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cfi.cn/newspage.aspx?id=20090903001800&p=0创业板93家候选企业候选名单红灰榜
时间:2009年09月03日 16:17:14 中财网
[第01页] [第02页] [第03页] >>下一页
编者按:跟《创业家》一起去看创业板吧!这93家候选企业不仅存在于报表里,更生活在广阔的大地上。由于尚无法获得这些候选企业的招股说明书及详细财务数据,《创业家》记者在过去的一个月中,分赴全国各地,用脚走、用眼看、用嘴问,用笔记,对传闻中108家创业板候选企业进行实地采访、调查。
经我们调查,108家企业中有93家进入候选名单。其中29家,经《创业家》记者实地调查采访,认为其符合创业板"两高六新"的要求,企业资质优良,我们为它们戴上红花,让它们登上红榜。另有5家公司,我们无法判断,其真实状况是否符合创业板上市要求,被戴上灰色小花,登上灰榜。
这93家企业是最真实的中国商业,它们揭示了创业板的现实问题,也指明了未来的改革方向。
六问创业板
跟《创业家》一起去看创业板吧!这93家候选企业不仅存在于报表里,更生活在广阔的大地上。由于尚无法获得这些候选企业的招股说明书,《创业家》记者在过去的一个月中,分赴全国各地,用脚走、用眼看、用嘴问,用笔记,对93家创业板候选企业进行实地采访、调查。
这93家企业是最真实的中国商业,它们揭示了创业板的现实问题,也指明了未来的改革方向
鲁迅先生写过一篇小品文,故事大致如下:一户人家的小孩出生,邻居纷纷上前祝贺。有人说这小孩肯定长命百岁,有人说这小孩能当大官,有人说这小孩会赚大钱,主人笑脸相迎、感激不尽。但是若有人上前告诉他,这小孩将来肯定是要死的,那难免会吃众人的一通巴掌。于是,不肯说假话又不想找打的,只能"啊呀!这孩子呵!您瞧!那么??。阿唷!哈哈!"
人在江湖漂,说真话是很难的。创业板怀胎十年,相关各方呼吁了十年,如今终于拿到"准生证",这肯定是好事。天时地利、战略意义、美好前景,该说的好话大家已说了一箩筐。还有些事情,明眼人心中有数,就是不想说不便说罢了。
现在是预产临盆,"小孩子"还没出来,未来尚未发生,改变仍有可能。丑话说在前头,总比呱呱落地后再泼凉水的好。
这两个月,《创业家》的采编同仁在全国各地奔波,以公开或私下的方式拜访首批申报企业、风投券商、政府要员,耳听眼见,长了一些见识,也存下一些疑惑,《创业家》遂有以下六问。
一问
到底创业板的倾向和特色是什么?
千万别跟我说"两高六新",这个我也会背。高科技、高成长,新经济(310358)、新服务、新农业、新能源、新材料、新商业模式的企业。至少从首批申报的企业(108家,我们落实了93家)看,设计者的理想和操作者的现实之间存在着落差。
新能源概念的只有1家向日葵光能。它是国内最早的一批太阳能企业。很不幸没有赶上第一波海外上市潮。《创业家》记者走访中了解到,它没有什么独特技术。业内人士甚至觉得,这家公司问题重重。
至于新经济,搞网游的只有1家,运营"红色网游"的中青宝网,在网游运营商中连前15名都排不进去。新农业只有一家做种子的安徽荃银沾边。文化创意产业的只有华谊兄弟和江通动画。至于宋城旅游,可能归入商业地产更靠谱。搞连锁的新服务企业也只有4家,爱尔眼科、中航健身会、吉峰农机连锁和好百年家居。
事实上,创业板首批申报名单上的大多数,集中在制造业,以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两大具体门类上。这跟2005年,科技部对我国15640家总资产在1000万以上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摸底调查结果基本一致。尽管这些候选企业普遍科技含量较高,但更多属于细分市场的"隐形冠军"。
产业结构的相对单一化,第二产业远远超过了第三产业,这是中国经济的现状,亦是创业板不容回避的问题。
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新模式,就很难有资本市场热望的"非线性"高成长。我们调查的93家企业中,2000年以后成立的才35家。打拼超过十年的时间,才能达到目前创业板的要求。其中的相当一部分,很可能已经不是潜力股而是"小老树"。
108家公司真的能够代表中国创新型企业的第一流水准吗?我们存疑。
一个简单的比较,武汉江通动画和广洲原创动力同处动漫产业。5年来才首次实现赢利的后者在财务指标上显然无法与前者相提并论。但原创动力拥有近年来国内最畅销卡通《喜羊羊与灰太狼》,其衍生电影的票房超过8000万元。而江通动画自从2005年《天下掉下个猪八戒》以来,再没有推出过有影响的原创作品。70%的收入来自给国外厂商提供外包服务。
如果原创动力可以和江通一起登陆创业板的话,你认为投资人会更看好谁?
二问
创业板是"小小板"还是"创新板"?
创业板等过会,中小板在排队。
我们了解到,一批在中小板排队排不上的企业都把目标转向了创业板。像卖鸡精的广东佳隆、搞轮胎的青岛赛轮、做火腿的金字火腿、酿黄酒的胜景山河、造水表的三川水表,这样的企业到底更适合中小板还是创业板呢?(请注意,他们可都是重资产的公司)。
反观之,近期在中小板准备上市的福建圣农、奥飞动漫、世联地产、星期六鞋业、汉王科技等,都比现在想上创业板的同类企业更符合"两高六新"。
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中小板和创业板的边界怎么区分?创业板究竟是"小小板"还是"创新板"?如果是前者,那么是不是中小板上不了的企业都可以上这来。这些企业做大了是不是又要转到中小板甚至主板。如果是后者,那么中小板里众多非制造、非传统产业的公司是不是都该"转板"过来。这会不会影响中小板的持续发展?
风投在观望,券商在骑墙,企业很糊涂。
再进一步追问,未来中小板和创业板的关系怎么摆?纳斯达克将股票市场分为三个层次,全球精选市场、全球市场和小型股市场。结构清晰,吸引不同层次的企业上市。
深交所又该怎么处理?是创业板完全独立运作,还是成为主板或者中小板的"预备市场"?抑或干脆先三板合一,深交所变成一个大的"创业板"、"民企板",再内部调整优化,跟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央企板"PK?
我们的建议是,决心要早下,时间表要早定。
三问
谁保证创业板质量,谁过滤创业板风险?
纳斯达克市场有一句名言:任何公司都能上市,但时间会揭穿一切--"Any company can be listed, but time will tell the tale。"
创新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典型特征是"三高":高度的不确定性、高度的成长性和高度的信息不对称性。就整体而言,这样的企业遵循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而这也正是投资者参与创业板市场的重要目的。但从微观个体而言,由于信息的高度不对称性而导致了收益和风险的不匹配。
那么,在保持上市公司整体质量与防范个体企业风险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就成了关系到创业板市场兴亡的重点问题。
VC是天生的风险偏好者。纳斯达克的成功离不开硅谷沙丘路上的"点金手",他们最先发现了苹果、思科、雅虎、谷歌等等。而在创业板首批申报通过的108家企业里面,接受过风险投资的只有不到30家。本土创投界的领跑者深创投和达晨各投了8家,联想投资有1家。至于在中国创投市场上唱主角的外资VC,参投的只有两3家。
剩下的那些企业是从哪里来的?是各地发改委金融办上市办推荐的。虽然没有指标配额,但数量多寡也是个政绩工程。"山东自2007年后,就没有新公司上市了,这对政府而言,也是很大的压力。"一位山东的发改委官员承认对创业板非常重视。
主板的计划经济和过度"行政化",创业板真能避免吗?
别的不说,至少发行审核制度依然行政化。区别只在于发审委从主板的25人扩充到了35人。除去证监会和沪深交易所的5名工作人员外,14位委员来自会计师事务所;有6位委员来自律师事务所;各有3位委员来自科技部、中国科学院;还有基金管理公司的2名高管,以及资产评估机构和发改委各1名。却连一个来自创投业界的专业人士都没有。
纳斯达克也好,AIM、韩国科斯达克也好,他们不担心鱼龙混杂,只要强化公司治理,严格信息披露。至于企业的质量好坏,由保荐人和做市商共担责任。
我们这儿只有庄家,还没有做市商。所以,发审委当起了最后的把关人。不过,责任越大,权力也就越大,相应地寻租的空间也就越大。王益就是最好的例子。
35个人,108家公司,1个月的时间。我很怀疑,发审委的专家们有多少精力在审核他们的过去?又有多少精力在评估它们未来的成长潜力?
要知道,这样的成长型公司,不仅仅活在报表里,也生存在大地上。它们在庄稼地里,在高速公路旁,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尊贵的委员们能像我们记者一样一家家探访吗?
当然,就算发审委员们看走了眼,你也不能让他们退市。
[第01页] [第02页] [第03页] >>下一页
□ .申.音 .《.创.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