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daokan.com/UNS_ArticleShow.asp?ArticleID=2854关百豪的新使命
作者:朱敏 来源:本站原创 关键词:关百豪 梦想 点击数:2194
引言:
对关百豪和他的时富大家庭来说,2008年7月14日,这个离北京奥运会开幕仅剩25天的日子,是他们新事业使命的开端。这一天,在被誉为“北京之巅”的京广中心,诞生了一个新生命:香港时富金融服务集团北京分公司暨时富京讯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正式揭牌成立。
企业和企业家的命运与时代舞台的风云变幻须臾不可分。在国家荣耀映照之下的,正是华人金融界青年领袖成长路上的豪迈与超越。
人如其名,关百豪尽管最初发迹于香港一隅,然而他与生俱来百折不挠的豪情,却早已在整个华人金融界的广袤天地挥洒自如。如今进军内地的旗帜已经插在北京这座足以辐射万里的华夏之都之上,这份豪情也有了更为坚实有力的依托。
眼下北京奥运盛典上演在即,豪情之余,关百豪难抑喜悦,亦足证他的远见。
“你知道吗,一年半前,我就订好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门票,现在听说票价已被炒上了好几倍了。”可见做每件事情都应有长远规划,否则便事倍功半。
提起奥运,儒雅的金融家骄傲得像个孩子,说话时,银色镜框衬托的锐利眼神闪烁着几许童真,“这是见证中国大开放成果的一个时刻。” 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见证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也绝非每个精彩的历史时刻都能让人们提前预见。在现实面前,愿为梦想预支的人并不多,但关百豪肯定是其中一个。
稳健布局
“很多人都在讨论要怎样背靠祖国,面向国际,我却认为是面向祖国比较重要。”说这句话时,关百豪特意把“面向祖国”四个字说得重一些。
既是面向祖国,北京显然不是时富集团服务内地的终点;而事实上,也不是起点。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关百豪就已开始部署进军内地市场。无论是一线或二线的城市,他都积极联系当地的监管部门及金融机构,用专业知识与尽心的服务,寻求双赢的合作机会。 这位金融巨子与内地的机缘,始自于1984年的一个夏天。
那一年,23岁的关百豪从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系顺利毕业,并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为犒劳自己,他决定到内地考察和旅行。“我为自己的暑期,酝酿了一个对当时的我来说,堪称宏伟的计划。”关百豪回忆道。
当时,香港民众对内地的认识非常不够,利用这个机会,关百豪和两个同学一起,在祖国大好山川的怀抱里流连忘返,兴致盎然,激情满怀。“我们在内地差不多一个多月的时间。我还记得坐火车从香港到北京是33个小时,非常快乐,照了很多照片。”
第一次与内地的亲密接触,让关百豪有了直观的认识,也加深了与祖国的感情。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当时就想,当自己事业有成之后,一定要到内地投资发展。
如今,时富集团旗下的时富投资已在上海开设代表处,并于去年底升格为国内总部,同时投资了一家网上游戏公司:摩力集团,借此进入内地庞大的网络数字娱乐市场。 除了在上海的总部及深圳的营运支持中心(已于7月16日升格为分公司),如今北京分公司又正式挂牌,重庆分公司也计划在年内成立。关百豪的投资与规划,稳健而精妙。
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涛总书记指出,“形成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推进和金融市场的开放与发展,为关百豪创造了巨大的机遇与空间。
白武士
收购低价股、整顿不良公司被外界视为关百豪的专长,由此他也得到“财技高手”的美誉。之所以如此,一是因为很多经营遇到困难的人,慕名而来,希望他去帮忙;二来也是他自己的选择。 “因为我能在这些公司更好地发挥我的附加值。假如我进入,能让这个公司增值的话,我就进去。其它公司,可能已经很成功了,一些很大的企业,我的附加值不大,我就觉得意义不是很大。”关百豪说。
他执掌的时富金融服务集团,就脱胎于1998年在亚洲金融风暴的洗礼中垂死挣扎的香港时富证券。当时,这家证券公司由于面临2亿港币的资金缺口,被监管部门勒令停业,四处寻找“白武士”(通过投入资金或提供融资方式救助公司的善意投资者)。擅长“拨乱反正”的关百豪就在这时出手,筹资后将其收购。
其实,大学毕业时,这个出身贫寒的香港学生,进入的是当时位居全球第四大银行的日本三和银行。如果不走上现在这条充满艰辛的创业之路,关百豪完全可以轻轻松松地做个令人艳羡的金领,他的人生会是另一副模样。
1991年,在香港银行界俨如后起之秀的关百豪,成为美国运通银行香港区最年轻的信贷部主管兼高级总监,负责整个银行的信贷审批工作。银行不遗余力地重点栽培他,希望他将来担任香港区的总裁。 或许是走得太顺,反而让关百豪踌躇起来:难道这辈子就安安稳稳地捧着银行的“金饭碗”不放,还是应该重新定位自己的未来发展?天性中的创业因子骤然泛起,令他辗转反侧,彻夜难眠。
1994年是关百豪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当时,两家陷入财务危机的公司找到他,请他前去为他们公司的财务和管理做一些重组。不久,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关百豪毅然离开银行界,转行做了两家公司的董事总经理。
在银行工作时,关百豪接触到大量的成功人士,这成为他的一笔宝贵财富。“因为最后是我批钱给他们,所以,我必须要去见他们,而且他们都是各种各样的管理企业的人才。从他们身上,看到成功,也看到失败,从中找到了很多成败的原因。”
凭着管理专业背景和银行工作的丰富经验,初入商界的关百豪很快就进入了角色。随后,由他一手操作的中建电讯的重组改革与创新,让他名振全港。1998年,在果断收购时富后,他彻底告别了经理人生涯,驶上了创业新航道。
经关百豪把脉、下药,一系列的重组改造,时富在一年之内便起死回生。
四轮齐驱
除了比同龄人要经历得多,关百豪善于学习、悟性好、喜欢接受新挑战的性格,使他得以从一个财务专家迅速转型成为一个具有综合能力的企业家。 他回忆说:“很小的时候,和爸爸去谈生意,很多时间是要求人的。我十来岁就这样做了,去求人买我们的东西,求人赊给我们原材料,然后,求买了我们东西的人快点把钱给我,也求我们的债主给我们一点宽限。在这个过程中,就知道很多做生意的道理,比如,要有变通,要有诚信,另外,也要互相帮忙……”
带领时富走出困境后,关百豪的事业快速发展,令人瞩目。到1999年底,他以超过10亿港元的身家进入香港富豪前50名的排行,人称“千禧富豪”,名闻全港工商财经界。
在他的旗下,更是拥有两家香港上市公司和多个高增长企业:时富金融、时富投资、时惠环球、摩力集团等等;业务除金融及投资服务之外,还涉足到零售服务业、网络数字娱乐及策略性投资等各种不同范畴。
其中,用10年时间改革发展起来的时富金融服务集团,从一家单一的证券经纪公司,成功地转型为一家全面而专业的金融服务机构,并且表现出强劲的生命力。除了可以开展证券买卖(中国香港、美国和中国内地B股),时富金融还开设了商品期权、外汇、基金及债券、保险相关产品、个人财务策划及顾问、资产管理、专项投资、投资银行服务、市场研究及分析等方面的服务。</P< p>
目前,时富集团旗下的四大公司,每个公司专注一个领域,时富金融专注在证券买卖、投资银行和财富管理领域,时富投资从事一些策略性投资方面的事务,时惠环球专注在零售管理方面,而摩力集团则专注于网络数字娱乐方面的发展。
在香港经济和内地经济齐齐看好的情势下,关百豪多么希望,时富集团旗下的四个主力公司,可以像四辆马车一样并驾齐驱,奔腾不息。
对话关百豪
《新经济导刊》:据时富集团年报显示,去年净利润增长了4.2倍,这个业绩的取得是否超过了预期?
关百豪:此成绩得来不易。首先是因为“以人为本,以客为先”的理念得到了落实和发挥。我们是每件事情都去想,怎么样才能做得更好一点;第二是因为我们有长远发展的规划,并且一直在积极行动。在过去十年中,香港经历了经济的起落,在市况比较低迷的时候,我们取得了很多管理上的进步,也完善了交易平台,优化了公司资源,丰富了公司服务和产品,提升了公司的水平。第三是我们的管理队伍,已经在十年间得到了很好的提升和磨合,打好了基础。所以当经济走出谷底时,我们也准备好了,有了把握商机的能力,因此取得超过经济增长的成绩。
《新经济导刊》:作为一家金融服务机构,如何看待与市场的融合问题?
关百豪:市场融合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金融服务机构应时刻作好准备。待机遇来临时尽量掌握;待内地法规限制开放后,随时抓紧新的商机。在过去几年,我们不断改革、积极发展,优化企业架构及业务平台,强化业务基础,深化产品供应,现已具备了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先进及灵活的平台设施。团队协作方面,在业内拥有较低的流失率及较高的人均生产力,各专业人员在业内的资历也较深,同时有着严谨的财务风险管理。通过高科技带领金融业的改革发展,我们成为了全球首家开发3D智慧经纪,香港首家开发网上证券及商品交易、首家推出3G流动交易、首家提供财富管理服务的证券商。
《新经济导刊》:在过去的一年里将进军中国内地作为关键策略,是基于怎样一种权衡考虑?现在看来,这种策略是否有效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关百豪:香港作为中国的一部分,而香港金融服务业的制度较中国内地及国际水平更为先进及成熟;近年中国锐意加速发展金融业,香港的经验可有效支持内地的发展。
我们积极强化业务基础、优化管理及营运平台、建立以高科技为主导的营运模式,以高科技及创意为顾客增值,不断创造需求,完善产品及服务供应。未来,我们将积极在深化网络、建立客户数据库和加强品牌三方面开拓。
《新经济导刊》:去年年底把在上海设立多年的代办处升格为国内总部,并迁往上海新办公大楼,又是怎样一种策略考虑? 关百豪:上海是国家重点发展金融事业的城市,在“十一五”纲要中已予以重视。利用这个机会,把我们稳健的金融服务及经验引进内地,以协助国内金融业稳步发展。
《新经济导刊》:除了在上海的总部及深圳的营运支持中心外,如今北京分公司又正式挂牌,同时重庆分公司也计划在年内成立,这些举措对深化“时富”品牌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关百豪:凭借我们差不多40年的经验,及一直以高科技领先市场,在香港金融业已是首屈一指;于1998年更是首创网上交易平台,现已成功立足中国。近年来,香港个人游政策使来港的内地旅客增加,内地个人投资者访港时对我们认识更深,曾多次询问我们有否在内地设立服务中心的计划。 我们的投资银行部于90年代已在内地推广业务,因此对我们也认识很深。所以,在内地成立公司及信息服务中心可有效深化“时富”的品牌价值。
《新经济导刊》:上海、北京和即将成立的重庆三个内地运营中心,分别有什么样的具体定位?各自在集团发展的整个架构中会处于怎样的一个位置?
关百豪:上海是我们的内地总部;香港的公司作其执行支持;北京及重庆是内地的重点金融发展城市,作为信息服务中心,能完善我们的中国网络发展。此外,广州、深圳、山东、山西、河南及广西省是信息服务中心,协助与内地证券商结盟,加强及培育伙伴关系,亦可为当地投资者提供信息服务。
《新经济导刊》:在内地,你们已经发展出了一个金融服务合作网络,并与一些证券公司组成了策略联盟。这种关系对转介具有重大海外投资需要的内地客户而言效果怎样?
关百豪:策略联盟可取得互惠互利的效果。香港、内地、及国际的投资者的融合空间很大,所以我们跟内地金融公司的合作机会很大。香港的金融业发展多年,经验及产品都较为丰富,较内地的成熟及全面。我们时富齐集了各地的金融产品及服务,以满足投资者的需要。在这情况下,两地的企业可互相提供本土的市场知识,起到重要的作用,达致双赢的局面。虽然目前法规还未容许,但当我们拥有一定客户数据及网络,待法规容许后,便可水到渠成。目前我们已能做到提供市场信息。时富金融的策略是以扎根香港,背靠国际,面向祖国为营运基石。
《新经济导刊》:时富的投资银行部与地方企业、政府及监管机构发展处于良好、持久及可信赖的网络关系,在这当中,哪些省份的关系尤其良性?又打算如何维系和巩固这种友好关系? 关百豪:各省市均有良好互信的关系,当中尤其以上海、北京、重庆、广州、深圳、山东、山西、河南及广西等省市的合作较为长久。我们不时到各省份举办研讨会,并提供免费咨询服务,不少企业及省市因而对我们建立了信心,经过多年合作,这种互信关系已是十分牢固,并委任我们为财务顾问。
《新经济导刊》:能否具体谈谈时富的发展愿景? 关百豪:作为一家具备国际视野的中国首要金融服务集团,应该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和全面的产品,满足客户在金融产品交易、投资、理财和资本市场等各方面的需要。而我们的愿景就是成为这样一家具备国际视野的中国首要金融服务集团,在全面关怀、以人为本、积极革新的文化中茁壮成长,为主要伙伴增值;致力为股东带来回报、注重员工福祉、成为深受客户信赖的伙伴,以及负责任的企业公民;努力提供力臻完美的服务平台,并凭借以人为本、以客为先、质素承诺、与时并进,及群策群力的独特文化,满足客户各方面的需要。
《新经济导刊》:与内地市场融合可以看成是你和时富的新使命,但要成为中国金融市场对外的一个窗口实属不易。如何看待内地市场的现状与前景? 我们已经和国际市场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可以将内外的投资者联系在一起。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机遇。现在因为法规和政策许可方面的关系,我们还不能在内地成为大股东或独立开展业务,但我们对前景保持乐观。而且,正如你这次关注到的,我们现在也正在内地成立一些合资的公司,或者开展一些策略性的合作等等,先启动我们在这里的业务发展。当然,在中国金融业的整体发展之下,要看到自己的差距,要面对现实,要有长期的观念,要有国际视野和世界观,要有谦卑的心,自强不息。
《新经济导刊》:不论是作为个体公民还是企业公民,环保问题你是怎样对待的?
关百豪:我要求我的家人、我的同事,离开房间关灯,能不开空调就不开空调。我们发了公告,我们的股东如果不需要我们印刷年报,就填写一张回单给我们,我们便减少一份印量。因为我看到每年印出的年报,不少都没人仔细看,因为他们有其它方式可以看到。做生意不要看短期,每个人都走短期,这个城市就没有希望。短期赚钱了,从长远看,这是有害城市,有害国家的。