识会有差异,原两网投资人希望的是他们个人被套牢的股票尽快解套获利,活着出局,而徐主任关心的是市场整体的建设与发展,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就会关注不同的层面这很容易理解,但市场好,市场中的绝大多数个股就会有好的表现机会,两网投资人应该对此报以信心。
早期的市场人士都了解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刚成立时,是作为试验品开始的,总设计师的初衷是“摸着石头过河”坚决地试,失败了再关,两个证交所早期上市的公司都是些街道小厂及非主体经济体,就是考虑一旦市场被关不至于影响主体经济。深市的深万科(0002)在早期股市低迷时还曾有过上市后悔之意,但现在回过头来看历经风雨的磨难,已见彩虹,深万科已经发展成为一只绩优蓝筹上市公司,全国各地万科开发的房地产项目为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利润,没有上市融资恐怕万科不会有今天的壮大。回顾深沪交易所早期上市的公司最终都有过很好的表现机会。只要市场存在,市场中的股票就有表现的机会。三板市场作为新兴市场,在目前国内市场处在供求失衡的阶段,投资人一定要树立信心,有关三板市场扩容也时有传闻,近期有消息说深沪主板市场上市公司连亏三年将直接下市三板交易,其实这正是多元化市场建设的一种定位,国外已经有相关经验。一旦上述说法得以证实,三板市场将面临双向大扩容,不但转让公司增多,机会增大,随之而来的入市资金也会增加。沪深下市的PT水仙和PT粤金曼已经表示要上三板,今后其它下市公司上三板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
此外三板作为为未来解决地方几百家遗留问题公司中较为优秀的公司、原计划上二板(高科技板)的一些公司乃至解决法人股流通问题都有发挥作用的可能和余地,从长远来看,三板市场的发展前景应当是光明的,证监会有关人士对此抱有相同的看法。(转帖)
收藏 分享 评分 送花 扔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